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转向高质型,如何协调人地矛盾、维护城乡地域性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所依恋作为探讨人地关系的代表性理论,较早地运用于国外城市建设,其理论成果对我国城镇地方感建构具有一定的参鉴意义。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外2013年—2022年场所依恋研究相关文献,结果表明:近十年场所依恋研究学科交叉特征显著,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尺度下的研究较多,尤其关注居民归属感建立及心理健康,对“情—地”相互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拓展了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展望:重视多元群体的情感需求;探寻情感与地域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规律,协同城乡发展热点问题,构建体现本土特色的场所依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
恢复性知觉可以让个体在空间中获得恢复性效益,研究恢复性知觉的作用来源则有助于理解个体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规划设计更具恢复性效益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因此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构建了由深度休闲、场所依恋与恢复性知觉三者共同组成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市徐汇滨江滑板空间为例获取数据,通过SmartPLS软件对其进行检验并探讨其关系与作用机制。发现:(1)深度休闲对场所依恋有积极影响;(2)场所依恋对恢复性知觉有积极影响;(3)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直接的积极影响,且在场所依恋中介作用下,深度休闲对恢复性知觉有间接的积极影响,其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故而城市恢复性空间的建构需要关注深度休闲和公共空间资源的匹配,加强场地的功能性条件并提升个体在场地中的情感体验,以此提升个体的恢复性效益。  相似文献   

3.
姜宏  邵龙 《建筑学报》2022,(S2):233-238
从时间和学科发展维度开展场所依恋研究发展历程的梳理,明晰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对于理解人与公共空间之间场所依恋形成过程的重要作用,继而基,于经典理论分析尝试从存在主义现象学视角构建了场所依恋形成的理论路径,并提出以多步多重中介模型为核心的实证研究指导框架,以期为公共空间场所依恋形成过程研究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 逻辑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恋作为跨越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纵横分析,首先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乡村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相互联系进行研究综述,进一步对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场所依恋"的作用逻辑、关键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相较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较少,文献更多还是理论的阐述和形成表象的分析,场所依恋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及作用路径较为模糊和主观定性。未来在识别乡村中的重要恋地空间,探索具有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公共空间要素与场所依恋关联机制,明晰触发恋地情感的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和准确把握乡村居民场所依恋的驱动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潜力。  相似文献   

5.
疫情封控、隔离等防疫措施为研究校园室内外蓝绿 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契机。通过对西安封控高 校中的1 016位在校大学生进行线上调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 分析在不同自然接触类型(直接、间接、偶然)下,不同校园 蓝绿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表明,在严格的(一 级)校园封控下:1)偶然接触不同校园室内蓝绿特征(植物、 日光强度)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存在相关性; 2)偶然接触不同校园户外蓝绿特征(是否路过校园户外蓝绿空 间)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无明显关联;3)间接 接触校园户外蓝绿特征方面,有无宿舍窗景与大学生焦虑、 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存在相关性,但具体窗景类型(灰色、绿 色、蓝绿)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及感知压力指标无明显关联。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室内外环境设计 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同济大学本部校园为基地,应用场所依恋理论和影像发声研究方法,探讨女性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校园场所体验。研究表明,场所依恋的产生既来自满足活动需求的环境要素,也来自实现自我认知、社会融入的情感体验。建筑、道路及其设施、绿化与景观、公共空间、氛围要素是对场所体验具有显著影响的5类环境要素。这些要素及要素的组合方式是改善校园场所体验、建设友好校园的实践要点。将影像发声方法引入校园场所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参与者对校园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和积极建议,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认识场所意义、开展环境整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村民的行为特征和场所依恋的概念内涵与维度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村民依恋情感与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关联性和作用机制,进而归纳分析出空间中诱发依恋情感产生的因素,以此作为提升的切入点,为平舆县余楼村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规划指引.  相似文献   

8.
袁青  李泓锐  冷红 《南方建筑》2023,(6):96-106
城市滨江空间是老年人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其感知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相比于普通季节,寒地城市冬季气候对老年人和滨水空间具有特殊影响,特定气候背景下的作用路径有待深入探究。以冬季松花江流域哈尔滨市段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实证探究寒地冬季滨江空间环境感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老年人不同行为活动的作用机制。发现:(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寒地冬季滨江空间的环境特征主要由社会性要素、景观性要素、舒适性要素和活动性要素四个维度构成;(2)环境要素感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途径包括直接影响和通过行为活动间接作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其中,社会性要素和景观性要素既能直接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能通过影响行为活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舒适性要素和活动性要素仅能通过影响行为活动作用于心理健康;(3)老年人在滨江空间的不同行为活动在环境感知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亲水互动行为的中介效应最大。揭示了冬季滨江空间环境特征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机制,对提升改造寒地城市冬季滨江空间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场所依恋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它关注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影响场所依恋的因素随研究的场所性质变化而发生改变。以广州市流花湖公园与珠江公园为例,运用场所依恋测量量表及SPSS22分析软件,探索城市使用者的场所依恋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使用者的场所依恋形成包含多样化的影响因素,其中,使用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参与活动的总时长、活动频率和参与活动的人数是与场所依恋的形成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场所的物质环境特征与场所依赖有直接联系,与场所认同有间接联系;游憩专门化、深度休闲等游憩活动方式与场所依恋的形成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城市公园使用者的场所依恋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岳亚飞  杨东峰  徐丹 《风景园林》2022,29(12):71-77
老年友好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明晰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的效益。针对既有文献在指标选取和空间跨度方面的单维性,利用区分个体和邻域层级的分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从城市蓝绿空间的质量(内部环境特征、景观格局指数)与数量(可视性、可得性)维度系统比较对老年心理健康作用的差异,并从活动能力、环境感知和社会凝聚的中介路径,探寻造成差异的内在机制,同时在多空间尺度下检验结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空间的可视性相比可得性有更高的老年心理健康效益;多样化的中介路径使得蓝绿空间质量维度指标与老年心理健康的联系更为显著;蓝绿空间与老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中介效应呈现出空间圈层下的规律性分异特征。基于上述结果提出老年心理健康导向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谢波  肖扬谋  王潇 《中国园林》2022,38(11):40-45
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体力活动和健康效应调查,通过控制受访者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和邻里建成环境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绿道使用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绿道使用通过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生理健康,通过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体力活动、社会凝聚力、满意度及情绪状况等因素相互作用,在绿道使用与居民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了显著中介作用。此外,年龄、收入、职业状况、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公园绿地等因素对居民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提升绿道可达性及满意度、改善绿道周边小区邻里环境、促进绿道使用公平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北京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n=609)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对大学生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并主要体现在对积极情绪的调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潜在动机""环境认知""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绿地访问行为仍然对积极情绪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R2=0.023);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潜在动机"最主要,对访问频率、访问平均时长、活动类型都有较高影响,此外"环境特征"对访问频率影响较大,而访问时长和活动类型则受"人口学特征"影响较多;基于上述结论,对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传统傣族村寨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人、场所、环境之间的感情连接主要体现在空间依赖、场所精神、归属感和安全感等方面.从人文地理和场所精神的角度分析传统村寨的空间格局、建造手法及环境关系,可以观察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点对村寨聚落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中物质层面与精神感受的联系纽带.人对环境所产生的家园依恋是建造行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北京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n=609)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对大学生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并主要体现在对积极情绪的调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潜在动机”“环境认知”“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绿地访问行为仍然对积极情绪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R2=0.023);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潜在动机”最主要,对访问频率、访问平均时长、活动类型都有较高影响,此外“环境特征”对访问频率影响较大,而访问时长和活动类型则受“人口学特征”影响较多;基于上述结论,对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佳冉  钟乐  秦仁强 《中国园林》2022,(S2):140-144
人与场地的依存关系随时代的发展呈现着不断变换的特征,针对这一特征,20世纪末提出了场所依恋理论,并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着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风景园林学科中,从设计思想、策略及实践多个方面都积极参与了这种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从风景园林视角入手,针对场所依恋理论,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11—2021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量、研究区域和领域、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加以内容解读。结果表明:场所依恋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已成为热点话题,国外研究引领着该理论的发展,呈现内容与研究层次分明、城市更新带动趋势,近10年的热点始终与风景园林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中国相关研究与世界总体研究存在着偏差,从理论到实践演变过程中的关注点差异,停留在场所建设中对人地关系及场所精神聚焦点上,与社会动态发展正相关联不足。场所依恋理论的引入为风景园林拓宽理论边界,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提供设计决策思考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促进呼吸健康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作用,但其效应存在不一致性,有待深入探讨。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回顾2000年以来绿色空间与呼吸健康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从区域特征、空间尺度、人口属性三个维度分析比较已有结论的差异,并从绿色暴露评估方法、绿色空间的影响路径和中介变量两个角度剖析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潜在原因。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属性、空间尺度和人群年龄之间的结论存在差异。首先,选取不同的绿色暴露测度方法是导致不同空间尺度下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潜在原因;其次,受到多个影响路径和中介变量的影响,绿色空间同时具有正负影响效应且难以判断其抵消作用造成了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城乡环境之间的结论差异;此外,在以体力活动为中介变量的影响路径中,由于体力活动强度不同带来的呼吸健康促进效应不同可能是年龄群体之间具有差异性的原因。针对研究争议与难点,提出未来的研究应升级完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绿色暴露测度方法,增加其评估的准确性,还要进一步促进聚合性研究的展开。另一方面,应加强以体力活动为中介变量的机制研究,从数据采集、变量选取和研究设计等方面逐步优化,为深入探讨绿色空间对呼吸健康的促进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街区是承载居民历史记忆和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揭示历史街区中游客的场所依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游览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基于15个节点的问卷调查,探究历史街区声景对游客场所依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场所依恋的2个维度上,相较于场所依赖,游客对锦里古街的场所认同更为明显;声源类型中,庙会活动声偏好度、导游讲解声感知频率、感知强度和偏好度与场所依赖有显著积极关系;谈话声感知强度和偏好度、手工艺制作声偏好度与场所认同有显著积极关系;总体声景感知的愉悦度和丰富度均与场所依恋及2个维度指标有显著积极关系;游客特征方面,来源地和性别可能是影响场所依恋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可以为营造历史街区的场所感,提升场所依恋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城市绿色空间是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绿道建设已被认为是有效的绿色空间干预措施之一,探究城市绿道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机制,对于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以体力活动变化量、生理健康变化量、情绪状况变化量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绿道暴露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因果机制。【结果】1)绿道暴露可直接显著影响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也可通过身体健康得分变化量、身体质量指数(BMI)变化量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2)绿道暴露仅能直接影响女性群体的心理健康得分变化量;并通过BMI变化量间接作用于女性心理健康,通过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变化量和身体健康得分变化量作用于男性心理健康。【结论】揭示了绿道暴露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多路径因果机制以及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存在作用路径和中介变量的差异。未来可通过优化绿道可达性、差异化配套绿道公共服务设施等健康导向的绿道规划措施,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