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2.
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3.
模拟两阶段控轧控冷工艺,进行了低碳贝氏体钢轧制实验,分析了轧后快速水冷和空冷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钢轧后,在两种冷速下得到的组织形貌差别较大,快速水冷得到强度较高的板条贝氏体组织,缓冷得到强度较低的粒状贝氏体组织,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较高,没有明显板条特征;板条贝氏体屈服强度比粒状贝氏体高出278MPa,抗拉强度高出307MPa;而粒状贝氏体的塑性和韧性指标明显优于板条贝氏体,延伸率和-20℃低温冲击功指标是板条贝氏体的近3倍。  相似文献   

4.
我国贝氏体钢的前景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26  
叙述了贝氏体钢在技术及经济上的优越性,以及贝氏体钢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准贝氏体钢是在贝氏体钢合金化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硅而组成的。准贝氏体是含碳过饱和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以不同形式分布的富碳奥氏体的复合组织。应用实践证明 ,准贝氏体钢具有高强、高韧、耐磨等特性 ,而且工艺性能良好 ,在许多工业部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准贝氏体是高强度超级钢的一种理想的基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对一种中碳贝氏体钢进行900℃保温1h奥氏体化处理,分别在200、250、300℃进行不同时间的等温处理,测定维氏硬度,观察金相组织,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研究了试验钢的热处理工艺、硬度和微观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钢等温处理后的室温组织由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随保温时间延长,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相应地,试样硬度逐渐降低,趋于平缓;贝氏体亚结构由纳米级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及板条间残留奥氏体构成,没有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7.
新型准贝氏体钢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贝氏体钢是在贝氏体负合金化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硅而组成的。准贝氏体是含碳过饱和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以不同形式分布的富碳奥氏体的复合组织。应用实践证明,准贝氏体钢具有高强、高韧、耐磨等特性,而且工艺性能良好,在许多工业部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准贝氏体是高强度超级钢的一种理想的基体组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稀土对Mn-RE系贝氏体钢在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贝氏体相变及组织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使CCT曲线右移和下移,提高了钢的淬透性,降低了马氏体和贝氏体转变点(Bs),而且使贝氏体组织明显细化.在贝氏体转变区,随冷速增加,稀土含量低的1号钢铁素体量急速下降,粒状贝氏体增多;当冷速超过40 ℃/min时,这两种钢的贝氏体形态由粒状向条状转变.冷速对稀土含量高的2号钢中贝氏体体积分数影响不大,主要是影响贝氏体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添加各合金元素在贝氏体钢成分设计中的作用,以及新型贝氏体钢在矿山机械中的主要应用,展示了空冷贝氏体钢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贝氏体钢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在我国铁路道岔心轨得到了比较广泛地应用,针对传统焊条对其修复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一种新型铁路心轨专用贝氏体焊条,使用该焊条在焊接过程中不需预热及后热处理.采用该焊条堆焊修复贝氏体钢,堆焊后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等对堆焊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堆焊层组织主要为粒状贝氏体,是一种由残余奥氏体和铁素体相构成的整合组织,属于无碳化物贝氏体;焊缝硬度与母材硬度接近,使基体耐磨性增高.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tempering on impact and fracture toughness properties of a Cr-Mo bainitic steel was studied in the quenched and stress relieved (Q & SR) condition. The lowest tempering parameter used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in impact properties. Further tempering increased the upper shelf energy, had a minor effect on th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d both the initiation fracture toughness (JIC) and the tearing modulus(T). However, the effect on JIC andT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effect on the impact upper shelf energy.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changes in microstructure and flow properties due to tempering.  相似文献   

12.
大森等和Habraken曾分别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钢中出现的B_Ⅰ型、B_Ⅱ型、B_Ⅲ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特点和形态。我们对低碳Mn-Nb-V和Mn-Mo-Nb-V钢中的贝氏体进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贝氏体形态和转变。试验用钢用感应炉冶炼,锻成直径15 mm的圆棒,经退火加工成直径12mm厚2mm的片试样。其化学成分如下(wt-%):  相似文献   

13.
简要地评述了铜基合金中贝氏体相变研究的某些进展,总结了作者们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支持贝氏体切变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东雨  徐鸿  方鸿生  白秉哲 《热处理》2005,20(2):12-15,19
随着人们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入,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开发和推广高强、高韧的节能型钢铁材料。本文综述了低碳贝氏体钢在我国的发展。展现了低碳贝氏体钢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我国贝氏体抗磨钢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某些贝氏体铸钢在耐磨领域的一些应用成果:并就我国金属耐磨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连续冷却条件下的贝氏体离心铸管实物进行了组织、性能及微区成分的分析研究。贝氏体离心铸管具有高的整体硬度,φ180mm×12mm×5000mm的铸管硬度为44~47HRC,ak≥8J/cm2。其金相组织以贝氏体为主,并复合有回火马氏体及少量残留奥氏体。同时发现,若在铸造后连续冷却的基础上,重新加热得到的BM组织具有更高的冲击韧度,ak≥15J/cm2(8mm×8mm×55mm无缺口试样)。该贝氏体离心铸管的耐磨性是16Mn钢无缝管材的5倍,现场使用寿命较16Mn钢提高2倍。  相似文献   

17.
对贝氏体钢轨钢不同工艺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50℃回火4h及以上,贝氏体钢轨屈服强度大于10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200 MPa,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大于15%和45%,室温冲击功大于150 J;在450~550℃回火时,出现明显的回火脆性.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贝氏体轨钢以粒状贝氏体组织为主,残留奥氏体在板条间以M-A岛状形式分布.不同回火温度及3%拉伸变形后试验贝氏体轨钢残留奥氏体的测定结果表明,350℃回火时的残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最好.贝氏体钢轨的强韧性随回火温度的变化与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较详细地研究了中碳低合金铸钢铸态具有中脊的贝氏体形态和中脊特征,探讨了中脊贝氏体的相变机制;中脊是与基体贝氏体衬度不同的单相贝氏铁素体,类似片状马氏体切变形核、快速长大,第一片中脊可贯穿整个晶粒.  相似文献   

19.
贝氏体组织与贝氏体钢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本文叙述了Mn-B系贝氏体钢在我国的最新发展、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与Mo-B系对比,表明Mn-B系贝氏体钢的技术和效益的优越性,阐述了贝氏体显微组织、形貌、精细结构以及超精细结构的新发展及其对贝氏体钢断裂过程的影响,在理论上部分地解释了贝氏体钢的优越性能,并提出了新的成分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