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研黑龙江省部分重要的奶源地区春、夏季的原料奶,确定该地区原料奶中致泻性大肠杆菌的主要类型和相关毒力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在哈尔滨、绥化和大庆地区的27个奶牛场和奶牛养殖户采集原料奶,通用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分离鉴定原料奶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并确定相应的血清型.采用多重PCR方法分别检测EPEC和ETEC中eae A与bfp A以及st I与lt I毒力基因的存在情况.结果:从81份原料奶样品中分离、鉴定出致泻性大肠杆菌21株(检出率22.22%),其中EPEC 8株、ETEC 10株和EIEC 3株.经多重PCR检测8株EPEC和10株ETEC,确定它们分别含有eaeA与bfp A以及st I与It I毒力基因.结论:黑龙江省部分重要奶源地区的原料奶均不同程度地被污染了致泻性大肠杆菌,尤以ETEC和EPEC两种类型居多:分离出的ETEC和EPEC分别含有st I与lt I以及eae A与bfp A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分离及菌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不同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菌株特征及潜在致病性。方法 对我国不同地区采集的355份食品样品进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对菌株进行stx1/stx2基因分型、eae等毒力基因检测,并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355份样品中44份stx2基因阳性,共分离出11株非O157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其中3株携带stx2a亚型,3株携带stx2e亚型,1株携带stx2b亚型,4株不能分型;5株携带ehxA、saa毒力基因,2株携带subA基因,1株携带katP基因;MLST将11株菌分为7个不同的ST型,存在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患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离株(HUS-associated enterohemorrhagic E.coli,HUSEC)及主要流行血清群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的ST型别。结论 我国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污染,部分菌株具有潜在致病性,应加强对食品中STEC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157:H7产毒菌株耐受盐酸和乳酸的差异性,首先采集309 份牛粪及牛肉样,进行菌株分离鉴定,接着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分离株及其他收集菌株的4 种毒力基因(eae、hly、stx1、stx2),进而对携带毒力基因的产毒菌株分别进行盐酸和乳酸应激实验。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8 株大肠杆菌O157菌株,样品阳性检出率为2.59%;毒力基因检测表明,8 株菌株均不携带stx1和stx2基因,其中6 株菌株携带eae及hly基因;所有产毒菌株耐酸性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或乳酸处理2 h后20 株产毒菌株存活菌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下降程度呈现明显的菌株差异性,同一菌株对盐酸、乳酸呈现明显的耐受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22 家市场销售的117 份肉类食品中分离出4 株大肠杆菌O157∶H7菌株,经PCR检测这4 株菌的stx、hly、 eae毒力基因均为阳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这4 株菌的stx亚型进行鉴定。 3 株菌同时携带stx1、stx2基因,且均为stx1a、stx2a亚型。菌株EC5.11仅携带stx2基因,但在所有的stx2分型PCR反 应中都为阴性。用PCR扩增该菌株stx2基因全长并克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EC5.11志贺毒素基因为stx2c亚型。 采用Vero细胞毒性实验检测这4 株菌产志贺毒素的状况,结果显示这些菌株都具有一定的Vero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5.
肉类及蔬菜食品中EHEC O157污染分布及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了解肉类及蔬菜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 O157)的污染分布规律和遗传多样性,随机采集全国18个城市的食品样品,参考GB/T 4789.36-2008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并用rfbE/fliCH7双重PCR对菌株进行鉴定;分别采用单重PCR和ERIC-PCR对菌株进行毒力基因(eae、hlyA、stx1和stx2)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表明,414份样品中检出18份EHEC O157阳性样品,总污染率4.35%,其中生鲜肉12份,速冻肉6份,蔬菜未检出;经过生化、血清鉴定和双重PCR检测,鉴定出52株EHEC O157,包括29株O157:H7,3株O157:NM(fliCH7+,无动力),2株O157:NM(fliCH7-,无动力)和18株O157:hund(未确定H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52株菌株中有50株携带毒力基因,其中40株(76.92%)携带eae,31株(59.62%)携带hlyA,20株(38.46%)携带stx1,24株(46.15%)携带stx2。ERIC-PCR分型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0时,菌株可分为12个聚类簇,F型为其主要基因簇,分离株的基因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屠宰场大肠杆菌O26污染情况,参考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的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选择性增菌,经免疫磁珠富集、选择性显色培养基mRainbow Agar分离纯化后,挑选可疑菌株采用PCR方法鉴定O抗原,进一步采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验证,并对确认的阳性菌株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stx1、stx2、eae、hly)检测。结果表明,采集的120份样品中共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O26,但上述4种毒力基因均为阴性。该屠宰场存在大肠杆菌O26的污染,但分离出的大肠杆菌O26没有携带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温州市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污染状况,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因子的携带与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8—2011年抽取的231份食品样品,用免疫磁珠富集法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分离,对该分离株进行生化、血清学鉴定,以纸片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O、H抗原基因和stx1、stx2、eaeA、hlyA等4种毒力基因。结果 231份样品中,分离出1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为0.43%;O157抗原和H7抗原的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未检测到stx1、stx2、eaeA、hlyA等4种毒力基因,菌株对红霉素、利福平、150μg/片和10μg/片两种浓度的0/129(二氨基二异丙基喋啶磷酸盐)耐药。结论温州市食品中存在大肠杆菌O157∶H7的污染,检出率较低,但提示要加强主动监测,通过有效干预,防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所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002年陕西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陕西省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2002年对陕西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进行了监测,在5个监测点采集6类468份食品样本,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沙门氏菌、E.coli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共分离到沙门氏菌44株,E.coliO157:H75株,单增李斯特氏菌35株。以生肉类食品的污染率为高(38.5%)。分离的E.coliO157:H7菌株中有1株具有stx2、hly、eae毒力基因。调查结果提示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牛粪及牛肉中的非O157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检测,以了解非O157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参考USDA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选择性增菌,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初步筛选,检测O抗原(O157、O121、O111、O103、O26),阳性样本用选择性显色培养基rainbow agar分离纯化,可疑菌株用多重PCR方法鉴定O抗原,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H抗原,并采用血清凝集实验进行验证,确认的阳性菌株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stx1、stx2、eae、hly)检测。结果:在153份牛粪和49份牛肉样本中,共40份样品检出1个或多个O血清型阳性,牛粪检出率高于牛肉,非O157阳性率为19.3%,O157的阳性率为0.50%;经分离纯化后,共鉴定出阳性菌株30株,其中O26最多占73.3%,O121、O103、O157分别占16.7%、6.7%、3.3%。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自牛肉的2株O26:H11,一株stx1、hly阳性,另一株hly阳性,分离自牛粪的1株O26:H11携带hly基因,因此30株菌株中带毒菌株阳性率为10.0%,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阳性率为3.4%。结论:牛粪和牛肉中非O157大肠杆菌的污染率明显高于O157,尤其是O26:H11血清型最高,且检出含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这提示零售牛肉市场存在非O157大肠杆菌污染的安全风险,我国应该加强对非O157大肠杆菌的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保定、石家庄及周边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以及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中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从保定、石家庄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超市采集七大类食品,共1 288个样品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调查,对鉴定分离出的308株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27个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七大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平均检出率为23.91%,动物源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远高于植物源食品;27个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发现,inl、plcA、plcB、hpt、hly及fbp等与侵入、感染有关的毒力基因在动物源食品分离株中分布明显高于植物源食品分离株;而iap、ami、dlt、prfA、virR、hfq与粘附、调控有关的毒力基因在动物源食品分离株和在植物源食品分离株中差别不明显;hfq、dltC和iap 3个基因的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94.68%,93.36%和91.03%,可作为该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的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1.
对2株食物中毒病人体内分离的产志贺毒素突变株EC130和EC169进行毒力分析。EC130和EC169携带stx基因但不能正常表达志贺毒素,具有eae基因和hly基因,仍具有一定毒力。初步探讨了产志贺毒素突变株不能正常表达志贺毒素的机理,高产志贺毒素的对照株携带Q933基因,而EC130和EC169不携带Q933基因。结果表明,单一采用志贺毒素作为检测靶标,容易造成产志贺毒素突变株漏检,今后在检测食品中产志贺毒素株时应增加检验eae基因和hly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基于免疫磁分离的七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方法 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大肠埃希氏菌O103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用免疫磁珠富集后,检测其携带毒力基因stx1、stx2 和黏附基因eae以及O157:H7和O103的抗原基因。同时,对菌悬液进行活菌计数,进行灵敏度研究。对8株携带stx1、stx2、eae基因的目标菌菌悬液,以及25株非目标菌的标准菌株及分离菌株的菌悬液,用免疫磁珠富集后,检测其携带毒力基因stx1、stx2 和黏附基因eae以及抗原基因,进行特异性研究。结果 本方法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stx1、stx2、eae以及抗原基因的灵敏度为102CFU/mL,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03抗原基因的灵敏度为103CFU/mL. 8株目标菌检测结果与其携带的基因一致,没有假阴性,包容性达到100%。25株目标菌检测结果与其携带的基因一致,未发现有假阳性,排他性达到100%。结论 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及特异性,适用于食品中七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对武汉市部分菜场肉类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期间,从武汉市汉口30个菜场和超市共采集样品196份,其中猪肉102份,牛肉60份,禽类34份。通过选择性增菌,提取DNA,PCR扩增stx1、stx2、rfbO157、wzyO157基因,分析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结果 猪肉、牛肉、禽类食品中非O157型STEC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6%、48.4%和2.9%;O157型STEC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6%(猪肉)、6.7%(牛肉)和2.9%(禽类)。菜场样品STEC检出率(35.8%)略高于超市样品(32.4%)。结论 武汉市肉类食品中STEC检出率较高,应定期跟踪监测,了解菌株流行和毒力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stx 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一种菌落PCR 方法。菌落PCR 模拟实验证实,该方法特异性强,能良好的扩增出O157 的stx1 和stx2 基因,而普通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无PCR 扩增产物。应用分子检测初筛、选择性培养、菌落PCR 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实际食品样品,分离检测到一株携带 stx1 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本实验建立的菌落PCR 方法可应用于食品检验。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及携带毒力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成都市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所携带的毒力基因情况,本实验对市售食品共采样130份,通过菌落在MYP培养基上形态特征对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初步分离,再利用16Sr RNA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检测分离菌株携带的管家基因gyr B、rpo B、Vrr A、gro EL进一步确认,最后检测分离菌株携带毒力基因情况。结果表明130份样品中共检出23株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17.7%;23株分离菌株中,蜡样芽孢杆菌的4个管家基因gyr B、rpo B、Vrr A、gro EL检出率为100%,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nhe B和ent FM在16株分离菌株中检出,检出率为69.6%;nhe A和nhe C在14株分离菌株中检出,检出率为60.9%;hbl D在11株分离菌株中检出,检出率为47.8%;cyt K在10株分离菌株中检出,检出率为43.5%;bce T在9株分离菌株中检出,检出率为39.1%;hbl A和hbl C在8株分离菌株中检出,检出率为34.8%;cer和ces在2株分离菌株中检出,检出率为8.7%;未发现分离菌株携带hbl B和Hly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市售食品中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对食品安全具有潜在威胁,应当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大肠杆菌O157毒力、耐药性及CRISPR分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了解食品源大肠杆菌O157的生物学特点,本研究对2014-2015年分离的39株大肠杆菌O157进行了PCR鉴定,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检测,并利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分型技术对菌株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9株菌株中有8株鉴定为O157:H7,31株为O157;检测的11种毒力基因中,eae存在于所有菌株中,stx2存在于82.50%菌株中,stx1未检出,其他毒力岛基因esp A、etp D、tir、tox B、iha和kat P携带率分别为92.31%、94.87%、87.18%、79.49%、69.23%和46.1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链霉素、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等抗生素高度耐药,超过30%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CRISPR分型结果表明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9株菌株中有33株存在CRISPR1位点,8株E.coli O157:H7产生了相同的CRISPR spacer图谱,而26株E.coli O157产生了13种spacer图谱。本研究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疾病溯源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了解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收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的致泻大肠杆菌分离株,采用玻片凝集法对受试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运用多重PCR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在69株受试菌株中,优势血清型包括O148(16株)、O159(11株)、O6(4株)、O15(4株)、O63(4株)和O78(3株),这六种血清型菌株共计42株,占菌株总数的60.9%。菌株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为ast A(42株)、est Ib(25株)、pic(15株)、esc V(14株)、aggR(14株);最常见的毒力基因组合为ast A+est Ib(25株)。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ast A、est Ib基因的O148和O159的菌株对食品安全存在较大威胁。浙江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菌的类型以EAEC和ETEC为主,携带的主要毒力基因为ast A和est Ib,优势血清型为O148和O159。  相似文献   

18.
对武汉市售蔬菜(50份)进行大肠杆菌O157的检验,经过新生霉素-EC增菌液增菌、免疫磁珠富集、选择性平板培养和血清学鉴定,从一份生菜中筛出1株O157阳性菌株EC9.23。PCR鉴定该菌毒力基因,stx1、stx2、rfbO157基因均为阳性,hly、eae、fliCH7基因均为阴性。说明从武汉市售蔬菜中可检出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O157菌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冷冻食品中大肠杆菌污染情况,分析其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陕西省4 市(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共收集冷冻食品样品360 份(120 份速冻水饺和240 份冰淇淋)。通过选择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然后对分离株进行21 种毒力基因、23 种耐药基因、15 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及种群分型。360 份样品中大肠杆菌污染率为13.6%(49/360),其中5 份样品(10.2%,5/49)大肠菌群计数超过100 CFU/g。21 种被检毒力基因中有9 种毒力基因被检出,以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相关基因FyuA和iss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4.3%,7/49)。药敏结果显示,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叶酸代谢抑制剂的耐药最为普遍(均为98.0%,48/49),其次为四环素(20.4%,10/49)。其中β-内酰胺类主要编码基因为blaCTX,四环素主要编码基因为tetA。研究还发现1 株分离株携带多黏菌素类抗性基因mcr-9。此外,20.4%的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最多可对13 种抗生素耐药。所有分离株共有4 种系统发育群(A、B1、C和F),A群为优势群系(63.3%,31/49)。综上,陕西省典型冷冻食品中存在致病性大肠杆菌及耐多药菌株污染,存在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都市不同种类的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程度、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基因分型情况,为成都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流行及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参照GB 4789. 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从不同种类的海产品中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疑似菌株,通过生化试验及16S r DNA测序进行准确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与其致病性相关的2个毒力基因,对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结果从采集的380份海产品中共104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27. 4%。药敏试验表明,97. 1%(101/104)的分离株具有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5. 2%,99/104)。分离株trh基因携带率为12. 5%(13/104),tdh基因携带率为1. 0%(1/104); 104株分离株共分为38个ST型,其中ST1801、ST392、ST413型分离率较高,分离株未出现流行克隆群。结论流通过程中不同种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与养殖环境、运输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