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董智斌 《包装工程》2022,43(2):261-265
目的厘清设计运动与设计思潮的界线和联系,重新认识设计运动与设计思潮的内涵,以此来探索设计系统演变发展的规律。方法从生态位视角,通过分析设计运动与设计思潮一般特征、"态"与"势",以及两者在设计生态体系中的重叠、分离和互补现象。结论群体性、动态性、周期性、历史规定性是设计运动与设计思潮共同的特征,并对设计系统演化发挥着分化、驱动和整合的功能。设计运动与设计思潮生态位存在着诸多重叠和交叉。但是,两者的互补性和关键性差异使得彼此未产生排斥现象,也无法相互取代。设计思潮形成于设计运动之中,构成了设计运动的精神实质并借助于设计运动使之传播更为深远。也就是说,有设计思潮,则往往产生与之相关的一个或几个设计运动,然而有设计运动,则未必一定产生与之相应的设计思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的进程中,中国设计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对整个中国设计学系统来说,设计理论研究还处在基础阶段,特别是设计批评的开展更是落后于设计发达国家。对于设计批评的发展而言,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设计批评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的力量,完善设计批评体系建设,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方法。主要论述设计批评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设计批评网络平台的板块构成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风景园林是一门将生物与生态学科当做主体,并融人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文学、历史等学科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其设计目的就是创造宜人环境。本文论述了风景园林设计与平面构成的关系,含有群化与重复构成、分解构成,进而拓宽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以期指导园林设计。  相似文献   

4.
吴卫  吴卫 《湖南包装》2023,(4):185-187+197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回顾辛华泉的构成教学历程与设计教育思想,探析其历史脉络与具体内涵,将其设计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为“涵定构成概念,强调学科融合”、“明确构成地位,厘定构成效用”和“提倡分层教学,融合设计与技术”等3个方面。中国构成教学之父辛华泉是中国大陆最早研究现代构成的学者之一,他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创构成课、编纂形态构成学等各类教材,奠定了中国构成教育的基础,为构成教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从构成教学出发探析辛华泉的设计教育思想,对深入认识中国现代构成教育的历史和设计教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科技发展、生产进步、生活方式改变促进当代中国设计迅速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设计理论建设,特别是设计批评领域的发展对认识当代设计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设计批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讨分析设计批评视阈下的当代设计特点和趋势。设计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呈现、服务性将成为设计未来的重要趋向,各类设计类型边界将消融与并重组,设计教育将在价值观和创造力培养方面予以强化。在批评视阈下对上述问题进行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对中国设计的现状产生客观清晰的认识,对于当代中国设计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任佳  干静 《工程设计学报》2009,16(6):401-405
以设计出环境友好的产品为目标,将生态设计策略映射到AT&T环境影响评估矩阵的各项指标上,提出了一种产品生态设计方法.介绍了如何将此种方法应用于产品设计概念提出的过程中,并以手动式封杯机的设计为例,展示该方法应用在具体产品设计中的优点.该方法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估矩阵的应用,使生态设计策略得到归类与细化,并能估算各条生态设计策略对不同产品的重要程度,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设计.  相似文献   

7.
仿生设计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于帆  殷润元 《包装工程》2008,29(6):141-144
仿生设计本身是一个由系统概念、系统内容、系统目标以及系统程序等构成的一个创新思想与方法体系,了解仿生设计的系统构成与系统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研究和掌握其理念与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工业设计创新实践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8.
胡志刚  李娜  乔现玲 《包装工程》2011,32(24):117-119,127
通过对工业设计和设计批评现状的分析,介绍了设计批评的理论体系及其作用,以及设计批评的对象、设计批评者和批评的方式。在中国工业设计和设计批评处于初级阶段的形势下,结合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及艺术性这3个方面来评价设计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批评标准及其相互关系,旨在通过设计批评的介入促进工业设计的繁荣,提升国内企业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羽 《包装工程》2003,24(6):113-114,124
系统观和生态观是绿色设计的思想基础,对绿色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讨论了用系统观和生态观理解分析绿色设计和处理绿色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法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批评家之一,其理论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社会思想的走向。然而,他在我国设计学界却长期被忽视。日常生活批判、城市社会学和空间生产理论是构成列斐伏尔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其“日常生活批判”从哲学批判转向微观的社会学批判,对于现代设计文化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他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社会学批判为设计批评的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消费主义批判视角;而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现代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可视为不可多见的设计批评理论,对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具有范式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设计实践为物质基础,运用设计史作为理论支撑,有着评价设计成果,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的既有成果与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设计批评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回顾设计批评的发展线索,强调了它与设计实践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当下设计现状,分析了设计批评书写的必要性,浅析了中国设计批评的进展,并着重思考、归纳了中国设计批评可能的书写方法。中国设计批评从实践中诞生,其研究与书写要结合国情与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突出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要在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建构新的学术大厦。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批评体系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秦岁明  杨平 《包装工程》2006,27(4):240-242
针对中国商品经济、广告事业持续发展并融入国际市场,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批评体系的问题,从为什么、凭什么两个方面论述,探讨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批评体系的重要性、必然性、可行性等问题,说明构建包含国际共性的中国特色的广告批评体系,对中国、对世界商品经济、广告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际博览会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卫苓  陈新华 《包装工程》2011,32(14):118-121
从国际博览会举办的目的,国际博览会对现代设计美学价值的形成,及其对各类设计与设计评论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国际博览会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并结合历届国际博览会进行了详细论述,进而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本土设计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博览会不仅是对现代设计最新成果的检阅,且丰富了设计评论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维修的DFA/D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DFX 是实现产品并行设计的重要工具,考虑到产品维修活动中的拆卸与装配问题,指出研究面向维修的DFA/D)的必要性.在借鉴传统DFA,DFD研究的基础上,阐明面向维修的DFA/D的结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初步证明了面向维修的DFA/D作为设计工具实现维修性并行设计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设计接受与情感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设计接受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和导向为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在现代设计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情感化在产品设计中的意义和应用,通过对苹果公司的设计实例分析来说明融入情感化的设计会使产品变得更加易于被用户接受。  相似文献   

16.
王莹 《包装工程》2018,39(8):38-41
目的剖析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展示现代设计的时代精神,为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提供理论学基础。方法运用马克·布洛赫的比较史学方法论和黑格尔的"时代精神"概念理论,探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的时代意义和价值。结论作为"现代运动之父"和"设计改革家"的威廉·莫里斯提出了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民主理念,秉承了"师承自然"的绿色设计理念和设计要达到"功能与美相统一",并深刻认识到时代和社会系统的共生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是设计活动中一直存在的内在核心力量,而设计更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李付星 《包装工程》2022,43(14):66-81
目的 通过对应急救援装备各构成要素设计方法的整合,构建系统性的产品设计流程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装备的人性化水平。方法 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应急救援装备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终端环节,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必要手段,其设计的人性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应急救援的效果。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梳理了应急救援装备功能、形态、结构等的典型设计方法,着重强调了心理诉求与行为特征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论 针对应急救援装备各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情景构建与态势推演策略的产品协同设计模式,为建立系统性的设计流程体系,以及对应急救援装备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对提高其设计的人性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