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化空间是一种时空与人的活动相结合的文化的活态存续;民族村寨既是包含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空间,又是民族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空间形态,其文化空间属性价值更甚于历史、经济或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理论建构下,关注于民族村寨文化实践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民族村寨的文化空间价值特征,并提取出文化特征场所、建成空间形态、农林活动环境3个文化空间层面。依照“价值保护”的思路,民族村寨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发展建设布局和形态,都应以文化空间特征价值为依据来确定和规划。而在制度和规范层面制定从文化空间视角出发的民族村寨价值保护的规划原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保护实践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个以人为本的规划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鹤年 《城市规划》2019,43(9):13-14,94
人类通过聚居去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机会.这些机会有空间维度.以人为本的规划尊重人有自存与共存平衡的理性(“城市人”),并以此作为组织空间使用与分配的原则,以求达到最高平衡.规划工作聚焦于“人”与“居”的匹配.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时期背景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少数民族村寨继承性发展概念,以侗族村寨滚正村为例,探讨适应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方法。通过典型形态要素识别、空间单元分类导控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类型演化的方式,达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与当代发展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人"理论,依据供需匹配原则,构建"遵循理性与物性,平衡自存与共存"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体系。以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15分钟生活圈为例,寻求供需双方可达性与满意度共识,从中选取典型的4个优劣生活圈进行对比,从空间属性、规模属性、功能属性、服务管理属性4个维度出发,通过人口密度、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社区体育环境质量、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以及社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程度等空间要素的优化,对人居环境要素进行干预,提升居民的整体满意度和人与其所选人居的匹配程度,制定社区体育设施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是保障居民健康生活的基础,是健全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城市人"理论,以使用者和设施运营者"自存-共存"平衡状态下的共识为目标,构建"基于理性的需求共识和物性的规划匹配以及面向典型人居的要素干预"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评价及规划方法。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最优化分析等方法,辨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需求方"满意度的共识,并对典型生活圈的要素进行提取和对比,从服务范围、人居属性、道路属性及设施属性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呈日益繁荣的趋势,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民族文化的异化与消失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很多地区的民族村寨旅游产业活力正在渐渐消逝。本文将以笔者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文脉保护的民族村寨规划方法与设计策略,具体阐述民族村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方法与建筑及整体村寨环境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多维度挖掘其空间特征有助于促进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基于对"城市人"理论的理解,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梳理、实地访谈和踏勘,从特定的"人""时""空""事"4个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提炼出特定"时""空"下影响研究对象的主要文化基因及其内在特性,归纳出"典型人居"在空间上表现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分析了"典型人居"与"典型城市人"的匹配。"城市人"理论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继“城市人”一文(《城市规划》,2012年第7期),本文讨论“城市人”规划理论的价值观、贡献和实践.它的价值观是以人(人性)为本的城镇化;理论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起源于保生存,成于求幸福”和亚奎那的“自然之法是自存/共存的平衡”.它的贡献是为市场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为政府提供道德的引导方向.它的实践集中于一个上令下达、下情上达的民主规划机制.  相似文献   

9.
贵州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开发贵州省文化厅吴正光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在大力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系统工程中,十分重视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经过多方努力,已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典型的苗、布依、侗等少数民族村寨,并用以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向中外游人开放,取得了...  相似文献   

10.
杨贵庆 《室内设计》2019,(6):102-108
我国乡村长期农耕社会发展积累了 大量优秀的人居文化遗存,是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重要资源。对乡村人居文化的空间解 读,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文化与空间的辩证 关系。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具有对应性,乡村 人居文化要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可以协 调共存于乡村人居空间。为激发乡村活力营 造,需要将优秀的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改善 提升进行对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人居 文化资源,并通过乡村人居文化资源的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实现其活态再生。“文 化双创”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为践行“两 山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旅游冲击文化。甚至认为,现代旅游“侵蚀”、“污染”传统文化,加速民族文化的消亡。我的看法与之相反,坚信有序的文化旅游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有推动作用。贵州省开放式保护民族村寨的理论与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在大力保护民族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十分重视对民族村寨的保护、管理工作。早在1984年原省文化出版厅就发出了《关于调查民族村寨的通知》,明确指出:“我省各族人民在开发贵州高原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修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自然村寨,生动地反映了我省各族…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鹤年 《城市规划》2012,36(7):87-96
经济学的"经济人"和道萨迪亚斯(Doxiadis)的"人居科学"启发出"城市人"理念——一个理性选择聚居去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人。规划工作是匹配典型"城市人"(主要以年龄、性别和生命阶段为变量)和典型人居(主要以人口规模、人种组合、人居密度为变量)。"城市人"可以作为建设解释城市空间现象的理论的砌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民族村寨以其鲜明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特 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赏和体验。分析游客在民族村寨的空 间选择偏好,了解其行为规律及特征,有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 理民族村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传统景观文化价值,促进 当地旅游发展。以能够提供较高精度空间定位信息的GPS数据 作为基础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游客在桃坪羌寨游览 时的空间选择偏好与传统建筑风貌、民俗宗教文化、场地空间 类型、空间可达程度(穿越、直达、高差)及空间可视程度等景 观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游客偏好于选择具有羌族 民俗文化特色、易于到达且游览线路明确的空间;景观可视度 对游客选择偏好影响程度不高,这与桃坪羌寨的建筑布局、街 巷结构和景观特征密切相关。基于对游客村寨空间选择偏好的 认知,提出了民族村寨空间与居民生活一体化保护、标识系统 和解说设计提升,以及游线设计立体多元化等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和高品质生活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基于"城市人"理论,阐述"城市人"通过聚居去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最优化,达到自存、共存的最高平衡,实现人、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和谐发展,营造健康美好的人居生活。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空间规划的相关经验,从"集约发展、提质增效""均衡发展、包容共生"与"健康发展、和谐美好"3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对丹巴嘉绒藏寨的实地调研,对该民族村寨的文化、建筑等内容的现状进行总结,并通过对我国民族村寨现有保护理论的研究,以丹巴嘉绒藏寨为例,对我国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建筑的保护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并提出丹巴甲居藏寨的具体保护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2/3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西南地区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的实施,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与建设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惯性走入“建设性破坏”的误区,造成城乡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极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跃上台阶,“重庆-成都”城市密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业已成为具有国家高度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针对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居建设,城市、建筑空间多维性和自然、人文内涵丰富性的人居环境品质追求,提出指导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与建设的适应理论研究目标: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及减灾防灾,山地城市(镇)有机更新理论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城市(镇)建设适应性新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拟建立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理论研究的思考并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人”理论的基本逻辑和操作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2020,(2):68-76
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是通过空间的使用、布局和分配去满足人在生产、生活、生态活动中在空间接触上的物性(追求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群性(以聚居去提升空间接触机会的质和量)、理性(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平衡)。文章以3个案例去展示自存与共存平衡的衡量,作为规划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旅游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对处于旅游城镇化背景下郎德上寨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郎德模式即社区主导、全民参与,以工分制作为管理和分配机制、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具体手段的文化保护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评价以及问卷调查验证。郎德模式是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良好互动的必然结果,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城镇化的系列现实矛盾,为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村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文明程度及历史面貌的物质文化载体,该文立足西南地区,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羌族村寨实例的调查入手,剖析其整体格局及建筑形态,并与其他地区传统羌寨进行对比,揭示漆树坪羌寨的生成发展内涵及典型特征,指出其发展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物质文化产物,为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发展提供研究依据及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民族村寨景观空间的视角,以广西三江高定侗寨为例,首先分析了其景观空间特征,并在新农村建设及旅游发展背景下探讨了村寨传统生活和景观空间的变迁,最后在探讨民族村寨景观空间保护意义的基础之上,对桂北高定侗寨传统景观空间提出了一些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