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5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3.
县域景观游憩服务评价——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憩发展潜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系统评价区域游憩服务并将其用于土地利用决策是引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以四川省贫困县武胜县为例,尝试从县域尺度对游憩服务进行建模与制图评价,从游憩吸引力和游憩使用度两个维度对县域游憩资 源进行系统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高吸引力 - 高使用度的游憩服务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较高、具有特色景观的城 镇中心及其周边;河流沿线属于高吸引力的游憩服务区,具有开发潜力;县域景观中近四成面积不具有游憩开发的价值。县域游憩 服务的评估与制图既是描绘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重要性的有效手段,又为规划设计决策提供依据,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前瞻评价。  相似文献   

4.
苏诣晶  李奕  丛丽  张玉钧 《风景园林》2023,30(10):12-19
【目的】游憩适应性管理是缓解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游憩利用矛盾的重要方法,可以提升管理成效,是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和实践关注的重点。【方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历程,总结其研究内容,分析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结果】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经历了2005年以前的实践探索及理论萌芽期、2006—2015年的理论建构与提升期、2016—2022年的可持续发展期3个阶段,体现出研究技术创新和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憩资源、游憩环境、游客、游憩服务4个方面,涵盖资源监测与评估、承载力水平判定、游客时空行为监测等内容。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系统等方面,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游憩适应性管理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结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要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实践和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具体地域系统,选取适合的技术指标,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实施游憩适应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杨柳  刘骏 《园林》2023,(8):117-126
重庆四山地区森林公园作为重庆市近郊森林公园的典型代表,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假期休闲游憩需求起着重要作用。开展游憩服务能力评价是推动公园游憩发展,提升公园游憩品质的重要措施。基于山地城市与近郊森林公园的特征,综合网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出包含游憩可达性、游憩环境资源、游憩设施服务、游憩感知程度、游憩活动服务、科教康养服务6个标准层22个评价指标的重庆市四山地区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并对16个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四山地区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整体水平一般,所有公园游憩服务能力均未达较好水平。基于评价结果,从游憩可达性、生态环境保护、游憩设施与服务质量、山地游憩活动体系、康养科教品质5个方面提出重庆市近郊森林公园游憩优化策略,提升公园游憩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推动该类公园的游憩功能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兰强  黄瓴 《风景园林》2023,30(11):105-112
[目的]公共绿地作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与提供游憩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科学评价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尽可能全面把握游憩服务能力情况,可有效服务于高密度城区游憩服务供给的优化。[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梳理游憩需求理论,系统反演游憩服务应供给的功能,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度单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全域公共绿地总体游憩服务能力及公共绿地之间的竞合关系。[结果]研究发现:1)个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特征;2)总体服务能力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并显现出“极核-组团-扇形-环带-散点”多模式综合的游憩空间结构;3)公共绿地之间不同的竞合关系形成了差异化的游憩服务供需模式与服务效益。[结论]从衡量标准、评估尺度、认知对象3个方面优化了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的评价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打造游憩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公共绿地的多维可达性、搭建多元游憩服务供给主体的协同供给平台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面临着游憩环境恶化、活动与游憩空间供给脱节、游憩体验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游憩机会谱理论作为发展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理论,有助于探究环境资源、游憩活动与公园管理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游客游憩体验质量、建立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绿博园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公园游憩环境和游客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构建绿博园游憩环境指标因子体系,划分游憩机会类型并制定量化标准,构建游憩机会评分模型,构建了绿博园游憩机会谱。最后,根据游憩机会的评分结果对绿博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国首创的概念,是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与标识为目标的重大文化工程。开展系统性的综述研究,对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建设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文件、建设方案与建设保护规划的资料梳理和学术研究的文献追踪,对其内涵特征、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做出总结。【结果】归纳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表现为:1)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从地方性离散到区域性整合的文化资源集群保护的内涵本质,表现出国家性、地方化、公园型的概念特征;2)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逻辑为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分载体、分省域、分区段开展,形成了基于国家性与地方化的综合性资源识别方法、基于资源属性与保护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设置、基于落地建设与管理运营的关键领域基础工程与体制机制保障;3)国家文化公园理论探索主要围绕多元载体拓展、特色资源补充以及均衡发展、边界划定、跨域协同、法规保障等方面展开。【结论】在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特征、实践进展、理论探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规范建设、边界整合、创新传承3个方面提出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吕勤  黄耀志 《安徽建筑》2009,16(2):11-12
文章从阐述城市文化游憩活动中标志性建筑的重要意义出发,通过分析标志性建筑的文化游憩特性和不同类型标志性建筑的文化游憩功能。指出标志性建筑在促成城市文化游憩活动、提升活动品质方面作用显著,并从以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文化游憩地的中心点和以标志性建筑为载体开发多种文化游憩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挖掘标志性建筑的城市文化游憩功能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城市规划》2015,(8):63-69
以城市公园和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其空间的格局与功能的水平是体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上海为对象,在综合城市总体数量特征指标的同时,将考虑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空间的游憩需求和空间格局的特征,以体现可达性、人均占有量、功能完整性、城市空间和游憩满意度等为目标,选择更能反映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水平的综合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目前上海综合评分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不是其绝对的空间数量值低,而是空间格局不合理而造成的功能受损。据此,从定位、目标的角度提出优化服务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成都市国色天香园为例,对旅游房地产背景下主题公园游憩空间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对国色天香乐园游憩设施与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他同类型旅游房地产区域内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热岛效应、居民游憩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公园作为中国城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重要绿色空间形式,对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环境,以及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服务至关重要。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马甸公园为例,首先通过背包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完成实地现状基础信息采集;其次,采用ENVI-met软件进行小气候模拟,并通过实景要素分析和消费点评数据提取获得游憩吸引力及满意度数据,完成游憩服务评价;最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评价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基于研究结论,归纳基于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提出科学提升社区公园建设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quitability of park and recreation service allocation decisions. 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as a concern for planners is discussed, a sampling of related literature is reviewed, and a typology of eight equity models is' proposed. Research data showing that equity preferences are measurable and that they differ by service and decisionmaking group are presented. A conceptual planning model including an equity assessment process is then described, as are current efforts by the Austin Parks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 to include equity considerations in its plann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制约当前居民游憩活动的3个因素:缺乏闲暇教育、个人游憩资源不足、游憩场所与设施存在问题;以苏州为例提出规划的应对在于进行游憩调查、完善游憩规划内容、保障游憩支持系统、设计游憩活动计划;结论提出城乡游憩规划仅仅依靠物质层面规划的情况应该被改变,对与游憩相关的闲暇教育、游憩活动引入等因素进行积极控制,以激发游憩活动在特定区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游憩规划设计研究—游憩项目设置方法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汛翰 《中国园林》2001,17(2):11-13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探讨游憩问题,分析其分类特点,提出由资源条件,市场分析,创新因子,检测因子等四部分组成的游憩项目,籍此为完成各类旅游地体现“游憩”个性的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叶阳  裘鸿菲  张群 《中国园林》2021,37(1):74-79
城市居民对城市水体的游憩需求日渐强烈,而目前尚未有明确可行的办法指导城市湖泊等水体的功能定位与其布局的优化调控。通过GIS建立以道路网络为基础的交通网络数据库,以及包含湖泊面积、入口、名称等的湖泊(公园)数据库,分析得出建成和潜在的湖泊公园的游憩服务范围,并与基于实证调研计算的服务范围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通过游憩服务半径分析计算,得出步行服务盲区、车行服务盲区、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4种服务盲区类型,与盲区用地性质和自然条件共同指导湖泊公园的优化调控和城市湖泊的功能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消除的湖泊公园优化调控策略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于湖泊公园规划建设的启示。运用GIS对湖泊公园服务范围进行分析,可切实将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与城市湖泊分布相结合,优化调控湖泊公园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9.
首先阐释城市休闲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休闲方式中存在的三个现象:户外休闲活动所占比重较低、与社区疏远、休闲获取方式过度货币化,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做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城市规划应从几个方面出发,应对城市休闲发展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