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主教教堂建筑在我国近代建筑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本文全面研究北京地区天主教堂的分布状况、历史沿革及风格特征:总体布局多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形式,主体建筑形式多样,大多遵照西方天主教堂建筑形式建造,同时融人许多中国传统元素,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厦门近代教堂建筑的典型实例,分析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所呈现的复杂交错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3.
高彩霞  田棋 《中外建筑》2008,1(4):73-76
以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阐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宁夏天主教教堂的历史发展及其建筑沿革;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的内部、外部造型、建筑技术、建筑风格等特征;探讨了宁夏天主教教堂建筑在历史、建筑及城市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宁夏教堂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宁夏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张康  虞彬 《南方建筑》2018,(2):67-71
在跨文化融合和地域环境的互相影响下,苏州现存的近代天主教教堂,既传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特征,又吸取了本土地域建构文化,并展现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堂建筑。苏州杨家桥天主堂建于1892年,坐落在苏州古城城外,其建筑特征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的代表之一。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堂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测绘定性研究,从教堂平面、立面、剖面、细部、景观及文化等六个方面,来探究杨家桥天主堂跨文化的建筑语言和嬗变进程,并将其保留下去。  相似文献   

5.
从四个方面把宁波近代建筑——江北教堂和西方哥特式建筑进行了对比,从而来揭示西方建筑文化如何对近代宁波建筑的进行影响,进而与之融合。  相似文献   

6.
张卫  王潇 《建筑与环境》2012,(6):110-112
本文分析了广西近代教堂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分布情况。从现存教堂的平面布局、立面风格、细部装饰、结构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广西近代教堂建筑的三大风格形式,分别是:罗马式、哥特式和地方元素与西方样式融合的形式。从风格特征出发,系统探讨了遗留至今的广西主要近代教堂建筑实例,梳理教堂的建造背景、从多方面分析其艺术价值,肯定其在广西近代史上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广西教堂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筑实例, 分析厦门近代教堂风格特征的成因, 揭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与共生中所呈现的复杂交错的现象, 以及对现今建筑设计、建筑遗产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安庆作为近代安徽省的省会以及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开埠较早,近代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本文以安庆近代教堂建筑为研究对象,总结论述其发展沿革;分析其在现状分布、建筑空间、功能、形式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所具有的中西交融特色,以期为安庆城市建筑特色建设提供借鉴,并对安庆地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建筑在西方折衷主义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功能和立面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筑由此进入近现代阶段。该文通过探究苏州近代基督教教堂的建造历史和建筑特征为背景,重新对苏州圣约翰堂实地测量和文献综述,以教堂立面上十一种不同类型的外窗作为切入点,洞察教堂立面所蕴含的折衷主义,逐个分析外窗的特征。通过重新解读教堂的建筑特征,并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苏州地区近代教堂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基督教建筑是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证物,它见证了西方建筑思想的传入,以及在与中国文化融合中创造出的新的建筑形式。基督教建筑,广义上包括了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教堂。由于北京的东正教教堂数量少,缺乏代表性,本文将研究对象选定为北京近代由外国传教士主持修建的天主教教堂和基督教新教教堂。中华圣公会救主堂(Cathedral of Our Savior,以下简称救主堂),由英国圣公会华  相似文献   

11.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9,26(3):31-35
研究在圆明园修造过程中传教士们的参与方式,包括将西方绘画、建筑工程与造园技艺引入中国,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同时,考察传教士们如何将中国园林的相关特质、建筑式样、造园手法与园艺植物传播至西方。探讨圆明园修造中传教士群体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风盛行,但却缺乏中国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研究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坡屋顶作为建筑单体的视觉核心,形成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重要印象。该文将坡屋顶作为切人点,研究其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多种应用手法。  相似文献   

13.
蒋欣 《重庆建筑》2014,(1):43-44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本土建筑不断地受到西方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同时,我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应在实践中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理解及应用,体现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建筑设计在呼应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切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设计出能表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建筑。  相似文献   

14.
1840年厦门开埠,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开始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其中,风靡全球的Art Deco,以其挺拔明快、富有装饰性的特征迅速成为该时期厦门新建建筑的主流风格之一。1949年之后中国建筑界与西方隔绝交流30年,但此阶段Art Deco却在厦门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继续发展变异,形成独具特色的厦门式折衷地域主义Art Deco风格。本文从厦门主要Art Deco风格建筑入手,对厦门近现代建筑之Art Deco的起源、发展、变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基督教第四次传入我国,并在全国城乡建造了大量的教堂,其影响力深度与广度远超前三次。一般认为,风格迥异的基督教堂与本土建筑之间似乎没有联系。本文则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教堂的营造本体和过程,发现中国近代基督教堂营造与西方基督教堂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与本土建筑营造之间有一定的同一性——即地方性,并以武汉为例作论证。从传播学上看,殖民传播属于一种非对等跨文化传播方式,作为传播媒介(传教士)的角色先天缺陷,导致原本属于弱者的受者(本土工匠)却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性,表现出地方性特征,而这种特征自始就客观存在,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刘宇峰 《山西建筑》2007,33(36):57-58
结合中西方建筑时空观的文化背景,研究了中西方建筑时空观的形成,探讨了西方垂直向上的建筑空间观,从中国建筑的时空观和中国建筑的中轴线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西建筑文化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17.
高能 《山西建筑》2009,35(13):35-36
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指出应将中国建筑艺术文化中的精髓同西方建筑艺术领域的先进元素相结合,向前辈学习,从而走出一条建筑文化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丁旭  宫艺兵 《山西建筑》2012,(22):15-17
指出中西古代建筑中窗的形态丰富多样、工艺精湛,反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从建筑文化、建筑材料、装饰题材及装饰方法等方面论述了中西古建筑窗形态的差异,以达到从古建筑的窗的形态中汲取精华,力求对现在窗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青(甘肃、青海)地区自古就处在丝绸之路即中西文化交流要道上,不同宗教在此汇聚,多元民族相互共生。甘青建筑则是这一文化形态不断融合的重要载体,其传统建筑工艺至今仍在传承、发展并广泛的应用于建造活动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建筑工艺在各个民族、不同工种合作方式上的多元文化交叉型特征更是其它体系中所罕见的,其兼容并蓄的特征也正是源于传统建筑工匠对各种宗教信仰相互尊重的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无锡中西合璧院落住宅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从院落形态、建筑结构、建筑空间的角度阐述了中西合璧院落住宅的空间特点,从装饰风格、材料等方面总结出该院落的装饰特点,对研究无锡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及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