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辽宁水资源紧缺。全省各类水利工程每年提供水量为130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73%,而水稻灌溉又占农业用水的90%,本文以试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依据,对水稻灌区充分利用水源,改革耕作方法,改进灌溉技术和工程节水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这些措施的全面实施推广,已取得了水稻灌区高产水节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针对唐山市稻田缺水情况,河北省灌溉中心站,唐山市水利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和提出了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新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节水育秧技术与节水整地技术及本田节水灌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把组织管理与技术指导,田间灌溉技术与灌区灌溉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配套实施,保证了田 间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落实,增强了技术失言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明显的节水与增产效果,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针对唐山市稻田缺水情况,河北省灌溉中心站、唐山市水利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和提出了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新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节水育秧技术与节水整地技术及本田节水灌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把组织管理与技术指导、田间灌溉技术与灌区灌溉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配套实施,保证了田间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落实,增强了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明显的节水与增产效果,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针对唐山市稻田缺水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了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把节水育秧技术与节水整地技术及本田节水灌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把组织管理与技术指导、田间灌溉技术与灌区灌溉管理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配套实施,保证了田间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落实,增强了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明显的节水与增产效果,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汾河灌区是山西省第一大灌区,灌溉受益面积150万亩,灌区多年农业平均渠首供水量3.1亿m3,平均每亩供水量206m3,约合灌水次数1.6次,明显属于低水平灌溉,水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开源节流,进行节水型农业灌溉已成为灌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1988—1991年建立了孟封、大象、宁团三个管灌节水试验区,投入资金251.73万元,安装固定管道193.47km,控制面积31380亩。运用动态分析方法对管灌工程从经济上进行评价:亩均净效益24.66元,亩均节水35.5m3,亩次节能8.09kWh,效益费用比3.12,经济内部回收率0.33,投资回收年限5.69年。汾河灌区管灌节水工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适用于灌区的一种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灌溉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6.
宁夏引黄灌区应用水稻控灌技术节水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宁夏引黄自流灌区示范应用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节水高产效果。结果表明,1961.1hm^2的控灌水稻的产量比常灌水稻增产519kg/hm^2,增产幅度为5.3%;灌水次数平均减少16次,灌溉定额平均减少7057.5m^3/hm^2,节水38.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65.3%;稻米粗蛋白含量提高了0.21%,整精米率提高了1.59%,垩白率和垩白度降低了1.12%和0.29%。此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灌区节水灌溉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汾河灌区是全省最大的灌区,通过试验、实践证明,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利用即河井双灌,可使渠道引水量由350 ̄400m^3/亩,下降到200m^3/亩左右,粮食亩产由200kg左右提高到500kg左右,并且旱涝碱可得到综合治理,同时,摸索聘条节水灌溉经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建中 《人民黄河》1996,18(2):1-5,26
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得了迅速发展,截止1994年年底,全流域灌溉面积已发展到731万hm^3因灌溉年净增产粮食120亿kg。全河灌溉技术发展迅速,在井渠结合治理盐碱地、灌区泥沙处理、节水灌溉、高气程灌溉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随着灌区的开发与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用水、水费征收、计量供水等管理措施的应用,保证了灌效益的充分发挥和灌区自身经济实力的壮大。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用水大户,是节水的关键部分。文中简要介绍了汾河灌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的灌溉经验,从斗农渠管理,到田间灌溉,使用高效节水技术、应用信息化手段等,提出汾河灌区在农业节水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想法,旨在实现以水定产,灌溉节水,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汾河灌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汾河灌区灌溉供水严重不足,每年平均只灌一次,每亩次净灌57 m3 ,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加速发展河井双灌,合理引用区间( 洪) 水,取消沿河高灌抽水,发展工业供水市场,开展节水灌溉等,可促进灌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渗灌条件下水稻的节水灌溉制度和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江苏省淮北平原地区稻麦轮作生产实际,在田间埋设塑料波纹暗管,通过调节外沟水位对水稻实施渗灌,就渗灌条件下水稻的节水灌溉制度和氮肥运筹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渗灌条件下以稻田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该技术和常规浅水勤灌相比,水稻节水达16.5%,增产14.3%。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稻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后,氮肥用量和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显著影响水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矿质营养、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渗灌条件下水稻高产优质、浅层地下水不受NO3-N污染的施N量为270~315kgN/hm2,基蘖肥/穗粒肥为5∶5。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筒蒸渗器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单季水稻田间水分消耗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薄露灌溉和间歇灌溉等节水灌溉模式相比常规灌溉可有效降低稻田水分消耗,控制单季水稻的营养生长,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从而增加单季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控灌条件下的水稻合理密度 ,探求最佳栽插密度模式 ,连续 3年在江苏省东台市一0 .3 4hm2 试验区内开展水稻控灌特性及最佳密度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控灌可以节约灌水量5 5 .7%~ 61 .7% ,增产幅度 7.8%~ 9.2 % ,并具有扎根深、有效分蘖高、茎杆粗壮、抗倒伏等优点 ;水稻在相同的控灌条件下最佳密度为 3 7.5万穴 /hm2 ,栽插株距 1 0 .0cm ,行距 2 6.6cm ,增产幅度3 .3 %~ 6.9% .  相似文献   

14.
宁夏引黄灌区适宜生态需水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宁夏引黄灌区非农地(荒地)、湖泊湿地、人工防护林、城市以及地质的适宜需水量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汇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现状条件下,平水年份(降水频率50%)灌区周边的适宜生态需水量为 11.12亿m3,枯水年份(降水频率75%)灌区周边的适宜生态需水量为12.72亿m3,该成果可为灌区基于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节水灌溉的水稻干物质增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世彰  李荣超  朱成立 《水利学报》2002,33(11):0099-0102
根据水稻节水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与茎、叶、穗、粒干重积累变化特点,评述了Logistic方程描述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增长规律的适用性,建立了节水灌溉的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增长模型。该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符合覆膜旱作节水条件下水稻干物质变化规律,相关系数和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周凌云  陈志雄 《水利学报》1998,29(6):0031-0035
本文对一块66m×100m的雨养麦田连续5个麦季的试验资料分析表明,其雨养麦田产量为3450-5625kg/hm2。根据本区雨养麦田历年水分条件的分布特征,可推定这个产量幅度的出现概率为74.8%。对5个试验麦季的耗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一条麦田理想的土壤湿度动态曲线,据此提出一个节水灌溉模型.它首先根据麦播期的土壤 有效储水量(Se)和降雨量(R)预报预计灌溉定额,并进行预分配,然后在应用过程 中对灌溉程序进行修正,使其湿度与理想的土壤湿度偏差不超过±50mm。这个模型可比现行的传统灌溉模式节省灌溉用水18%。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置水稻间歇灌溉和浅水灌溉两种灌溉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耗水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模式下水稻的耗水过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出先逐步上升,到达顶峰,然后下降的趋势.两种灌溉模式的总耗水量比较,显示间歇灌溉模式较浅水灌溉模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组成具有一定影响,间歇灌溉较浅水灌溉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产量,对单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指标影响不显著.间歇灌溉较浅水灌溉在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更低,同时产量还略高,因此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秋浇是内蒙古引黄灌区一种传统的洗盐压碱灌溉制度,秋浇用水量是灌区一年中灌水量最大的一次。以典型试验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不同秋浇定额灌溉条件下春播前土壤水盐条件、土壤的脱盐效果和增水效果的对比分析,研究提出内蒙古引黄灌区基于节水的适宜秋浇定额为1 500 m3/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不同施氮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调控后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后期水分亏缺处理水稻产量较对照持平略有增加,水稻生长在亏缺复水后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拔节孕穗后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处理干物质积累显著低于对照,并且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造成了水稻产量的显著下降;较高的氮素水平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小水分亏缺给作物造成的危害,达到以肥补水、以水调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必要性与主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沿黄农业灌溉用水占全部引黄水量的90%,且黄河水的利用率只有45%左右,节水潜力巨大,所以迫切需要开展节水灌溉。山东省典型引黄灌区节水灌溉采用的主要措施包括:衬砌渠道,防渗节水;提高计量精度,科学调度管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调整终端水价;采取工程措施,提高田间水利用率;探索协会管理模式等。山东省引黄灌区实现节水灌溉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有:积极开展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高引黄灌区节水管理水平;建立农业用水补偿机制;加大引黄灌区节水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