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0~2018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保山市2010~2018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 从时间、场所、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16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0起), 除1起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外, 其余均为食物中毒, 发病2677人, 死亡20人。6~8月为发病高峰, 报告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的56.3%、41.3%、75.0%。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及死亡人数最高, 分别占总数的49.5%、50.0%; 微生物性发病人数最高, 占总数的31.4%; 导致死亡病例主要为毒蘑菇、乌头碱, 占总数的75%。家庭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72.1%、51.7%、90.0%。农村宴席及学校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高于其它场所。 结论 加强对农村宴席及学校的监管, 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野生菌、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健康教育, 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及死亡数。  相似文献   

2.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 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分析甘肃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方法 对甘肃省2004—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8起,中毒2508人,病死率为2.15%(54/2508);报告事件多发生在第二、三季度;中毒场所以家庭最多,占总报告起数的41.03%(32/78);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3.33%(26/78)和60.41%(1515/2508);化学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2.96%(34/54)。结论 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但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农药、鼠药污染的食品。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90.9%。结论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1—2019年云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特征。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2011—2019年云南省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5025起,中毒36247人,死亡445人,病死率1.23%,不同年份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2);第三季度食物中毒多发,占全年总数的51.86%;农村食物中毒远高于城市,占总数的87.94%;家庭是食物中毒高发场所,中毒事件、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6.2%、86.52%,不同场所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60岁以上及1~6岁年龄组病死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分别为3.47%、2.34%,不同年龄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野生菌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事件、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9.16%、56.18%,酒类和毒鼠强中毒病死率最高,分别为15.74%、12.93%,不同致病因素引起食物中毒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地区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云南省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家庭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野生菌是主要致病因素,酒类和鼠药中毒病死率较高,应加强农村及家庭食物中毒的防控,重点关注野生菌、酒类和鼠药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6.
2005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56起,中毒9021人,死亡235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8起;与2004年相比,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减少35.5%,中毒人数减少38.2%,死亡人数减少16.7%。2005年各地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0%,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与食品加工、销售、保存等环节卫生条件差,群众食品卫生意识淡薄等密切相关。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2.8%和45.1%。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8.8%。家庭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甘肃省食物中毒的原因、发生规律和特点,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各类食物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2006—2010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0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1 733人,死亡24人,病死率为1.38%。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二、三季度发生的起数分别占总数的36.17%和31.91%;中毒场所以家庭和集体食堂较多,分别占总起数的44.68%和34.04%;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46.81%;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50.00%。结论:食物加工和储存不当引起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甘肃省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投毒及误食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野生蕈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868起,中毒3 789人,死亡126人,病死率为3.3%,分别占同期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相应统计项总数的57.9%(868/1 498)、25.1%(3 789/15 093)、57.3%(126/220)。其中2015年中毒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43.0%(373/868)、41.4%(1 570/3 789)和26.2%(33/126);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87.8%(762/868)、86.1%(3 262/3 789)和87.3%(110/126);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楚雄、文山和玉溪,报告死亡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文山、临沧和昭通;农村野生蕈中毒危害水平高于城镇,中毒起数占67.7%(588/868),中毒人数占64.1%(2 429/3 789),死亡人数占85.7%(108/126);家庭是野生蕈中毒高发的场所,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92.1%(799/868)、86.0%(3 258/3 789)和93.6%(118/126);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是引发野生蕈中毒的主要因素,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53.6%(465/868)和45.3%(393/868)、中毒人数分别占54.7%(2 074/3 789)和44.4%(1 681/3 789)、死亡人数分别占82.5%(104/126)和16.7%(21/126)。结论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加强野生蕈中毒的相关研究和事件调查处置,做好野生蕈相关科普宣传等,是预防和控制野生蕈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 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 110起,中毒49 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8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探讨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91起,累计报告病例7 856例,死亡98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6.77%(107/291)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56起、中毒6099例、死亡99例,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为主(75.39%),第二、三季度为高发季节(61.33%),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桂西、桂北较多,桂南、桂东较少),中毒场所以农村家庭、学校和餐饮服务单位为主(78.13%).结论 加强学校食堂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及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是减少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56起、中毒6099例、死亡99例,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为主(75.39%),第二和第三季度为高发季节(61.33%),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桂西、桂北较多,桂南、桂东较少),中毒场所以农村家庭、学校和餐饮服务单位为主(78.13%)。结论 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学校食堂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是减少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4年的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68起,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 199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趋于平稳,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单位主要是餐饮单位(143起,1 739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118起,2 145人),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排在前两位。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有毒植物和化学物。细菌性因素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18.36%,38/2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53%,28/207)、变形杆菌(12.56%,26/207)等为主,有毒植物因素主要是菜豆(89.14%,156/175),化学性因素主要以亚硝酸盐(76.09%,35/46)为主。结论应开展预防有毒植物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餐饮单位和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1—2015年厦门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食物中毒的规律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厦门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所收集到的食物中毒资料按发生的时间、地点、病死率、致病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厦门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7起,中毒人数806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8月份最多。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占62.34%(48/77),其中主要的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而诺如病毒是厦门市2012年后新发现的又一中毒因素。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场所是餐饮服务单位,主要集中在岛内思明区。结论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机制,是减少厦门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4--2009年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14起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所有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9年甘肃省共报告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14起,中毒203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3.94%。事件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7月和8月高发。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中毒食物主要有毒蘑菇(6例)、菜豆(3例)和发芽马铃薯(1例),有毒蘑菇致死人数占87.5%。结论:蘑菇中毒是导致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陇南地区农村家庭和学校等集体食堂是防范重点。建议采取重点地区重点防控,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干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分析2015~2016安康市食物中毒事件, 总结安康市事物食物中毒特点。方法 收集安康市的中毒事件的纸质材料进行分析。参考GB 4789-201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和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等试验方法对食物中毒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2015~2016年安康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4起, 1起为有机磷中毒, 其余13起均为食源性致病菌中毒。检出致病菌4种16株, 分别是: 沙门氏菌4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蜡样芽胞杆菌3株;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A、EHEC、EAEC、EIEC各1株。 结论 安康市食物中毒多以细菌性为主, 污染的致病菌种类多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