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水为分散相,甲基丙烯酸十二酯(DMA)为长链单体,苯乙烯(St)为短链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合成了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测定了树脂的DSC-TG曲线,以及树脂吸油前后的SEM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效果较为理想,其中对甲苯的吸收倍率可达到7.03g/g,煤油的吸收倍率可达到6.59g/g,航空煤油的吸收倍率可达到6.12g/g,并且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BMA、2-EHM和St为合成原料,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PVA为分散剂,应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主要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St)=60%、m(2-EHM):m(BMA)=1:1、w(BPO)=1.7%、w(DVB)=0.5%、w(PVA)=3%,聚合温度86℃,反应时间为6h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14.24g/g。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酯类接枝型高吸油树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聚丁二烯(PB)为改性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甲基丙烯酸丁酯(M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出一种高吸油树脂。分析了改性剂的用量对树脂吸油速率和吸油倍率的影响,研究了交联剂、分散剂、引发剂以及聚合温度等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B后,可以显著提高树脂的吸油速率,其饱和吸油时间为2~3h;高吸油树脂的最佳配方为m(St)∶m(MBA)=1∶1,油水比1∶3,w(AIBN)=1.0%、w(交联剂)=1.0%和w(PVA)=0.3%(相对于单体质量而言),聚合温度为78℃;由最佳配方合成出的高吸油树脂,其对甲苯的最大吸油倍率为17g/g。  相似文献   

4.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运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自溶胀型高吸油树脂。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BMA):m(St)=5:5、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0.5%、2%和2%时,吸油树脂吸油倍率达到14.12 g g 1,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此时吸油速率最大;通过热重表征和重复吸油试验,合成的高吸油树脂能够重复吸油多次,第五次的吸油倍率能够达到第一次的93%。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醇为反应物,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十六酯。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酯树脂。以树脂吸收甲苯的质量为考察指标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交联剂用量为0.8 phr,引发剂用量为1.0 phr,反应温度为80℃。此条件下得到的树脂吸油倍率可达14.1g/g。树脂经过甲苯洗涤后的二次吸油倍率可提高到21.4g/g,吸油速率变化不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树脂中不再含有单体中的碳碳双键。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酸正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改进的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AIBN加入量及加入时间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BA∶MMA质量比为4∶1,引发剂BPO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4%,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质量的0.15%,发泡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单体质量的18%,在此条件下合成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最高可达40.17 g/g,速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春霖  赵荣梅 《辽宁化工》2007,36(4):235-236,239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悬浮聚合丙烯酸系吸油性树脂中不同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吸油性树脂的吸油倍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吸油性树脂的吸苯能力最大,为19.5g/g。  相似文献   

8.
三元共聚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在处理炼油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基丙烯酸酯及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自溶胀型的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及分散剂的种类、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合成的高吸油树脂可吸自重15倍以上的苯、14倍以上的二甲苯,处理炼油废水浮油非常有效,且吸油后树脂强度高,可以脱油后莺复使用.  相似文献   

9.
南粉益  杨鸿鹰  胡静  闫海龙  沈哲 《应用化工》2011,40(11):1957-1959,1967
以丙烯酸长链酯、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吸油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搅拌速度对树脂吸收煤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单体质量的2.8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1%,搅拌速度为190 r/min,单体配比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为5:2:1:1,在该条件下合成的吸油树脂具有较好的吸油和保油性能,对煤油的吸收倍率是自重的4倍多,保油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周爱军  田智龙  钟毅  付艳梅  王涛  曾水娟 《应用化工》2012,41(12):2064-2066
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和甲基丙烯酸异辛酯(EHMA)为单体,苯乙烯为功能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丙酮为致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高吸油性树脂。通过红外光谱(IR)和热失重分析对不同配比EHMA和LMA的吸油树脂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LMA与EHMA的质量比为2∶1时,得到综合吸油性能最好的树脂,在氯仿、二甲苯、柴油、环己烷、汽油、机油6种油品中的最大吸油倍率依次为14,9,7,6,4,3 g/g。  相似文献   

11.
丙烯酸丁酯改性C_9石油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丙烯酸丁酯改性C9石油树脂,以AIBN为引发剂,以正庚烷为溶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C9石油树脂/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中单体的选择、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率以及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 h,引发剂用量为0.75 g,丙烯酸丁酯的用量为12%,在此条件下,产物的接枝率为27.03%。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接枝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可固化性环氧-丙烯酸酯聚合物压敏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爱民  穆锐 《化学与粘合》2007,29(4):241-243
在丙烯酸酯类单体的乳液聚合过程中加入环氧树脂,可以制得可固化性乳液压敏胶.研究了环氧树脂含量、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聚合工艺等因素对压敏胶主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交联度的测量,确认了环氧树脂参与聚合交联的事实.实验得出:采用核-壳聚合工艺、当环氧树脂的含量为30%(wt)、共聚物玻璃化温度为243.15K时,制得的可固化性乳液压敏胶的初黏力为9号球,固化后对铝合金的粘接强度可达10MPa.  相似文献   

13.
水溶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于水性油墨的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可以由丙烯酸丁酯(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3种单体采用传统的自由基溶液聚合方式合成,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获得了最佳合成工艺,包括引发剂,溶剂,加料方式,聚合的时间和温度,对影响树脂性能的指标如共聚物组成,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因素,采用DSC,IR等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快速高吸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共聚单体,在聚合体系中引入致孔剂和大分子增容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快速高吸油性树脂,考察了致孔剂用量、增容剂用量、乙酸乙酯/异戊醇混合致孔剂质量比等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引入致孔剂乙酸乙酯,不仅使树脂对甲苯和汽油的吸油率分别达到了3300%和1000%,而且吸油速度加快,2h内可达到饱和吸油;在致孔的基础上引入增容剂,可使树脂对汽油的吸收率显著提高,达到了1500%。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半连续单体滴加乳液聚合法制得稳定性好,凝胶率少,转化率高,综合性能良好的环氧树脂改性硅丙乳液。通过实验确定了所需的最佳条件,即阴离子与非离子乳化剂的最佳配比是2∶1,适宜温度78~80℃,引发剂的最佳用量0.7%,有机硅的最佳用量3%,环氧树脂最佳用量7%。并且以环氧树脂E-44改性硅丙乳液为主要成膜物质,制备了水性隔热防腐涂料。经检测,涂料的各项性能均满足国家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为原料,纳米SiO2为改性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和共混法制备了水性丙烯酸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粒子的加入量对树脂硬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耐候性、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IR、TEM、TG等测试技术对纳米SiO2/水性丙烯酸树脂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加入使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之间增加了交联度,其力学性能有所提高;随着纳米SiO2含量的上升,硬度和拉伸强度都有较大的增加,而吸水率和断裂伸长率相应减小。同时由原位聚合法制备的水性丙烯酸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也要高于共混法制备的水性丙烯酸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刘波 《广州化工》2012,40(9):92-94,106
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出环氧树脂改性苯-丙乳液胶粘剂。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分析不同引发剂加入量、复合乳化剂加入量、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质量比、环氧树脂加入量等因素对其剥离强度的影响,优化出最佳聚合配方。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其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品具有良好的粘结强度等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萜烯树脂对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PSA)进行改性。用预乳化半连续的方法合成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对乳液的性能、聚合反应过程的转化率及压敏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81℃时,所制得乳液的性能最佳、单体的转化率最高及作为压敏胶的初黏力为25#,剥离强度5.64N·25mm^-1,持黏力为36h。同时用GPC、FTIR、DSC及TEM进行微观分析表明: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别随温度的升高变小变宽,适量的萜烯树脂参与各单体共聚且玻璃化温度为-30.63℃,乳胶粒的直径为200nm。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固含量较高(40%)、稳定性较好(常温贮存期6个月以上)的VAc/BA/NaAA共聚物乳液。通过DLS、GPC、接触角测试仪等对乳液粒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接触角进行测试和表征,并测试了乳液保水率、乳胶膜吸水率、拉伸强度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适量功能性单体的引入,对乳液稳定性、保水性有明显改善;同时乳胶膜的亲水性和力学强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Crosslinked 1-octene-isodecyl acrylate copolymers were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for oil-absorbency application. The copolymer was crosslinked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 (EGDA) and 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 (EGDMA) crosslinkers via catalytic initiation or by electron-beam irradiation at dose rate 80 kGy. The concentration of both crosslinkers was varied from 0.5% to 2%. The effect of crosslinking conditions, such as crosslinker concentration, method of polymerization and monomers concentration on conversion and gel fraction was examined through an oil-absorption test using petroleum crude oil. It was found that, the oil absorbency was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degree of crosslinking and the hydrophobicity of the copolymer units. The final equilibrium oil content, volume fraction of polymer and swelling capacity were determined at 298 K. The effective crosslinking density Ve,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between the crosslinks Mc and the polymer-toluene interaction parameter were determined from stress–strain measurements. The crosslinking efficiencies of EGDA and EGDMA towards copolymers we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