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变电站及发电厂的直流系统为各种监控保护设备、信号通信系统及事故照明提供可靠稳定的电源.由于其在二次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直流系统自身的可靠及安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而直流系统异常接地,更是成为电力系统更大故障的事故隐患.分析用电桥平衡原理、变频探测原理、差流检测原理检测接地故障的特点及局限性,以便工作人员根据...  相似文献   

2.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综合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解决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的难题,提出综合运用漏电流法和波形分析法实现接地故障选线.漏电流法通过检测对地直流不平衡电流检测单极接地故障.波形分析法通过分析向直流系统注入的方波信号基波及三次谐波之间的相位及幅值关系,计算接地支路电阻来检测两极同时接地故障,并且在选出接地支路后,提供注入信号,供基于此原理的便携式检测仪寻找具体接地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直流接地故障检测的难题.介绍了利用LonWorks现场总线构成分布式直流电源绝缘监测系统的实施方案.阐述了传感器的选择、方波信号频率及幅值的确定、减小注入信号对直流系统的影响以及故障点的准确定位等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实验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力系统网络的不断增大,直流系统接地技术日益复杂,其可靠性与安全性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直流系统发生一点接地的各种可能性,结合现场实践经验,提出直流接地查找方法和步骤;介绍了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的查找方法,分析了直流接地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并总结了常见直流接地故障的对策,以期为现场检修及维护人员迅速且有效地应对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讲述了在直流系统上采用的接地检测新技术,用于对变电站及电厂的直流系统母线电压进行绝缘监视,对直流支路进行绝缘监视及对支路接地电阻进行测量,判断接地支路,准确查找接地点,以减少因直流系统异常而造成的电力系统故障。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煤矿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结合检测设备的信号以及传感器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煤矿设备安全远程监控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结构及软硬件设计方法.系统采用压力、速度及电流等传感器采集信号经GSM无线通信网络传给上位机或手机,通过上位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存储、生成报表等功能.该系统可以对提升机、压缩机、水泵和通风机等矿井设备进行检测,试验样机多次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物联网系统中多样性通信网络导致的信息割裂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网络控制器.该网络控制器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汇集不同终端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传统通信网络进行连接传输,构建一个统一管理的物联网系统,进而形成了多样通信网络的统一性.根据系统实现方案,在硬件、软件设计的基础上搭建了系统实验测试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网络控制器能够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送和协议转换,且具有良好的数据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7.
赵磊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7,33(5):456-458,465
针对直流系统的绝缘监测,设计一种直流系统绝缘漏电流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磁平衡原理的漏电流传感器实现对漏电流的检测,利用16位模数转换芯片AD7705以实现对微电流传感器中信号的采集.为了解系统的检测效果,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精确地监测直流系统的泄漏电流.  相似文献   

8.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目前有:低频信号注入法及漏电流测量法。低频信号注入法由于系统存在电容,对接地故障检测准确率影响很大;漏电流绝对值检测法存在温漂、零漂及剩磁的影响等,以及小波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为此提出微商跟踪法的直流接地故障检测方法,回避了对地电容及传感器温漂、零漂及剩磁的影响。仿真及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快速、计算量小、结果准确,测量快速,能全面反映支路的运行状态,同时也为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磁平衡法直流接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流接地监测对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磁平衡监测方法,设计了基于磁平衡法的直流接地监测系统.对比实验表明,本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灵敏度及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易维护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对销售网点信息的实时录入和无线传送,提出了一种基于S3C2440硬件平台和嵌入式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无线POS机的系统设计方案.利用Windows CE典型的并行开发方法,分别设计了主控系统和无线通信驱动模块,并对主控系统、无线网卡、读卡、触摸屏等重要模块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无线POS机性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无线网络的电能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解决电力系统中电能质量监测数据的传输方式选择、加强电力用户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电能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通过新颖的电力线载波方式传输和传统的电能质量数据采集器相结合的监测终端、用户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了通过无线网络通信将数据信息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以及电力用户与远程监控中心信息共享,可查询相关数据信息.该系统符合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监测的各项要求,并能很好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近年来湖南省某电业局所维护变电站所发生的直流接地现象,分析直流接地产生的原因,论述了直流两点接地的危害,针对直流接地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直流接地的措施,并提出在进行直流接地查找和处理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直流接地极线路是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带电作业对于保障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计算得到接地极线路的最大接地故障过电压为288 kV。针对接地极线路的带电作业间隙进行了操作冲击放电试验,采用惯用法计算得到了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为0.65 m。在安全防护方面:由于带电作业时的人体体表场强低于240 kV/m的限制,作业人员无需进行电场防护;但作业人员和绝缘工具需考虑单极大地运行时高温导线的影响,应采取隔热措施,为了保证安全,建议采用绝缘杆作业法,若需采用直接作业法,则应采取必要的安全距离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无线网络规划是移动通信网设计最为关键的部分,无线子系统的投资通常占到网络总投资的65%以上。目前电信CDMA网络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基于无线网络现状,提出规划思路,无线网要求的基本指标,不同区域无线网元的布局,电源及防雷与接地系统等,规划一个满足运行和服务质量的无线网络。  相似文献   

15.
变电站直流系统的非金属性接地出现频繁、持续时间短、装置难以监测。结合以往排查经验,提出对变电站重点设备建立绝缘数据库,在直流系统发生故障时首先查找该数据库中的薄弱直流回路,再结合转移负荷法、拉路法等常规排查方法,实现直流系统非金属性接地故障的快速查找。并综合各种故障查找方法的优缺点,建立故障查找流程。最后通过实例实践证明该故障查找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将5G无线通信基站安装在电力线杆塔上,可以通过电力线路杆塔共享促进5G网络建设,实现电力企业和通信公司的互利共赢。重点讨论了5G基站的新架构,分析了把基站应用到电力杆塔上应考虑的供电、接地、安装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电力安全状态检测及实时检测安全评估、评判系统实时报表、实时趋势、历史趋势显示、综合分析及统计要求,用VS软件设计了一个仿真软件。利用该软件,可以实现对线塔、输电线温度与接地电阻的数据分析,从而对线塔、地线以及接地电阻的可能性危险进行预测,达到减小电力系统的损失和减少电力危险故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电力综合业务内容及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弹性分组环技术的电力数据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由于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扩展升级灵活简便、管理维护方便、传输效率高,以RPR技术为核心的数据传输网络对于电力数据通信业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有效满足大量数据业务可靠和高效率传输的需求,是适合电力数据通信网络发展要求的理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时定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据故障发生后健全线路及故障线路故障点下游暂态三相电流增量波形相似,而故障线路故障点上游故障相与非故障相暂态相电流增量波形差异较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相电流增量的故障区间定位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各个检测点的三相电流增量求出各自的功率系数并发送到主机,通过对比相邻检测点的功率系数判断出故障区间。其优势在于仅利用电流作为故障区间定位特征量的同时减少了通信系统的压力。通过仿真和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在各种初始电压相位下发生高、中、低阻接地时均能正确的判断出故障区间,具有原理简单、适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人们对远程目标的自动监控报警、现场视频图像记录和回放分析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3G网络的远程多功能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融合了高分辨率数字图像采集压缩、存储技术,3G网络传输技术,多探测器入侵报警探测技术和远程网络控制技术。该系统已在通信光纤安全无线视频监控方面得到实际应用,实现了一个监控中心对多监控终端的监控应用系统,做到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