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铸铁硬度测量与换算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寿勋 《铸造》1989,(2):33-35
试验数据表明,现行的苏联硬度换算表中关于肖氏硬度与其它硬度间的换算关系不适用于铸铁;在铸铁标准硬度块尚未解决之时,超声硬度计不适用于铸铁硬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2.
樊东黎 《热处理》2013,(5):66-72
用于测定表面硬化层特别是薄层的维氏和努氏显微硬度的应用逐渐广泛。自ISO 2639、ISO 6507-1和ISO 4545及GB/T 9450等标准颁布及实施以来,努氏硬度用于薄表层硬度梯度测量的优越性已得到认可。但同时应充分认识努氏硬度的特征、测量精确度和影响因素及仪器校验的重要性。介绍了努氏硬度、真实努氏硬度的测定方法,影响显微硬度测试精度的因素及努氏洛氏硬度的换算。  相似文献   

3.
制作了65Mn钢和45钢刃口标样,通过比较洛氏硬度HRC与刃口硬度Hθs的检测数据,证实了只在改变洛氏硬度计的金刚石头和施加的负荷,就可测出刃口硬度Hθs。根据实数据的处理,得出经验公式HRC=0.5018Hθs+35.83,很容易将所测数据Hθs换算成HRC,绝对误差在-0.65-0.47HRC之间。  相似文献   

4.
一、各种硬度试验法的正确选择选择何种硬度试验方法,主要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材料牌号和热加工工艺,特别是热处理工艺。当然有时也要考虑到工件的大小。一般来讲,锻件和铸件经退火、正火后的硬度用布氏硬度计来检查,调质处理的零件和有色合金也是在布氏硬度计上测定硬度的。标准规定:布氏硬度值小于450的材料可在布氏硬度计上用钢球压头测定硬度,试验结果用HBS表示;布氏硬度值小于650的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适用于国家标准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试验方法中附录"硬度值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硬度值测量的数学表达式,并与硬度值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相适应.对硬度值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不确定度和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详细讨论,推导出了布氏硬度计、维氏硬度计压痕测量装置的不确定度与硬度值不确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便于检测工作者理解和应用标准中硬度值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4种不同成分的Cr-W-Mo-V中合金钢的淬火硬度、回火硬度变化和组织结构转变.在淬火基体成分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钢淬火硬度与某一淬火温度下奥氏体基体化学成分关系的近似计算公式.此类钢均具有较高的抗回火性,随着Cr、W、Mo、V含量的增加,不同类型碳化物的沉淀强化可使回火硬度出现低温二次硬化区或平台区,甚至高温二次硬化区.讨论表明,上述淬火硬度计算公式隐含着洛氏硬度测定和马氏体强化机理的对应关系,对其它钢种也适用.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钢铁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钢铁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之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也存在线性关系.受化学成分和制造工艺(铸造、锻造、轧制、热处理)不同的影响,钢铁材料抗拉强度和硬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但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用硬度来监控产品质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硬度测试操作相对简易,生产中常用硬度测试来控制零部件的内在质量.洛氏硬度、布氏硬度和维氏硬度3项硬度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是常用的金属材料硬度试验方法标准.由于原标准均为2004年以前发布的,而所采用的国际标准均已有2005年版本,因此2009年对该3项标准做了修订.新修订的3项国家标准均修改采用2005年版相应国际标准,于2009年6月25日同时发布,于2010年4月1日同时实施,分别代替GB/T 230.1-2004《金属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231.1-2002《金属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及GB/T4340.1-1999《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本次修订,统一了该3项标准的编写结构.3项标准均分为九章,各章名称依次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原理、符号和说明、试验设备、试样、试验程序、结果的不确定度、试验报告,并增加了“目次”这一要素.在标准内容方面,主要对前一版本进行了补充,从而使该3项标准在内容上更加规范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薄鑫涛 《热处理》2013,(6):73-73
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重要性能指标,它可理解为是材料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或破坏的能力,也可表达为材料抵抗残余变形和破坏的能力。硬度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材料弹性、塑性、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金属材料的硬度值通过硬度试验得到,按施加试验力的速度可分为静力硬度试验,采用压入法,有布氏硬度法(测量压痕直径)、洛氏及表面洛氏硬度法(测量压痕深度)、  相似文献   

10.
郑远谋 《铸造》1990,(10):36-38
测试了不同表面粗糙度的铸铁件的硬度,结果指出,表面粗糙度对布氏硬度值有较大影响,试样表面粗糙时,布氏硬度值高,反之,布氏硬度值低。洛氏硬度值与表面粗糙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零件图纸上、在一些技术刊物和一些教科书中,各种硬度的符号和数值的表示方法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有时数值写在符号之后,有时写在符号之前。也有个别的硬度符写得不正确,如将洛氏硬度HRC写成RC。根据标准GB/T230—91(与ISO、ASTM、DIN及NF相应标准的规定一致),现将各种硬度符号及其数值的表示方法叙述如下。 1.布氏硬度符号及数值的表示方法 GB231—84《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中规定:  相似文献   

12.
测定灰铸铁凸轮轴轴颈的基体硬度结果表明:布氏硬度HBS和洛氏硬度HRB的误差小于3%,而洛氏硬度HRC的误差大于10%。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是HBS和HRB的压头为钢球,对显微组织不均匀性的敏感性较差,硬度值偏差就较小;HRC采用圆锥金刚石压头,其头部尖锐,对显微组织不均匀性的敏感性较强,硬度值偏差就较大。故HRC不适宜用于表述灰铸铁凸轮轴颈的硬度。  相似文献   

13.
轧辊的硬度检测一般采用回跳式的肖氏硬度或里氏硬度检测.分析了在硬度检测过程中,硬度转换、检测仪器和试块以及轧辊表面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出:应明确硬度检测的技术条件和要求,避免因不同硬度转换表带来的检测差异;在对轧辊进行硬度检测之前要选择合适的试块进行硬度计校验;轧辊检测前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清理,确保无油污、锈蚀...  相似文献   

14.
某厂生产的破碎矿石用锤头,其服役寿命较低,仅20 h左右就因为磨损严重而失效。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锤头试样成分接近ZCPC-BTMCr20高铬铸铁,基体为较软的珠光体组织,宏观洛氏硬度仅为41.1 HRC,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经960、985、1010 ℃加热保温,通过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得到马氏体或奥氏体基体,基体硬度提高,宏观硬度大于58 HRC。综合分析对于ZCPC-BTMCr20高铬铸铁,建议采用960 ℃空淬+450 ℃回火的热处理制度,其洛氏硬度可达60.1 HRC。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测试涂层表面硬度正确方法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超微负荷段试验力,硬度与涂层最小厚度之间的关系,为超薄涂层硬度测定进行试验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介绍了一种新型超微负荷硬度计,它可以满足地进行硬度测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四种灰铸铁凸轮轴硬度HB与HRB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四种灰铸铁凸轮轴HB与HRB之间回归方程.研究发现,灰铸铁凸轮轴的基体硬度HB与HRB在试验范围内正相关,并对此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碳钢铸件强度与硬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碳钢铸件试样的硬度和拉伸试验的数据,建立碳钢铸件抗拉强度与硬度的回归方程,得到两者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并将公式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8.
《热处理》2003,18(1):12-12,42,45
材料的硬度可理解为材料抵抗硬物压入的能力。按硬度试验有静力压痕试验、动力压痕试验、回跳试验和刻划试验等多种 ,硬度更确切应定义为在材料局部区域抵抗塑性变形、弹性变形或破坏的能力。几种试验方法中洛氏硬度使用最广泛。1.洛氏硬度Rockwellhardness洛氏硬度试验的原理是在初始试验力Fo及总试验力F(Fo +主试验力F1)的先后作用下 ,将金刚石圆锥体或钢球压头压入试样表面 ,经规定保持时间后 ,卸除主试验力F1,用测量残余压痕深度增量来表征硬度。残余压痕深度增量以 0 .0 0 2mm为单位表示。为了符合材料硬度高…  相似文献   

19.
刘飞燕  樊新民 《热处理》2007,22(5):54-55
零件渗碳后渗层的碳浓度分布可以用有限差分法预测,而碳浓度的高低决定了工件淬火后的硬度。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马氏体含碳量与硬度的函数关系,预测了圆柱形工件渗碳后的碳浓度分布和淬火后的硬度,硬度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强化研磨加工过程中轴承钢丸在不同直径的组合配比条件下对轴承内圈沟道面硬度的影响,通过理论与试验结合研究分析了钢丸法向碰撞内圈表面的过程,同时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内圈沟道面形貌的变化,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洛氏硬度计检测了其加工前后的表面粗糙度与硬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定的工艺参数条件下,使用直径为2、3 mm的钢丸组合配可大大提高沟道面硬度,强化效果最佳,更能保证强化研磨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