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继业 《包装工程》2023,44(2):339-342
目的 探索旅游文创产品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所造就的各种设计形式与创新方法。方法 我国的地域文化一直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传承发展着,其中的精华元素给了文化艺术设计领域以可贵的经验和全新的灵感。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发展背景,从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与发展视角出发,提出将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可能,并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为依据,深入总结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挖掘元素、找准受众、丰富类别等思路,探讨了文化、功能、情感等层面的有效应用与创新。结论 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以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并以人民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为主要参考,突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构建人与产品、文化的完美结合体,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求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
解春凤 《包装工程》2020,41(8):313-316
目的以地域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特点为引,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及未来发展。方法从文创产品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功能开始,对其地域性元素的缺失展开分析,并以地域文化元素的基本构成及其赋予文创产品的认知、情感、美学、社交等功能为参考,从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思路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结合纹样、色彩、材质、文化等细节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述,同时列举海南、安徽、江苏等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有效应用,提出两者融合的发展思路。结论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催发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创意及形式,使文创产品更具识别性、文化性和情感性,从而使人们在购买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亲切感和代入感,体会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凌秋月 《包装工程》2022,43(10):319-325
目的 用文创设计来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在传承中保护海南黎族传统民俗文化。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个案比较研究,对黎族传统的物质、社会、口承和精神四大类民俗进行梳理、分析与提炼,对黎锦、黎族银饰等日常用品进行民俗文化的分析、提取和转换,探讨黎族传统民俗在文创设计和文化IP打造中的开发和创新设计途径。结论 黎族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富于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结合新兴设计技术手段和文化IP理论探究,对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是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文创产品的重要途径。通过IP打造和文创产品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促进本土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传承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优  王洪亮 《包装工程》2020,41(20):228-233
目的 研究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开发地方文化旅游标志,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品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式。方法 对地方文化元素及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综述,分析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探索产品设计创新的突破口;结合永州地方文化中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筑、方言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文创产品设计的途径与方法。结论 在符合产品设计观赏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元素应用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文创产品传承地方文化和实现区域特色发展的潜力,所提出的产品设计案例为同类型区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奇勇  王一仁  余果  李冠达 《包装工程》2023,44(12):391-399
目的 针对目前我国消费者对文创产品需求量的加大和对其品质要求的提高,在设计者对情感体验的理解实验基础上,以最真实和客观的角度构建出文创产品设计模型,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支撑,并结合武夷山当地的文化内涵,设计出新型的武夷山文创产品。方法 通过分析武夷山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对文创产品设计可用因素进行调查,并结合关于文创产品创新及福建文旅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找出目前武夷山文创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以文化和产品深度融合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实地考察,构建新的文创产品设计框架和思路。结果 研究发现,武夷山文创产品的设计在发挥设计者创造力的同时也要对当地的生态资源及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满足大众对文创产品的需求,通过文化底蕴分析及设计方案构建,运用地域性文创产品情景构建理论与叙事设计理论设计出武夷山特色倒流香炉,运用文化构成到产品设计转化理论与叙事设计理论设计出创新型茶壶和创意茶叶罐。结论 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特征在于其创意价值与文化价值高,在设计文创产品时要先对当地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一切有利于产品设计的因素后,设计者再基于自身对文化的情感体验发挥创造力,才能最终形成具有吸引力并且能够传播当地优秀文化的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6.
鲁宁 《包装工程》2021,42(18):380-387
目的 以乡村振兴政策下的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研发为目的,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创设计发展现状入手,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通道侗族地域文化与设计融合的价值与意义,探索通道侗族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方法 通过阅读和梳理大量的通道侗族文献,归纳整理通道侗族文化形式,针对通道侗族文创产品发展现状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探索侗族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潮文化融入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模式,分析侗族元素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方法,完成了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结论 通过侗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完成了具有通道侗族特色的文创产品设计系列,对乡村振兴以及当地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瑞果  林伟 《包装工程》2022,43(10):312-318
目的 研究传统文化基因赋能地域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思路,旨在提升文创产品的市场价值与文化品味,使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方法 分析现有文献的研究方向和设计思路,探索和总结地域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的突破口。借用生物学中的遗传基因概念,以生物基因逆转录的过程类比地域文化基因的提取过程,将地域文化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4个类别,以此提出典型基因提炼重构、延伸内涵情境共鸣、文化融合创新应用及科技驱动文创升级4个设计思路,并以闽南地域文化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论 在满足用户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凸显地域特色的同时谋求大众文化认同,以科技助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望所提出的设计思路能为同类地域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云彦  张少楠  邢博 《包装工程》2024,45(2):397-405
目的 深入研究殷商青铜鼎文化,对其文化气韵进行可视化,并应用到殷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促进殷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首先基于中国的太极文化、气韵生动理论,从“虚”“实”两个方面对殷商青铜鼎文化气韵进行可视化,深挖殷商文化基因,构建文化基因库;其次,运用形态矩阵法,将殷商文化要素、文创产品功能与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类别相结合,提出文化基因与产品创新设计的融合方法,详细列举产品设计的诸多可能性,为文创产品设计带来丰富的创新方案。结果 构建了殷商青铜鼎文化气韵可视化模型,阐述了基于形态矩阵法的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进行了殷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结论 通过对殷商青铜鼎文化进行可视化解构,并将其转化成设计元素,进行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促进殷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发展,最终通过案例设计验证方法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王岩  陈剑峰 《上海包装》2023,(7):140-142
文创产品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能表现出当地特色、传承当地文化,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以湖州市菱湖镇为例,探索菱湖镇地域文化,提出菱湖镇地域元素赋能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结合设计特色提出创新运用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以期对推动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娟  陈香 《包装工程》2020,41(8):160-165
目的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同质化、地域性文化元素识别性特征较弱以及文创产品与用户、市场需求脱节等现状,围绕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与产品设计创意创新2个重点,寻找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出路,激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潜能。方法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3个维度对无锡博物院馆藏文化以及现有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提取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总结出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要素,提出一种符合地域性文化应用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即"提取语义—解剖语构—改善语用",以达成博物馆文创产品内容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计创新。以无锡博物院泥人"阿福阿喜"为例导出产品设计,为地方性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晨 《包装工程》2018,39(20):265-269
目的 基于地域性辽海文化背景,分析研究锦州城市旅游文创艺术品的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应用性价值问题。方法 引入辽满文化价值释义及辽宁独特沿海文化特质两大地域性文化溯源,并结合实际应用性设计案例,对锦州特色文创艺术品的图案式样、平面及立体造型、设计色彩、材质工艺等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解析,以此建构辽宁锦州特色文化创意艺术品的文化定位及设计构想。结论 提出大力弘扬“辽海文化”品牌标识形象,以交融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审美气度,以多元性、开拓性的价值思考场域,将其融入地方性城市商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设计研发中去,使地域文化的解读与设计实践共同展现出辽海文化在锦州城市旅游文化创意艺术品设计中的文化定位及特色形貌。  相似文献   

12.
卢宁宁 《包装工程》2023,44(24):466-473
目的 文旅融合视域下,人们对旅游文创产品的消费热情日益增强,为此探讨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和实践方案,以期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整体品质。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文旅消费也日渐升温,然而旅游文创产品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重新审视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与实践。本文分别从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文创IP构建、打造产品品牌化等角度进行设计探讨,并进一步从产品的美观性、功能性、文化和情感属性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探索。结论 通过分析当今旅游文创产品市场的现状,发现了包括产品同质化与大众化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产品创新元素少、更新迭代慢等问题,并针对这些瓶颈问题,予以实践例证探讨,从而找到适合当今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设计路径与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乔治  马军  黄镜帆 《包装工程》2019,40(24):95-103
目的以"秦礼纪"品牌创意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特有的符号意向影响文化创意附加值、品牌创意、知识经济。方法以历史文献、当地调查为基础,寻找稀缺、独有的文化符号来重塑地域文化品牌价值,分析如何利用西安袁家村当地文化特有的符号意向作为设计元素植入袁家村文化创意4A级景区。接着采用叙述性设计的手法,即秦琼的传说、事件作为代表符号,与文化创意产品结合进行系列化设计。结论从路径上,地域文化品牌创意设计探索了乡村旅游中当地文化如何利用的设计模式;从方法上,以叙事视角联动袁家村地域文化与品牌创意设计,实现了典型乡村旅游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从运营策略上,发掘了乡村旅游地域文化核心价值,打造了以文化品牌为导向的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马宏儒  郑林禄 《包装工程》2021,42(24):321-326, 332
目的 畲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依靠本民族的服饰纹样、日常用品的图形符号、民俗民歌等方式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很多畲族元素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既是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与新时代接轨,促进现代文创产业的发展。方法 通过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梳理,运用元素重构、图案再生等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内部解读和重组,并将其应用到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 通过对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深入挖掘和梳理,借助相关美学理论和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将畲族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提出畲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策略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杨涵 《包装工程》2022,43(10):346-354
目的 针对废弃矿山的资源转化和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设计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模式。方法 通过设计理论基础研究、相关政策法规解读及国内外产品设计案例剖析,经过对比和归纳,总结出废弃矿山改造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式。结论 废弃矿山改造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是以政策为引领、技术为支撑、创意为核心、资源为主体的创新过程。整个过程需明确创意方向、规范开发行为。通过技术应用和转化来实现矿山修复、土地改造、生态恢复。以创意产品主题化、文旅项目多样化、矿山IP品牌化来促进设计创意和创新。采用就地取材、跨界融合等方法,来提升资源转化率并增强产品体验感。通过政策落实、技术应用、设计创意、资源整合等协同创新方式,完成废弃矿山改造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创新开发。  相似文献   

16.
周美玉  孙昕 《包装工程》2020,41(20):1-7
总结当下文创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设计原则、开发模式、馆藏文化再利用方式。方法 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博物馆文创设计中存在同质化、缺少专业研发团队、与博物馆文化融合深度不够,以及理论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 博物馆文化是其文创产品设计的重心,是连接消费者与产品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提出了博物馆文化元素转化的三种设计思考方式,分析了人性化设计等成熟的工业设计方法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和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总结出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和特色文化应作为文创产品开发中重点考虑的设计要素,以及博物馆馆藏文化的深层次研究能够促进文化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