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于东海新生代盆地油气勘探的若干见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海油气勘探历经28年,已查明局部构造约200个,发现8个油气田,4个含油气构造,获探明加控制地质储量2000多亿m^3(气当量)。东海新生代盆地经历了3次重大的陆壳裂离改造及演化。从而奠定了新生代不同时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第一次裂离区是寻找古新统领域油气的订地区;第二次裂离区是寻找始新统,渐新统和中,下中新统领域油气的主要地区;第三次裂离区是寻找中,上中新统领域油气的地区,其中第二次裂离区为重点勘探区域。有望在该区找到大中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2.
东海新生代盆地找油气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海油气勘探已经历了25年历史,投资约24亿元,完成17万公里地震测线和47口钻井,发现8个油气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获探明加控制储量2亿多吨。东海新生代盆地先后产生了三次重大的陆壳裂离改造及演化,从而奠定了新生代不同时期成油气物质基础的建造。第一次裂离地区主要是寻找古新统领域的油气;第二次裂离地区主要是寻找始新统、渐新统和中下中新统领域的油气;第三次裂离地区是寻找中上中新统领域的油气,其中第二次裂离区为重点勘探地区,应尽快多找到一些大中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新生代盆地演化在平面上表现出裂陷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不同时代盆地构造类型和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平面分布:西部坳陷带以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和灵峰组、明月峰组滨海相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央隆起带以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福州组为主要烃源岩;东部坳陷带以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煤系地层为次要烃源岩。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为中、新生代有利烃源岩的叠合区,具有“中生中储”和“新生中储”的优势,是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多旋回复合盆地的油气远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礁凸起油气化探异常为其深部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藏物质向上渗逸的结果。在久米-鱼山大断裂以北的东海陆架盆地,除了继续探找新生代油气藏外,还要寻找古气新储、深源浅出的油气藏,这是东海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东海大油气藏和油气田主要的气源岩可能是古生代地层。   相似文献   

5.
伊朗库姆盆地新生代油气成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朗盆地是在中新生代受古特提斯洋与新特提斯洋的扩张闭合控制下形成的被动大陆盆地。库姆盆地是伊朗盆地的一部分,在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受古新世、渐新世早期、上新世-更新世3次挤压隆升与始新世、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两次拉张裂解的控制,形成库姆盆地挤压型与裂谷型并存的盆地构造格局。库姆组(渐新统-中新统)是该地区目前发现的惟一储油层,油气储量丰富,油源可能来自更深地层,具有优越的储盖与圈闭条件,圈闭类型多样,决定了该地区油气藏的多样性。目前发现的油气田主要是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沉积历史与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东海陆架盆地自晚白垩纪到第四纪的盆地沉积演变,及其相应发育的四套油气组合。根据钻井及地质,地化资料得出以上白垩至始新统油气组合含油气性能最佳。并已发现了平湖油气田及一些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7.
北萨哈林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弧后盆地,发育中、上中新统奥科贝凯组页岩、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页岩、下中新统威宁组和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含煤层系3套烃源岩。主力产层为中、下中新统的达吉组砂岩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圈闭类型为背斜、复杂断背斜和断块。统计分析表明,平面上油气主要聚集在盆地东北萨哈林次盆,并且海上油气储量、油气田规模均大于陆上;垂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分析认为,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储层两方面因素的控制:上新世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上新世晚期—全新世萨哈林褶皱幕对早期形成的圈闭起调整或破坏作用;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纵横向分布。油气勘探结果表明,东北萨哈林次盆陆上部分勘探程度较高,海上是近几年的储量增长区,也是今后最具勘探潜力的地区,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努托瓦组和达吉组,勘探目标主要为构造—地层型圈闭和地层型圈闭。  相似文献   

8.
台西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成烃-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西盆地是主体跨台湾岛与福建陆域之间的台湾海峡地区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在盆地东部及台湾岛已有相当的油气发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海陆对比分析,开展了盆地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及油气成烃成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经历了白垩纪-始新世裂陷湖相、渐新世抬升剥蚀及中新世至今沉积、沉降3个阶段;发育下白垩统、古新统及始新统烃源岩,主要发育湖相、三角洲、水下扇和河道砂体等多种类型储集体;具有形成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与较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发现潜力。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有效勘探面积 2 4× 10 4 km2 ,最大沉积厚度 15 0 0 0m ,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但目前勘探程度低 ,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 ,发育 3套烃源岩 (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 ) ,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 ,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 ;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 2套烃源岩 (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 ) ,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 ,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 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 ;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0.
《石油学报》2004,25(4):18-18
截至 2 0 0 3年底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属的近海油田累计生产原油 175 0 5万t、天然气 32 5 32亿m3。近 5年来原油产量增长迅速 ,从 1999年的 16 17万t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2 2 4万t,天然气产量基本稳定。我国近海油气田的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渤海、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北部湾和东海 6个含油气盆地 ,已形成了 4个油气开发区 :渤海油气开发区、珠江口油气开发区、南海西部油气开发区和东海油气开发区。投入开发的油气田有 32个 ,油田共 2 5个 ;其中合作油田 16个 ,自营油田 13个。2 0 0 4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新投产 8个油气田 ,生…  相似文献   

11.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及成藏组合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9  
对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油气的研究程度甚低、勘探成效欠佳。虽然在中新统普遍见良好油气显示和通过电测解释发现油气层 ,但由于多种原因 ,迄今为止仅在崖 1 3 -1构造和崖 1 3 -4构造、崖1 3 -6构造的中新统三亚组和 BD1 9-2构造的中新统梅山组获得高产商业性天然气流 ,在其它区域均未有所发现。因此 ,本区中新统油气勘探潜力仍然较大。若能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中新统勘探经验、研究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加大勘探力度 ,相信不久后一定会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吐哈盆地继台北凹陷侏罗系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大量煤成烃油气田后, 又在台南凹陷三叠系发现了稠油油田, 表现出多层系、多类型复合含油的特点。在盆地形成演化分析基础上, 通过对三大含油气系统和四大聚油单元的油气地质条件、聚集规律的探讨和资源潜力的评价, 提出了着眼侏罗—白垩系、二叠—三叠系及石炭系三大含油系统, 立足台南、台北、托克逊、哈密四大聚油单元, 遵循科学勘探程序, 实现油气储量持续增长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最早的盆地.该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中,95%是地层、岩性等隐蔽型油气藏的储量.根据长期勘探实践总结出该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为:(1)生烃凹陷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2)沉积间断形成的两个假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3)古湖岸线附近的大型三角洲前缘带是三叠系油气田分布区;(4)古河道(古水系)两侧斜坡带是寻找侏罗系油气藏的有利场所;(5)古中央隆起带是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古鼻隆与渗透性砂岩叠合区是大气田富集区.该盆地今后油气勘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地震的作用,大力发展水平井、斜井、丛式井,强化酸化、压裂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要分小层编制三叠纪、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古湖岸线、古河道的变迁,掌握油气田分布规律,以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4.
浅谈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合而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克拉通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巨厚的烃源岩、长期的低地温背景是长期生烃、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古隆起、古斜坡控制了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古岩溶储集体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储集空间;古生界非构造圈闭是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控制了盆地古生界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塔河油田9区凝析气藏和和田河气田是克拉通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两个实例。主力烃源岩的生烃期特征决定着克拉通周缘的隆起带具有较好的天然气聚集成藏条件,下古生界烃源岩相邻的层位和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应加强对巴楚-麦盖提地区、满加尔坳陷周边地区高成熟-过成熟海相天然气的勘探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刘池洋  付锁堂  张道伟  陈琰  黄雷  石亚军 《石油学报》2021,41(12):1527-1537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刘池洋  付锁堂  张道伟  陈琰  黄雷  石亚军 《石油学报》2020,41(12):1527-1537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斯坦的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已发现了197个油气田,探明开采储量占世界的前十几位,年产量占世界第30位。哈萨克斯坦含油气远景区的面积为170×104km2,占国土面积的66.3%,西哈萨克斯坦是油气聚集的中心地带,全国90.4%的原油和100%的天然气产自这一地区。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哈萨克斯坦主要含油气区和远景含油气区(滨里海盆地、图兰板块西部、南图尔盖盆地、黑海盆地、咸海水域、东咸海盆地、田尼兹盆地、锡尔河盆地。阿拉科尔盆地、伊犁盆地)的地质结构,储集层特征及含油气性。斋桑盆地和伊犁盆地均横跨中哈两国,这对于我们就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 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莺 琼盆地成气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 :①莺歌海盆地烃源以裂后拗陷期的中新统烃源岩为主 ,晚期泥底辟活动对气藏的破坏作用不严重 ;②钻探证实琼东南盆地Ⅱ号断裂带是烃源断裂 ,能否形成富集高产的富烃气藏 ,主要取决于主运聚输导系统与储盖组合良好的圈闭的有效配置 ;③琼东南盆地上第三系中新统海相泥岩具备一定的生烃能力 ;④琼东南盆地主要成藏组合类型是渐新统自生自储成藏组合的下组合系统和中新统下生上储、自生自储成藏组合的上组合系统 ;⑤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东方和乐东区 2口深探井的钻探成果证实 ,异常高温高压 (压力系数大于2 0 )地层系统中仍然存在具高突破压力、封盖能力强的泥岩封盖层 ;⑥莺歌海盆地烃源岩时代新、生排烃时间晚 ,有利于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成藏 ,资源量及勘探潜力大 ,应排在中国近海 5个含气盆地 (凹陷 )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