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藏铁路接地网设计中的遗传优化神经网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提高青藏铁路变电站接地网设计准确度,同时解决CDEGS软件价格高,运算、操作复杂的问题,建立了用于青藏铁路接地网设计的遗传优化神经网络。首先分析了影响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接地网电阻系数的概念,根据CDEGS软件数据建立了求解接地网接地电阻的BP神经网络,为了提高网络的计算精度,根据青藏铁路接地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接地网网格数、长宽比和面积的选择范围,采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进行优化。通过与实际计算对比表明,该遗传优化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且简单易行,可代替CDEGS软件,为青藏铁路沿线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了模糊神经网络(FNN)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水轮发电机模糊神经网络励磁控制器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利用遗传算法得到初始模糊控制规则,并对初始规则进行过滤,在此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结合模拟退火对得到的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仿真结果表明与根据专家经验获得模糊规则和BP算法进行学习的常规FNN比较,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设计的模糊神经网络励磁控制器所构成的励磁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接地网的均压效果和降低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更好地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和人工免疫融合算法的优化方法对接地网进行优化设计。在考虑接地网的自身电阻、电感和对地电容的基础上,基于场路结合法建立了接地网的不等电位分析模型,得到了接地网导体的散流分布和地面电位分布。同时,通过建立以地面电位分布最大电位差最小为目标的寻优函数,使用粒子群和人工免疫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得到了接地网导体放置位置的最优解。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接地网的地面电位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降低了接地网导体的散流密度。所提出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粒子群和人工免疫融合算法的接地网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接地网的均压效果和降低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更好地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和人工免疫融合算法的优化方法对接地网进行优化设计,在考虑接地网的自身电阻,电感和对地电容的基础上,基于场路结合法建立了接地网的不等电位分析模型,得到了接地网导体的散流分布和地面电位分布.同时,通过建立以地面电位分布最大电位差最小为目标的寻优函数,使用粒子群和人工免疫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得到了接地网导体放置位置的最优解.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接地网的地面电位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降低了接地网导体的散流密度.所提出的优化方法具有较强的搜索能力,收敛速度快且不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特点,便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提高接地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双层结构土壤模型地网接地电阻的简化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简化双层结构土壤模型中地网接地电阻的计算,提出了将双层土壤模型等效为均匀土壤模型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接地网面积、接地网的长宽比、上层土壤电阻率等参数对等效均匀土壤电阻率的影响后,指出接地网面积、上层土壤的电阻率和厚度以及反射系数等参数均对等效均匀土壤电阻率有重要影响;采用CDEGS软件仿真所得数据建立求解等效均匀土壤电阻率的BP神经网络所得结果与CDEGS软件计算对比表明,该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可为多层土壤结构中接地网的设计提供可靠帮助。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水轮机调速器调节过程的故障机理,得到专家经验的故障诊断推理规则,利用模糊逻辑在表达专家知识方面的优势及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建立模糊神经网络,利用有限的推理规则对模糊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的模糊神经网络作为专家系统用于水轮机调速器的故障诊断,解决了故障样本获取困难、专家经验获取不足及模糊规则"组合爆炸"的问题,仿真实验证明该网络诊断结果正确,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垂直层状介质中接地网接地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坚强  杨文兵 《电网技术》1995,19(12):27-33
本将边界元方法用于垂直层状介质中矩形接地网接地参数的计算,详细介绍了此方法的原理及实现技术,讨论了影响接地网接地电阻的各种因素。通过采用等比加密节点划分、远场影响考虑、系数矩阵快速形成等计算技术,编制了精度高、速度快、存储省接地网参数计算软件。实例计算表明,利用此方法计算垂直层状介质中接地网参数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采用格林函数计算接地网参数的方法,该方法用镜像法计算自电阻和互电阻,可对任意形状的不规则接地网在均匀土壤条件下注入恒定电流后的电位分布进行计算.用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变电站接地网地面电位分布计算软件对一个10×10的均匀方格接地网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地网电位分布大致为中间高,向四周逐渐降低,网格金属导体上的地面电位高于网格中心处地面电位.文中某变电站接地网的实际数据计算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并且还表明在规则网格向不规则网格过渡的边缘地区,跨步电压变化较大,若节点处存在垂直接地极则跨步电压更高.最后把该软件的应用拓展到了圆形接地网的计算,把圆形看成规则的16边形,所得结果接近圆形的接地网电位分布.  相似文献   

9.
许磊  邹园 《广东电力》2011,24(10):15-19,24
为实现不开挖、不停电情况下对接地网故障的检测,建立了接地网数学模型,利用其拓扑结构和接地引线间的电压测量数据,根据特勒根定理建立接地网故障诊断方程.利用MATLAB迭代优化算法解数学模型得到接地网故障后各支路的电阻值,从而判断接地网的腐蚀程度.采用PSpice软件对接地网进行仿真计算和模拟试验,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0.
在双层土壤结构和不等电位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按指数规律布置接地导体的可行性,建立了最大接触电压值达到最小的目标函数,并利用云遗传算法求取最优解。该方法采用自适应算法和云模型建立交叉和变异概率,得到地网横向和纵向最佳压缩比,从而获得接地网拓扑结构。变电站接地网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寻优能力,优化布置后的接地网消除了等间距布置出现的边缘效应和邻近效应,能有效地均匀地表电位分布,降低最大接触电位差。  相似文献   

11.
顺应接地网安全性评价工作向前端设计阶段延伸的趋势,以6个变电站接地网初步设计及施工安全性评价为例,总结了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在南方电网变电站接地网设计中应用的经验,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阐明了对于站址土壤条件不理想的情形,应在接地网特性参数符合设备运行和人员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地选择接地阻抗设计值,取得较优的经济性,逐步改变以往只关注接地阻抗的传统做法,向以安全性为前提,兼顾经济性的接地网设计理念转型,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和城市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有着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格拉段变电站立体接地网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针对格拉段经过青藏高原高土壤电阻率的多年冻土地区,提出了铁路沿线变电站采用立体接地网降低接地电阻,并从地网面积、地网中垂直接地体及季节变化等的影响分析了立体地网在冻土地区的接地降阻效果。分析表明,参数合适的立体地网比水平接地网降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最多的是单相接地故障,针对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故障线路一直都是重点研究课题,且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优化T-S模糊神经网络的配电网故障选线新方法:通过调整传统GA的适应度函数,先对网络初始参数、权值进行一次优化后,使用梯度下降法进行二次优化的选线算法。讨论了T-S模糊神经网络,传统GA优化的T-S模糊神经网络及不同网络结构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GA优化T-S模糊神经网络的选线效果明显优于T-S模糊神经网络和传统GA优化T-S模糊神经网络,能够快速、准确、可靠的选取故障线路。  相似文献   

14.
电气化铁路外电源短路容量日益增大,牵引供电系统的回流具有特殊性。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牵引变电所主接地网的设计成为难题。提出衡量接地水平的指标主要为接触电势、跨步电势、接地电阻、地电位升。针对典型土壤结构,分析对比中心扩网、延伸扩网、射线扩网、深井等主流降阻措施。通过大量的CDEGS平台仿真数据分析,总结出每一种降阻措施对接地指标的具体影响因素。通过对比措施的优劣,找出接地网降阻的规律,推荐最佳的方案。所用仿真参数为牵引变电所主接地网工程设计提供基础,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余祥 《湖北电力》2007,31(5):14-15
引外接地是一种降低地网接地阻抗的有效措施。文中分析了接地网的有效外引长度确定、接地网大小与外引接地有效长度的关系、连接导体半径与引外接地效果的关系等,为引外接地的科学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朱正国 《广东电力》2004,17(2):28-31
由于在实际接地网中测量接地网电流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了一种实验室接地模拟的方法来分析实际接地网的电流分布,即在实验水池中,用电量隔离传感器测量接地网的电流分布,测出不同接地网——单根垂直接地体、十字形接地网、水平接地网、复合接地网的电流分布,所得的实验结果为研究接地网中的电位分布及接地网的设计提供较准确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接地系统辅助设计软件包CDEGS,通过对变电站分层土壤模型下地网接地电阻、散流特性仿真计算,研究了模型构建深度对地网接地电阻计算误差的影响,并提出了构建模型所需的合理测量范围及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