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优化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工艺,以浓香菜籽原油为原料,以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水添加量以及超声功率对浓香菜籽油脱胶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工艺。同时,对传统酶法脱胶与超声辅助酶法脱胶的脱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最优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45 mg/kg、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55℃、pH 5.0、水添加量2.5%、超声功率490 W,在此条件下浓香菜籽油的磷脂含量为0.05 mg/g,脱胶率可达99.4%;超声辅助酶法脱胶效果优于传统酶法脱胶。可见,超声辅助酶法脱胶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油脂脱胶方法。  相似文献   

2.
选取磷脂酶PLA_1,对四级浓香菜籽油进行酶法脱胶工艺研究。分别研究了酶添加量、50%柠檬酸添加量、去离子水添加量、酶解时间对四级浓香菜籽油酶法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酶法脱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四级浓香菜籽油酶法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浴温度55℃、酸反应时间3 min、酶添加量22 mg/kg、50%柠檬酸添加量260mg/kg、去离子水添加量2%、酶解时间120 min,在该条件下酶法脱胶油磷脂含量为22. 26 mg/kg,酸价(KOH)为2. 31 mg/g,收率为96. 81%。  相似文献   

3.
以非洲山毛豆毛油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酸法脱胶与酶法脱胶工艺参数对其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柠檬酸辅助脱胶的最佳条件为:柠檬酸添加量3.0 g/kg,脱胶温度70℃=,加水量4.5%,脱胶时间30 min.该条件下磷脂脱除率达93.95%,脱胶油的磷含量为28.91 mg/kg.利用均匀设计法确定了磷脂酶脱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脱胶时间5.5 h,酶添加量0.60 IU/g,脱胶温度57℃,加水量3.7%,pH 4.7.在此条件下脱胶油的磷含量为9.853 6mg/kg.试验证明,采用酶法可有效去除非水化磷脂,达到更好的脱胶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水化脱胶、酸法脱胶以及超声辅助水化和酸法脱胶技术对菜籽毛油进行脱胶处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柠檬酸添加量、温度、加水量及处理时间对菜籽毛油脱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柠檬酸添加量0.25%、处理温度60℃、加水量3.5%条件下处理15 min后,再经40 kHz、150 W的超声波处理15 min,菜籽毛油脱胶率可达82.5%,此时脱胶油中的磷含量为19.7 mg/kg。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验证SiO2脱胶工艺的可行性,以浓香菜籽原油为研究对象,以磷脂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SiO2脱胶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了SiO2脱胶工艺与传统水化脱胶工艺得到的脱胶浓香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在SiO2添加量2.25%、脱胶温度35℃、脱胶时间22 min、搅拌速度107 r/min条件下,脱胶效果最优,此时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1 719.61 mg/kg,磷脂脱除率达到86.1%;SiO2脱胶油与水化脱胶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SiO2脱胶油中总酚及Canolol含量均显著低于水化脱胶油的(p<0.05),SiO2脱胶油的亮度和磷脂脱除率均显著高于水化脱胶油的(p<0.05)。对于非水化磷脂比例较高的浓香菜籽油,SiO2脱胶相比于传统水化脱胶可能具有更好的脱胶效果,可以作为传统水化脱胶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以苯并芘超标的浓香菜籽毛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低温脱胶过程中,脱胶静置时间、脱胶温度、加水量和磷酸添加量对浓香菜籽油中苯并芘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脱胶静置时间60 min、脱胶温度20℃、加水量3%、磷酸添加量0.1%的工艺条件下,浓香菜籽油中苯并芘去除率为83%,苯并芘含量为2.04μg/kg,水分含量为0.15%,所得浓香菜籽油风味浓郁醇厚,280℃加热试验合格。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脱胶效率,以冷榨菜籽原油为原料,磷脂含量为指标,采用磷脂酶Lecitase Ultra和磷脂酶C复合酶法对冷榨菜籽油进行脱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磷脂酶Lecitase Ultra反应时间、磷脂酶C反应时间、加水量、磷脂酶Lecitase Ultra添加量、磷脂酶C添加量、柠檬酸溶液添加量对脱胶油磷脂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脱胶条件。对优化的脱胶条件下所得到的脱胶油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国标一级压榨菜籽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磷脂酶Lecitase Ultra和磷脂酶C对冷榨菜籽油进行酶法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脂酶Lecitase Ultra添加量33 mg/kg,磷酯酶Lectase Ultra反应时间90 min,磷脂酶C添加量65 mg/kg,磷脂酶C反应时间60 min,加水量33 mL/kg,柠檬酸溶液添加量1.2 mL/kg;在优化条件下脱胶,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2.3 mg/kg,脱胶油的过氧化值和酸值均达到一级压榨菜籽油的国家标准。综上,磷脂酶Lecitase Ultra和磷脂酶C复合脱胶效果较好,所优化的工艺条件可用于菜籽油的脱胶。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胚芽油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确定磷酸为脱胶剂,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小麦胚芽油磷酸辅助水化脱胶工艺,建立了磷酸添加量、加水量、脱胶温度、脱胶时间与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小麦胚芽油磷酸辅助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磷酸添加量0.51%、脱胶温度60℃、脱胶时间31 min、加水量为初始磷脂含量的3.53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小麦胚芽油脱胶,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9.31 mg/kg,与模型预测值9.10mg/kg相近,说明该模型预测不同条件下小麦胚芽油脱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传统脱胶方式引起的化学品消耗大、水耗高,而且脱胶油得率低、残磷量高等问题,以大豆原油为原料,采用磷脂酶C对其进行酶法脱胶,考察加酶量、柠檬酸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磷脂脱除和脱胶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酶C脱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0.45 g/mL 柠檬酸添加量0.15 mL(100 g原油)、加酶量40 mg/100 g(以油质量计)、脱胶温度50℃、脱胶时间4 h。在最佳条件下,磷脂酶C脱胶油中含磷量降至1.00 mg/kg。酶法脱胶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各脂肪酸相对含量与大豆原油相比无显著差异。与酸化脱胶相比,酶法脱胶油的得率无显著差异,油中甘一酯和甘二酯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0.49、1.15百分点,甘三酯相对含量减少了2.28百分点,油脚中磷脂的组成及各组分相对含量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给玉米油的精准适度精炼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探究兼顾植物甾醇保留的玉米油水化脱胶工艺,以玉米原油为原料,以植物甾醇和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玉米油水化脱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水化脱胶条件为脱胶温度58℃、加水量4.38%、脱胶时间55 min,在此条件下脱胶油中的磷脂含量为0.76 mg/g,脱胶率为92.95%,植物甾醇含量为1 239.00 mg/100 g,植物甾醇保留率为83.35%。  相似文献   

11.
以浓香菜籽毛油为原料,分别采用Purifine?PLA1、Purifine? PLC及Purifine?3G 3种磷脂酶和传统水化法进行脱胶,并对油脂得率、脱胶浓香菜籽油质量和风味等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在油脂得率方面,上述3种磷脂酶脱胶较传统水化脱胶均有显著性提升,采用离心法分别可以提升0.47%、0.31%、0.52%,采用自然沉降法分别可以提升4.32%、2.95%、5.77%。在质量方面,3种磷脂酶脱胶和传统水化脱胶均可将浓香菜籽油的含磷量降至20 mg/kg以内,且对脱胶浓香菜籽油的过氧化值、色值、加热试验和冷冻试验等均无显著影响;Purifine?PLC和Purifine? 3G对脱胶浓香菜籽油酸价无显著影响,Purifine? PLA1可导致酸价的显著上升;3种磷脂酶脱胶浓香菜籽油与传统水化脱胶浓香菜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在储藏期间变化趋势一致。在风味方面,3种酶法脱胶浓香菜籽油与传统水化脱胶浓香菜籽油在储藏14 d后呈现出差异。消费者喜好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磷脂酶脱胶浓香菜籽油的风味均优于传统水化脱胶浓香菜籽油。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花生油的水化脱胶工艺,考察离心转速、加水量、电解质、恒温时间、恒温温度等因素对花生油水化脱胶效果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检测脱胶花生油磷脂含量,通过对磷脂含量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花生油水化脱胶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预热温度75℃,按每100g油加入1mL浓度为8%的柠檬酸溶液,搅拌时间5min,恒温温度80℃,恒温时间20min,4200r/min的转速离心20min。用柠檬酸水化复合脱胶工艺对花生油进行脱胶处理,可得到符合脱胶要求的脱胶油。  相似文献   

13.
宋二立 《中国油脂》2021,46(4):7-10
利用PLA1脱除大豆毛油中的磷脂,再用硅胶吸附脱除大豆油中的残磷和残皂。以酶法脱胶后含磷量、硅胶吸附脱皂后的含磷量和含皂量为评价指标,研究酶法脱胶及硅胶吸附脱皂对大豆油脱胶脱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油pH 5.5~6、去离子水添加量3%、反应时间6~8 h的脱胶条件下,酶法脱胶效果随PLA1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PLA1添加量分别为50、75、100 mg/kg时,脱胶大豆油中含磷量分别从566.36、538.02、562.76 mg/kg降至44.67、18.99、17.01 mg/kg,再添加油质量0.1%的SORBSIL R92硅胶,大豆油含磷量分别降至41.21、16.35、15.42 mg/kg,含皂量分别从37、23、14 mg/kg降至14、8、5 mg/kg。酶法脱胶后大豆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升高,3个油样的酸值(KOH)平均升高0.63 mg/g,过氧化值平均升高0.007 g/100 g。硅胶吸附脱皂也造成大豆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4.
新型磷脂酶用于米糠油酶法脱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探讨了反应时间、柠檬酸添加量、酸碱配比、水洗和脱色等条件对米糠油酶法脱胶油含磷量的影响,得到以下优化条件:反应时间5 h,柠檬酸添加量0.06%,柠檬酸:NaOH为1:0.4,8 000r/min混合速度,3%白土脱色,在优化条件下酶法脱胶可使脱胶油含磷量降低至25 mg/kg左右,经过3%白土吸附脱色含磷量可降低至7 mg/kg以下,可以满足物理精炼的要求.另外,水洗可小幅度降低脱胶油含磷量;和其他植物油酶法脱胶相比,米糠油酶法脱胶对酸碱配比的要求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选择8种大孔树脂对磷脂酶A1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树脂D001的固定化效果最好,其优化的最佳条件为缓冲液pH5.0、酶添加量1.5mL/g、固定化时间4h,在该条件下获得的固定化酶活力为665.8U/g。将固定化酶用于菜籽油脱胶实验,经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优脱胶条件为固定化酶添加量1.8g/kg、反应时间3.6h、反应温度51℃、反应pH5.5,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胶油中磷含量为5.82mg/kg。将固定化酶重复脱胶5次后,仍保留初始酶活力的47.9%,脱胶油中磷含量为9.78mg/kg。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酶法脱胶的产业化应用,分别采用PLA1单酶脱胶和PLC联用PLA1双酶脱胶对7个批次大豆原油进行脱胶,测定油脂得率、油脚出率、脱胶油磷含量及酸值,并与传统水化法进行比较,考察大豆原油酶法脱胶的效果。结果表明:酶法脱胶油脂得率显著提升,利用PLA1单酶脱胶和PLC联用PLA1双酶脱胶其油脂得率较水化脱胶分别提升了0.86、1.41百分点,且双酶脱胶较单酶脱胶油脂得率也有明显提升,平均提升0.55百分点;酶法脱胶可以将大豆油的磷含量降至10 mg/kg以下,甚至可降至5 mg/kg左右;酶法脱胶的油脚出率较水化脱胶明显降低,单酶脱胶和双酶脱胶分别降低了0.72百分点和1.22百分点,且双酶脱胶较单酶脱胶油脚出率平均降低了0.49百分点;酶法脱胶的酸值(KOH)较传统水化法均有所升高,单酶脱胶和双酶脱胶分别提升了 0.63 mg/g和0.61 mg/g,双酶脱胶与单酶脱胶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酶法脱胶显著提高了油脂得率,脱胶油磷含量降至10 mg/kg以下,可以直接与物理精炼工艺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嗜热真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产磷脂酶A1对裂殖壶菌产DHA毛油进行脱胶处理,以脱胶油磷含量、酸价为考查指标,先对脱胶时间、反应温度、加酶量和加水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微藻DHA油脂的最佳脱胶条件为:脱胶时间3h,反应温度45℃,加酶量0.6mL/100g油,加水量为2mL/100g油;此条件下油脂中磷脂含量从158.1mg/kg降到4.6mg/kg,酸价变化较小。与传统的脱胶工艺相比,新型酶法脱胶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focused on optimization of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enzymatic degumming process for soybean oil using phospholipase A1 immobilized onto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obtain optimum processing conditions. Four variables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enzyme dosage, and added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wo response functions (phosphorus and free fatty acids (FFA) contents in degummed soy oil). For each response, second-order polynomi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optimum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enzymatic degumming process were as follows: temperature of 56 °C, reaction time of 6.3 h, enzyme dosage of 0.10 g/kg, and added water of 2.13 ml/100 g. According to these optimum conditions, final residual phosphorus and FFA contents of degummed soy oil were reduced, respectively, to 10.38 mg/kg and 1.09/100 g using magnetic immobilized phospholipase A1. This finding is applicable for the physical refining of soybean oil or refining crude oils from field- and frost-damaged beans which have high content of non-hydratable phosphatides.  相似文献   

19.
固定化磷脂酶用于大豆油脱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磷脂酶用于水化大豆油脱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旋转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脱胶条件为:固定化酶添加量0.012%,起始pH 5.8,反应温度58 ℃,反应时间4 h.在最优条件下进行脱胶实验,测定固定化酶法脱胶油中的磷含量为3.85 mg/kg,脱胶效果较好.同时,固定化磷脂酶热稳定性提高,对反应环境的耐受力明显增强,使脱胶反应条件更易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脱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