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SN/T3730.4-2013《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畜类品种的鉴定方法第四部分:驴成分检测实时荧光PCR法》标准中检出限规定的合理性。方法参考SN/T 3730.4-2013提供的引物及探针序列,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鉴别市场抽检驴肉的真伪性。结果 Ct值在25~35之间的样品按照SN/T 3730.4-2013标准规定应判为检出驴成分,但通过对上述样品用马源性引物进行扩增和测序得知样品为马肉而非驴肉。结论建议标准应根据不同的检验对象制定不同的检出限,从而降低出现假阳性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根据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3730.4—2013《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畜类品种的鉴定方法 第4部分:驴 成分检测 实时荧光PCR法》合成引物和探针,利用Taq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检测鲜肉及加工肉制品中的驴源性成分。首先对13 种不同动物鲜肉组织的DNA进行驴源性成分特异 性检测,然后对驴源性DNA模板原液进行梯度稀释,检测方法灵敏度,最后在加工肉制品中检测方法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除驴肉外,牛、羊、猪、马、骆驼、鹿、狗、兔、鸡、鸭、鸽子、鹌鹑 12 种动物鲜肉组织均无特异性扩增;方法的灵敏度较高,驴组分DNA的检出限可达100 fg/μL,灵敏度可达0.01%; 方法的适用性较广,可以用于加工肉制品中驴源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行业标准SN/T 2980-2011《动物产品中牛、山羊和绵羊源性成分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在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的适用性。方法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2980-2011和国家标准GB/T 25165-2010《明胶中牛、羊、猪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对鲜肉组织及加工肉制品进行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实验, 建立依托上述标准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能力。结果 SN/T 2980-2011中牛源性成分检测特异性不佳, 山羊源性成分检测特异性良好, 绵羊探针仅适用于单通道实时荧光PCR检测; GB/T 25165-2010中的牛、羊源性成分检测均展示出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建议SN/T 2980-2011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及起草人重新设计适用于三重实时荧光PCR的牛、绵羊引物及探针,既要保证引物和探针的特异性也要保证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基于Taq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食品中的鹌鹑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根据现行检验检疫标准(SN/T 2727-2010)合成引物及探针。首先对13种不同动物鲜肉组织的DNA进行鹌鹑源性成分特异性检测,然后对鹌鹑源性DNA模板原液进行梯度稀释,检测方法灵敏度,最后在加工制品中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除鹌鹑肉外,牛、羊、猪、马、驴、狗、兔子、鸡、鸭、鸽子、火鸡、鱼12种动物鲜肉组织均无特异性扩增;方法的灵敏度较高,鹌鹑组分DNA的检出限可达10 fg/mL,灵敏度可达0.001%;方法的适用性较广,可以用于加工制品中鹌鹑源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快速、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低廉的驴肉中马源性成分快速可视化检测技术。方法:采用双拖尾重组聚合酶恒温扩增技术(RPA)与核酸杂交试纸条相结合。针对马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设计RPA引物,引物包含3个功能区域,特异性绑定区域用于RPA扩增反应,spacer 9用于终止聚合酶的扩增,单链拖尾区域用于与试纸条上的探针杂交。这对特殊引物使RPA扩增子带有两个单链拖尾序列,这两个单链拖尾序列可以特异性地被金纳米探针和试纸条上的检测探针识别并捕获,形成一条肉眼可见的红色条带。整个扩增(15 min)和检测(5 min)过程在20 min即可完成,无需复杂的设备,仅需要一台数字化水浴锅。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性能,对市面上的20份驴肉产品进行测定,并采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该方法对马肉的检测限达到0.01%,且仅对马肉核酸有特异性扩增,与其他8个物种的核酸均无交叉反应,20份驴肉样品中有2份存在马源性成分。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实现驴肉中马源性成分的可视化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快速方便的驴肉制品分子鉴定方法,本文以驴肉和常见的掺假肉类(鸭肉)为研究对象,筛选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利用便携式Mini8 Plus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实验,通过绘制扩增标准曲线及确定驴肉和鸭肉的质量与DNA比值常数,对不同掺入比例(加入定量的鸭肉制成含量分别为20%、40%、60%、80%)的模拟样品和实际驴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驴、鸭肉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以与马、猪、山羊、梅花鹿、牛、鸡、狗肉明显区分;对驴源性DNA成分的检出限为0.01 ng/μL,鸭源性DNA成分的检出限为0.1 ng/μL,对驴肉与鸭肉混合物中鸭肉成分的灵敏度为0.1%(w/w);所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驴肉DNA扩增标准曲线:y=-3.584x+27.003,R2=0.9982;鸭肉DNA扩增标准曲线:y=-3.538x+30.907,R2=0.9991;采用已建立的方法对35份驴肉样本进行市场试点调查,发现6份(17.1%)驴肉样本中含有鸭肉成分。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驴肉产品中其他...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测肉制品中DNA的来源进行动物源性检测是打击鲜肉及加工肉制品制假掺假的重要技术手段。依据GB/T 25165—2010《明胶中牛、羊、猪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合成用于TaqMan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引物和探针,利用鲜肉及加工肉制品进行羊源性成分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研究。首先利用12 种不同动物鲜肉组织的DN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然后以羊源DNA梯度稀释液为模板进行灵敏度实验,最后在加工肉制品中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定量检测能力。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羊源性成分检测特异性,对其他动物来源的鲜肉DNA均无扩增信号,可以检出羊肉和猪肉混合样品中0.1%的羊肉;方法灵敏度高,可以检出10 pg的羊源DNA;方法适用性广,可以对加工肉制品(羊肉干)进行羊源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周斯华 《食品科学》1980,1(3):37-42
<正>肉一般是指作肉制品的肉,有以下几类:牛肉(牛、牛犊、瘤牛),羊肉(绵羊和羔羊),马肉(马和驴)和猪肉。如果说在鲜肉或冷冻肉销售中,每一类都有的话,而在工业加工时,  相似文献   

9.
应用GNM C7-8实时荧光PCR系统,同时快速检测掺假肉制品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将牛肉粉、驴肉粉、鸵鸟肉粉和羊肉粉4组不同肉粉中分别混入猪肉粉、鸭肉粉、马肉粉、鸡肉粉和狐狸肉粉中的2~3种肉粉,制备人工模拟掺假肉制品。通过GNM C7-8实时荧光PCR和ABI7500荧光PCR方法,对上述四种掺假肉制品进行多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和比较。结果表明,GNM C7-8实时荧光PCR方法与ABI7500荧光PCR方法从掺假肉制品中检测猪、鸭、马、鸡和狐狸5种成分的循环数一致,分别是31、31、29、32和25,但基于八模块设计的GNM C7-8实时荧光PCR方法能同时检测四种掺假肉制品中不同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时间更短。因此,GNM C7-8实时荧光PCR系统的八个模块能够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无交叉污染,能够实现对掺假肉制品中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同时快速检测,为肉制品掺假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2017年贵阳市在售的纯牛源性食品进行真实性的鉴定调查,是为了及时发现牛源性食品的安全隐患,并为市场监督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方法:由本单位专业抽样人员进行随机抽样,包装产品30批次、散装产品30批次、特色产品10批次,按照SB/T 10923-2012、SN/T 3730.7-2013、SN/T 4397-2015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包装产品、散装产品中分别有2批次、5批次检出非牛源性成分,特色产品中未检出有非标签明示的指定牛种源性成分的批次。结论:贵阳市内在售的纯牛源性食品部分批次存在携带非牛源性成分的情况,市场监督和管理部门应引起重视并加强对相关生产企业或销售摊贩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M. Matsuishi    M. Igeta    S. Takeda    A. Okitani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4,69(6):S218-S220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larify by means of sensory tests whether taste, aroma, or texture is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 to people's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animal species of meat. The meat samples used were loins of beef, pork, and lamb; chicken thigh; and aigamo (crossbreed of domestic duck and wild duck) breast. Panelists (32 to 35 persons) wearing eye masks ate cooked pieces, patties, and heated soups prepared from the meats of these 5 species with and without pinching their noses to regulate the aroma sensation,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and gave reasons for their identifications. In the test involving meat pieces and pinched noses, the percentage of panelists identifying chicken correctly was the highest, at 72%, whereas the percentages of correct identification for all other animal species were less than 50%; however, values were higher for each species in tests without nose pinching. In the tests of meat patties involving pinched noses, the percentage of correct identification for each animal species was slightly low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ests of meat pieces; however, the values were higher in tests without pinched noses. In the tests of soups using pinched noses, the percentage of correct identification for each animal species was lower than 30%; however, the values were higher in tests without pinched noses. These results led u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roma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imal species of meat, and texture is the 2nd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he contribution of taste appear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aroma and texture.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我国肉类产品市场概况及肉类产品加工技术动态,介绍了生物酶制剂对肉制品的改善特性及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的追求,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及波动。欧美等国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开展人造肉研究,预计未来可能将对我们国的食品及肉制品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将人造肉来替代我们传统肉类的产品,首先需要能够提供肉的美味和营养,还要给生态能源、环境等带来可持续性发展。人造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植物蛋白及其他植物性成分合成的植物人造肉,另外一种是通过动物干细胞合成的细胞人造肉。但人造肉目前仍存在较多的技术、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问题。该文对人造肉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人造肉及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肉与肉制品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张帆 《肉类研究》2009,(12):8-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肉与肉制品生产已成为现代农业系统中的一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肉与肉制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们不容忽视和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肉与肉制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仲礼 《肉类研究》2003,17(4):50-51
评述了冷却肉、热鲜肉、冷冻肉各自的优势,综述了肉制品加工中防腐保鲜剂的科学使用以及冷却肉的包装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肉与肉制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红外技术在肉与肉制品分析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探讨该技术在检测中的优缺点来促进其在食品、饲料、农业等行业中产品质量监控与成本优化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差异之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肉与肉制品中生鲜肉占比约80%,生鲜肉中热鲜肉占比约60%,而冷却肉占比不足30%。近年来研究表明,僵直前的热鲜肉更适合炖煮、炒制、涮制等传统烹饪方法,而解僵成熟后的冷却肉则更适合烘烤、烧烤等西式烹饪方法。基于热鲜肉和冷却肉各自不同的加工特性和优劣势,本文在综述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消费者饮食习惯、个性化消费需求和精细化烹饪方式的生鲜肉加工理论、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以期为生鲜肉生产“定制化”新业态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人造肉生产技术相关专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造肉生产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历年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和发明人、专利布局情况的统计和对重点专利技术内容的解析,力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包括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生产技术、人造肉商品化技术、人造肉重塑成型技术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寻找相关专利技术在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尽早实现我国人造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冷却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三种生肉的实际调研, 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冷却肉的卫生质量和食用价值大大优于热鲜肉和冻结肉, 因此应予大力推广, 以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