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讯     
《中国生漆》2008,27(2)
2008年6月7日,北京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四川喜德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大方髹饰漆艺、天水雕漆技艺等6类髹漆工艺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讯  相似文献   

2.
中国髹漆工艺溯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髹漆工艺是中国人的发明,是漆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具有多元性,从涂漆到彩绘,从粘贴到镶嵌,从针刻文字到款彩,从堆漆到雕漆,变着皆为器物髹漆技法。素髹是最古老的髹漆技法,始于远古,盛于宋代;髹画工艺是基于人类对色彩的追求发展起来的,秦汉时期已趋成熟;镶嵌工艺发端于良渚文化时期,源于生漆的胶粘加固特性和对审美的追求,元代走向成熟;金髹工艺的兴起与金工技术和髹漆工艺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其发展顶峰;锥画技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表面针刻文字,为后世雕填、戗金、雕漆之先声;堆漆有如雕漆之美,商代可觅其踪迹,兴于汉代,由此催生了雕漆、纹髹等工艺;雕漆自唐代初兴,元代达顶峰,它是在汉代堆漆、锥髹、夹纻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明、清时代,髹漆工艺体系已经完备,不同髹饰技法的变化结合,使中国古代漆器事业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3.
《髹饰录》中所载"彰髹"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漆器髹饰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独特,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但古代漆器遗存中至今未见有考证确凿的"彰髹"漆器发现,导致"彰髹"工艺的具体特征与源流也是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体系中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考辨"彰髹"工艺特征及其漆器实物,从而溯其源流,以完善对相关髹漆工艺的准确认知,为漆器的分类及命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刊通讯员 《中国生漆》2007,26(1):60-60,59
一简介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简称“晋”)中部的平遥县,传布至北方广大地区。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平遥推光漆髹饰品分为实用品(如漆柜、漆箱、条案、茶几)和陈设品(如屏风、漆画)两大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为广大群众所欢迎。推光漆技艺还普遍用于宫廷、庙宇、厅堂、文房的陈设装饰,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平遥推光漆器,是用炼制过的大漆髹饰木器家具和精致器皿,经过漆后细磨,磨后再漆,反复数遍,然后用手掌推擦出光泽,再经多种…  相似文献   

5.
张璐 《陶瓷》2022,(2):117-119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一项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它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株漆技艺基础上创造出的,2006年5月正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脱胎漆器主要具有器体轻巧、色泽华美等特点,其中要以福建福州地区的脱胎漆器尤为著名,在历史上,更曾被纳为宫廷珍品.其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所以关于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平遥漆艺的发展脉络进行综合阐述,从纵向时间到横向比较,全面分析平遥传统髹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其次,从技法上将平遥传统髹漆技艺按照一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归纳。最后笔者结合此次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传统大漆髹饰技艺创新创作人才培养研修班"的结项作品,从创作理念、制作过程、技法探索等方面,基于平遥传统大漆髹饰的技艺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漆器工艺史源远流长,考古出土的各时期漆器美轮美奂,技法精湛绝伦,堪称东方造型艺术精华。无论是"髹"或是"饰",都深藏着中华文明深奥的哲理,又彰显着华夏艺术鲜明的特征。《髹饰录》的重要贡献是对我国装饰漆器技术进行了全面记录和总结,系统地为各种漆器分类定名,不仅仅是给漆器的设计制作和品评鉴赏设定了较为准确的评判标准,还为后来的漆器制作者提供了一份历史权威依据。  相似文献   

8.
书讯     
正《瓯漆髹饰工艺》作者:杨文光/著,2016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书号:978-7-5502-8522-4。该书由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基金会与温州市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支持和赞助出版。本书详尽介绍了温州地区漆器历史文化、漆艺材料与工具以及髹饰工艺等,是当代地域性髹漆工艺的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 《髹饰录·质色第三》有八条目,《髹饰录·罩明第五》有四条目。按这两章所述的装饰技法均属不做纹样装饰的通体光素一色范畴之漆器工艺。概括起来说,它是以漆、油、色、金四种类材料为基础,具体表现在黑髹、朱髹、色髹、金髹、罩明诸髹等等五  相似文献   

10.
漆,是我们的先民早于世界发现并使用的涂料,漆器是由简单髹涂技法逐渐发展为使用多种材质表现文化艺术价值的多种髹漆技艺的集中展现。螺钿髹漆技法源自夏商,盛于西周,兴于唐宋,成于元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就是其中之一。观古人器物的精和美,无非材质不变、工序不变,匠人的不计时日、持之以恒,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技艺、图案、器型等文化符号展现给后人,延续至今。为此,应该把传统工艺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基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主线,传统作品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继承和展示。  相似文献   

11.
长北 《中国生漆》2015,(1):13-17
笔者在研究《髹饰录》和对东亚漆艺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漆器髹饰工艺领悟渐深,由此不断发现自著《〈髹饰录〉图说》的不足。现整理心得,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天长纪庄墓出土器物中有47件制作精美的漆器,为研究江淮地区西汉中晚期漆器提供了重要实物。文章对出土漆器从制作工艺、纹饰等方面整理分析,认为纪庄汉墓出土漆器符合楚国漆器风格,其轻盈、空灵、小巧的特点体现了江淮地区的髹漆风格,而巧思奇妙的装饰技巧也尽显江淮人民聪慧、细腻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56年,而金漆镶嵌技艺从师传系统、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都直接传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艺术。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金漆镶嵌。经过60多年努力,在公司掌门人、国家级非遗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的引领下,成长为国内工艺品类和规模都位居前列的传统漆器专业生产企业。其作品吸收中国传统古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漆》2016,(4):87-89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漆优越的性能被古代先人们发现并一直沿用至今。漆器的胎骨种类较多,其中金属材料因其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坚固耐久且不易变形的特点在春秋时期就被应用于漆器胎骨的制作。现代先进的冶金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更加拓展了其在漆器创作中胎体造型、髹饰工艺及色彩等方面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5.
螺钿髹漆技法源于夏商,盛于西周,兴于唐宋,成于元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国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髹饰技艺就是其中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髹饰技艺的传承人代表李爱珍,坚持以天然材质为原料,苦心带徒,传承稷山螺钿的传统工艺,髹漆成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独具风采,展现了山西晋南地区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成长时期.在秦汉500年间,由于帝国一统,国力富强,髹漆艺术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在宫室建筑装饰上得到普遍运用.漆因美而髹,木因髹而美,秦汉时期的建筑因漆生姿,雕梁画栋,穷极奢华,至少集成运用了素髹、朱髹、青髹、金髹、黑髹、彩绘、雕绘、玉饰、嵌贝、夹纻等多种髹饰技法,与当时髹漆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胎骨是漆器制作的骨架,可以髹漆的胎体种类繁多,主要有木胎、陶胎、金属胎、纸胎、竹胎、皮胎、裱胎(脱胎)、树脂胎等,其中以木胎应用最广。本文着重探讨了漆器底胎工艺的制作技法。不同胎骨,做地工艺虽有差异,但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制胎、嵌补、刮灰、砂磨等工序。通过底胎工艺使胎地平整光滑,可提高髹漆质量。  相似文献   

18.
良渚时期出土的髹漆器物距今约5300~4300年,为中国髹漆文明增添了很多实物考证。本文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良渚同一时期两种漆器涂层(黑漆和红漆)进行分析,认为良渚时期存在着不同的髹漆工艺,同时漆类物质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峰与秦汉等历史时期出土的漆器相似,且朱砂作为红漆的红色辅料,这些特征发现都是良渚时期与之后历史各时期髹漆工艺一脉相承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潘垒 《中国生漆》2013,32(2):33-34,46
漆器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漫长,漆工艺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进步。在明朝,漆工艺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和登峰,特别是《髹饰录》的出现,探究明代的漆工艺对漆艺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楚式漆器及髹饰技艺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社会变迁大环境下却面临着存续的困境。从信息空间理论出发,探讨四个典型非遗生存区域的特点,定位楚式漆器及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所处的非遗典型区域,针对所处区域的特点,得出楚式漆器实现新时代的发展,要从创意开发以及传播方面推进,而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则是要通过从数字化应用、传承人培养及新媒体的应用层面探索最佳保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