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陶传宝 《云南建材》2012,(17):88-89
地下开采是在岩体中进行的,作为地质体的岩体具有非常复杂的力学特性,它与岩体的成岩过程、地质赋存环境及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其监测地压活动的目的、对地压变化动态进行监控,保障采矿安全,指导矿山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川二矿区地下巷道变形监测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川矿山地下工程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差,地压活动强烈,尤其是处于采矿动态环境中巷道的失稳更为严重。通过对二矿区地下巷道的长期变形监测,结合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了采准巷道的失稳主要受采动因素和岩体结构因素的影响。提出二次支护与巷道破坏后的重新支护宜强不宜弱的论点与地压控制措施,为后续采矿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微震监测及应力场分析的冲击地压预测方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主要对国内外冲击地压发生情况以及对冲击地压的监测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活动越来越频繁,发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目前仍没有有效的监测与分析方法能够对冲击地压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了能够对冲击地压发生实现预测预报,引入地球物理学方法,建立矿山微震监测分析系统。将矿山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到的矿山微震活动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实现与数值分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利用微震活动信息修改数值模型的单元信息;借助大规模科学计算,分析开采造成采场以及巷道围岩内部岩体的应力积累、应力阴影和应力迁移过程,进而实现对矿山冲击地压活动进行预测预报。同时,微震监测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对其他岩石工程动力灾害问题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陡倾结构金属矿山地下采矿引起的地压显现、地表塌陷和建构筑物损坏等问题,以金山店东区下盘为研究背景,首先根据地下、地表现场破坏调查与监测数据得出岩层移动基本规律,然后结合地质条件,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岩层移动机制。地下采空区附近靠近F1断层处巷道出现地压现象,原因是采矿引起的F1断层滑移。地表变形从开采至今经历了3次加速阶段,加速变形点与采矿进度、陡倾结构引起的地表塌陷与地下巷道破坏的时间吻合。陡倾结构岩体的变形破坏是由深部逐渐传递到地表,导致地表移动和建构筑物开裂。下盘采空区附近围岩分析模型简化为悬臂梁模型,得到围岩破坏的机制为开采诱发F1断层滑移引起陡倾结构岩柱弯曲倾倒破坏,各柱体破坏贯通并沿着破坏面滑移。陡倾结构面是引起下盘岩层大规模移动的主要原因,这种特殊的岩层移动机制导致监测所得的移动角明显小于设计的移动角。  相似文献   

5.
《石材》2019,(12)
<正>(接上期)3技术部门及主要职责技术部门是石材矿山安全生产的技术指导、先进开采工艺技术实施、技术改进升级、生产地质勘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项工作落实的关键部门。3.1地质、测绘和地压监控有关石材矿山备采储量的确定和生产地质勘探,采面现状图的测绘,露天矿山边坡、地下大理石矿山顶板及边帮等处地压监控都是技术部门与地质工作有关的内容。3.1.1储量核实与产量规划  相似文献   

6.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深井开采地压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简要介绍微震监测技术基本原理及冬瓜山微震监测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运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冬瓜山矿床首采区段不同时段的地压活动集中区进行圈定,采用量化地震学原理开展岩层应力变形强度分布研究,揭示开采诱发地压活动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评价盘区隔离矿柱和回采采场的地压活动状况及稳定性。研究表明,地压活动相对集中区的变化与井下采掘活动紧密相关,各地压活动相对集中区与采掘工程施工位置相对应,在时空上随采掘活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采场回采区内的地压活动相对较稳定,掘进活动区内的地压活动分布较分散且随采掘活动的结束很快减小或消失,目前首采区段岩层是稳定的。实践证明,微震监测技术为深井矿床开采地压活动规律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技术手段,研究成果为指导矿山安全生产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卫国峰 《四川建材》2014,(3):264-264,267
目前我国金属矿产大部分埋得较深,所以开采方式主要以地下开采为主。在"十·五"期间我国涌现出了很多金属矿采矿技术: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高效开采工艺技术、地下金属矿山无废开采技术、地下金属矿山地压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并且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分析了国内采矿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且提出了我国今后采矿技术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给地下金属采矿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高峰型矿震地压灾害与治理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我国非煤矿山3个群次矿山地压灾害和高峰型矿山地压灾害的特点,首次提出了“系统矿山地压”的概念,建立了有别于“局部矿山地压”的“系统矿山地压”研究程式、研究方法和地压类别界定的全新研究思路,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高峰型矿震地压为例,说明了所提出的“系统矿山地压”概念与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石膏矿山地下开采局部顶板冒落和采空区大面积坍塌的影响因素。结合生产实践,对顶板控制方法、采场地压管理方式、采空区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石膏矿山地下顶板局部冒落和采空区大规模坍塌问题,实质上是矿山地下开采中如何控制地压应力动态平衡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柳玉明  柳楠  勇国栋 《矿产勘查》2013,4(3):323-328
胶东金青顶石英脉型金矿是我国矿体延深大于延长的代表性的特大型金矿床,矿体侧伏延深已控制1320 m,属于典型的构造控矿类型。目前矿区开拓深度达900 m,采矿深度达805 m,由于地压随采矿深度的增加而加大,脉外巷道出现大面积的挤压裂缝或局部塌落,严重影响了矿山的正常生产。研究矿区深部地压形成机理,改进现存的采矿工艺,以适应深部特有的地压活动规律,从而维持矿山正常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1.
凡口铅锌矿多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9,他引:28  
微震监测技术是深部矿床地压监测的重要手段。简要概括了凡口铅锌矿深部矿床赋存条件、地压特征、地压灾害以及建立微震监测系统的必要性;对建立的16通道微震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系统的性能、微震监测范围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传感器布置优化分析,绘出传感器布置的一个优化分析结果的震源定位等值线实例图。采用人工放炮产生的震源对微震监测系统的震源定位性能进行测试,绘出测试结果和系统监测定位图,并比较实际测量和系统监测分析结果,两者结果对比表明,在传感器阵列内的震源定位误差不大于5m时,监测系统对震源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采用该套系统对深部采区的大爆破余震进行监测发现,余震事件大多发生在数分钟之内,这表明目前采区围岩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深井矿山地压灾害微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会泽矿区深部8号矿体埋藏深度达1 000 m,矿体赋存于十余条断层所控制的破碎带中,开采条件十分复杂。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具有地震学定量分析和可视化解释功能的数字化24通道微震监测系统。详细介绍微震监测系统的组成和性能,采用人工爆破震源对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进行3次测试,监测范围内的震源定位误差为3.16~6.78 m,达到预期目的,证明该监测系统可满足矿山地压监测要求。该系统于2007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在半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井下采集的多种振动波形特征、微震事件b值时序特征及震源应力降等参数进行分析,初步总结深部8号矿体开采过程中的地压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以朱集矿埋深900 m首采工作面沿空留巷扩刷修复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深井留巷扩刷修复前围岩变形、应力、结构等状态,提出留巷扩刷修复结构临近失稳的概念,确定留巷扩刷修复的合理时机,组织留巷扩刷修复时的合理工序,制定留巷扩刷修复巷道的主被动协同支护方案。研究结果成功运用于朱集矿深部留巷扩刷修复工程,围岩监测结果表明,留巷扰动变形在修复后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满足下一工作面回采要求。  相似文献   

14.
To trace the potential hazards of open-pit slope in Longshou mine,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is applied to monitoring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transition from open-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Through long-term monitoring from 2003 to 2008,huge amounts of data were acquired.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large-scale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have occurred in mining area,and the movement area is ellipse-shaped.The displacement boundary of settlement trough is 2.0 km long along the exploratory line,and 1.5 km long along the strike of ore body.GPS monitoring results basically agree with the practical deformation state of open-pit slope.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long-term GPS monitor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in mine area.  相似文献   

15.
柿竹园多金属矿床群空区条件下的崩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柿竹园多金属矿床采用分段凿岩阶段落矿有底柱阶段矿房法开采10多年,所设计的36个矿房已全部采动,因多种原因所留采空区未充填处理,形成约260×104 m3的群采空区。由于部分矿柱的失稳倒塌,致使顶板最大暴露面积达8 000 m2。如何立足于现有的开采技术条件,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开采,且高效合理地处理采空区,经多种开采方案的对比分析,拟采用崩落法开采,故对矿岩体的崩落特性等开展研究,供类似矿山参考。(1) 采用RMR,Q,MRMR和GSI对柿竹园矿的矿岩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和采用Hoek-Brown节理强度理论进行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2) 通过对群采空区下留存矿柱的稳定性分析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对多种采矿方案进行的模拟对比研究,选定崩落开采的采矿方法。(3) 采用最新的Laubscher分类可崩性图方法和Mathews稳定图方法对柿竹园矿的强制崩落面积、诱导崩落面积和自然崩落面积进行研究。(4) 采用径向基函数方法对崩落开采的岩层移动参数进行预计,以及对不同采空面积下的缓冲层高度进行分析。(5) 为达到安全开采和研究崩落开采地压活动规律的目的,设计了声发射、位移与应力等地压监测网络,提出地压监测预警的研究路线方法。通过现场预警实例的验证,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官庄铁矿深埋破碎矿体开采岩体变形测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官庄铁矿北区深埋破碎厚矿体开采引起的围岩变形和地表移动规律。实测结果表明,官庄铁矿北区地表下沉属于连续下沉,岩层破坏主要是缓慢型破坏。分析过程中,把几种实测分析方法和数值分析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岩体移动变形综合研究方法,对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分析中所采用的实测分析类方法包括蠕变试验分析、地表移动观测分析、围岩变形监测分析、原岩应力量测分析;数值分析类方法包括ANSYS和FLAC。结合官庄铁矿工程实例,通过具体测试分析,探讨深部开采岩体移动变形规律及特点,即深部开采覆岩移动变形具有均匀、整体压缩变形等特点,地表移动连续且周期较长。实践证明,所采用的综合研究方法是分析岩体移动和地表下沉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南方五省在采离子型稀土矿山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北京2号、高分2号、高分1号等多源遥感数据,对该区域2016—2017年在采稀土矿山开发状况和矿山环境进行遥感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南方五省在采稀土矿山的生产秩序已经好转;在采稀土矿区整体比较分散,但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 2年间稀土矿山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10.5%;在采稀土矿山破坏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林地,同时矿区还存在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兖州煤田兴隆庄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对底板岩层的变形破坏规律,应用钻孔应变感应法和超声成像技术对该矿某综放工作面进行了综合实测,获得了底板下不同深度应变增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曲线和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不同深度钻孔超声成像图片资料。通过5个应变传感器监测数据和大量钻孔超声成像图片的关联对比分析,基本确定了该工作面采动底板扰动深度和矿压作用下支撑压力的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工作面底板采动扰动深度约为19 m,具有较明显分带性,即可分为采动扰动破坏带和采动扰动变形带,带厚分别约为16 m和3 m;②采动扰动破坏带属于整体塑性变形,其强度条件已基本丧失,但采动扰动变形带仍以弹性变形为主,具有良好的承载条件和较强的抗渗强度;③采动矿压超前和滞后显现明显,其对底板影响程度具有由浅及深而减小的特征。该综合实测方法的成功应用不但为综放开采巷道支护、老空水防治等提供重要信息,而且对深部即将开采的下组煤能否安全带压采掘研究也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煤矿坚硬顶板具有硬度大、整体性好、分层厚度大等特点,导致诸多围岩控制与安全难题。水压致裂可改造顶板岩体结构,控制工作面顶板的冒落;提出坚硬顶板水压致裂控制的理论与成套技术框架。采用真三轴实验系统等研究揭示水压裂缝的扁椭球体典型形态和空间转向扩展形态,给出围压主应力差、排量、层面与原生裂隙等对水压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考虑围岩的应力应变状态与控顶效果,阐明定向压裂临空坚硬悬顶的断顶线位置适当内错煤柱的原理。给出采动岩体水压致裂的时空关系及确定方法。针对裂缝形态的控制要求,提出定向水力割缝致裂等系统的控制致裂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煤矿井下高压(60 MPa)水压致裂的成套装备。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控制水压主裂缝扩展、翼型裂纹扩展和吸水湿润作用,使顶板及时充分冒落,实现围岩弱化、应力转移、诱导矿压破煤等功能。研发了工作面端头悬顶、切眼及中部坚硬顶板、坚硬顶煤弱化、综放面初采瓦斯、临空巷道冲击地压和大变形等控制成套工艺技术。成套技术与装备已在大同矿区、神东矿区等推广应用。与传统爆破弱化顶板相比,水压致裂弱化顶板管理简单、扰动小、安全性高、工程量少、作用范围大、控制距离远,且经济成本不到其1/10,在深部开采中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