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地区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其类型多样,其中一种传统村落兼具"城"与"寨"双重特性,即"城寨型"传统村落。本文以自贡三多寨为例,在实地调研及文献查询基础上对三多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研究,调查其突出的文化价值特色,分析其现存问题和发展难点,探索"城寨型"传统村落的特征及其保护发展要点,构筑保护与旅游利用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希望对四川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拥有许多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但在社会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少传统村落都面临着"并寨入城、人去寨空、文化消亡"的危险。自2012年以来,国家反复提到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对传统村落文化的重新认识与开发,对传统村落产业的重新统筹与布局。本文先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构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再根据实践调研,从多个方面详细解锁格头苗寨的文化特征;最后,笔者立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初步提出对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对历史文物及传统村落文化越来越重视,政府也加强了对各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河南省新郑市人和寨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村落形式:"寨"。通过对人和寨进行大量文献搜索和调研统计,并对村落选址、民居建筑进行测绘分析与比较,总结出人和寨发展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措施,对我国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江苏以省级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抓手,探索适应本省实际的保护发展实践工作。文章基于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地方实践,以宜兴市太华镇为例,从村落分布、选址与格局以及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三个方面阐释其境内分布的传统村落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管报不管保”“单个村落保护弊端”以及“保护与发展矛盾”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已进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时期,当下如何汲取前一阶段的工作经验,持续探寻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前沿理论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由于监管缺失导致传统村落“建设性破坏”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亟待针对传统村落的分级分类监测体系展开研究。基于“三生”视角,研究传统村落监测体系的构建原理及其相应的技术路径,构建包含监测指标、监测机制与监测标准的监测体系。同时采用多准则决策法进一步筛选出与保护优先型、发展优先型及传承优先型(综合型)传统村落相匹配的监测指标,实现监测体系的分级与分类。并且建立起监测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反馈机制模型。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村落监测工作提供引导准则,提升了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的效率与参与主体丰富度,有利于传统村落监测工作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乡建设》2023,(10):54-57
<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是全国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之一,有17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湘西州高度重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完善村落发展蓝图,重塑美丽乡村形象,打造传统村落名片,“围绕集群发展,拓展村落保护面;围绕模式创新,厘清村落发展线;围绕产业赋能,找准村落发展点”,精心培育以传统村落为核心资源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点、湘西特色、时代特征的“三特”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让越来越多的曾经凋敝破败但有着厚重历史的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乡愁的寄托地。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自贡市是中国传统工矿业城市,它因盐业而兴、因盐业而立市,城市中至今仍处处可见盐业发展的历史遗存,列入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盐业遗产项目就达37项。自贡井盐的制盐技术十分独特,钻井工艺更是现代油井和天然气井的雏形,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盐业的生产布局构成了自贡城市的肌理脉络,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世界遗产为视野,探讨了自贡盐业的历史地理背景、盐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国内外盐业遗产的类项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贡盐业遗产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哈南寨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习俗,并融入日常生活,因此,建筑形态及民居聚落空间也与其产生联系。本文以哈南寨建筑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通过分析哈南寨的建筑形态、村落空间以及其传统文化习俗三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适合哈南寨传统建筑环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琪  徐小东  王伟 《室内设计》2022,(6):93-100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 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 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 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 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 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禁锢传统村落 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种类 多、分布广、数量大等特性,为相关研究带来巨 大的挑战。基于此,论文尝试以“三生融合”为 导向,构建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 模型,旨在为基于分类基础上传统村落活态化 发展策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以环太湖流 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分 类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分类模型可 将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划分为成熟改善型、拮 抗调整型及失衡重构型三类,能有效结合不同 类型传统村落的“三生”特征,针对性地总结凝 练出保护发展的经验与策略,其分类过程与结果亦可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自贡灯会在传统民俗文化基础上又有新发展。题材和内容上的兼容并蓄、与时俱新;现代科学技术与民间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观赏与娱乐相结合;能源和材料上的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自贡灯会是中国灯文化的代表。自贡盐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自贡地区年节灯会的发展,自唐宋至明清,已发展成为"京沪所不见"的灯会盛况。自1987年第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开始,自  相似文献   

11.
刘任豪 《城市建筑》2023,(6):131-133
羌族传统村落承载着羌族文化精华,是农耕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引入,羌族村落蓬勃发展,但这也带来了环境破坏、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使得该类村寨面貌相较于以往有了较大改变。因此,以汶川县萝卜寨村为例,研究羌族传统村落的乡村意象特征,采用了图像识别、内容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索游客和村民对萝卜寨的意象感知认知差异情况。结果发现二者对村寨评价都为积极正向,但是在“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两方面感知情况差异较大,所以在萝卜寨后续发展过程中,宜着重关注这两类意象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实现传统羌族传统村落的意象营造。  相似文献   

12.
政策速递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拟用3—5年时间,基本摸清我国传统村落的家底,制定保护发展扶持政策,使全国的传统村落基本实现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期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立档案。继续深入开展村落调查,并发动专家和社会各界推荐,尽快摸清全部的传统村落家底。组织中国传统村落的科学调查,按“一村一档”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二是制定全国性保护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确定保护发展的优先任务,划定保护重点区域,提出保护发展措施。三是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各地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以规划控制各类无序建设行为。完善保护发展法律法规,建立传统村落警告和濒危警示制度。建立方便公众参与的舆论监督制度。四是完善支持手段,促进传统资源利用。支持新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支持各地开展抢救性保护试点。合理依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好传统资源,创新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通传统村落门户网站,普及保护发展基本知识,建立公众交流平台。发起摄影、LogC..~计、公益广告等竞赛活动,动员社会知名人士和公众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规划理论是“人”在自存共存的平衡原则下创造的最优空间,而民族村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具有典型“城市人”匹配典型人居的空间属性。因此,基于“城市人”规划理论,结合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族村寨典型案例,归纳民族村寨的空间特征,从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塑造典型“城市人”匹配的典型人居、民族文化的还原与功能再造,促进典型“城市人”与文化活态关系的建立、关注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典型“城市人”自存-共存需求的最优平衡三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为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急速消亡.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国家于2012年出台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至2014年末,全国已有共计2555项传统村落列入名录.然而,被名录收编并非为保护工作划上句号,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同步进行的复杂情境下,本文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应放置在一种兼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之下,将以往偏重对物的保护转变为整体性的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15.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型文化线路,沿途传统村落分布众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特色各异。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更新、空心化、文化遗产传承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通过对沿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提出以唐诗为主题,以诗人行迹为脉络,挖掘诗路文化资源,保护诗路文化遗产,并解码唐诗文化基因,在已有村落文化形态的基础上,有机植入诗歌文化元素,建设“诗意乡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实行沿线传统村落联动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空间是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集合,它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也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作用的结果。本文以萝卜寨为例,从村落形成环境、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建筑布局特色三个方面建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分析方法,解读羌族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髓和民族的根基,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分析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采用综合特色价值分类法,将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分为耕读名人型、商贸交通型、民族宗教型、革命纪念型。并对各类传统村落分别提出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好桂林市域内的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18.
于荟  张沛  李稷  张中华 《南方建筑》2021,(4):105-111
基于传统村落面临衰退、消失、转型等现实问题,以“分类保护与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不同类型村落提出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聚焦于传统村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类要素的内涵及其动态协同关系研究,提出“五态”融合理念,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进行解构,总结出多元化、适应性、复杂化的传统村落演化机制。以陕南地区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构建传统村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五态”中各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方式及现实基础,划分出原生滞缓型、初变发展型、转型重构型、消解收缩型4类传统村落。从动态、多维研究视角出发,探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精准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