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色彩失真现象普遍存在于图像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的过程中,为保证纺织文物图像跨设备的色彩真实再现,继而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在乾隆色谱染色丝织物的基础上,分别对数码相机和显示屏进行色度特征化,并讨论了不同图像格式、不同训练数据集、多项式不同阶数对相机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同时采用增益-偏置-伽马模型(GOG模型)对显示屏进行色度特征化,然后对乾隆色谱跨设备再现情况进行色差分析以确定最优特征化模型,最后采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对建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选择RAW格式图像和三阶多项式对相机进行色度特征化处理,并使用采集的纺织品颜色数据集训练模型,模型的精度可达到2.18(ΔE*ab)(CIEDE2000色差值);显示器特征化模型精度为0.58(ΔE*ab);乾隆色谱跨设备再现的色差均值为2.16(ΔE*ab),真实丝绸文物跨设备再现的色差值为2.38(ΔE*ab),表明该特征化模型具有优异的跨设备色彩再现效果。  相似文献   

2.
青绿色系是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青色位于传统五正色首位。针对传统服饰色彩中青色与绿色的色彩边界模糊,常常统称为青绿色系的问题,文章首先测量故宫博物院官网上以青绿色命名的清代纺织品的色度值,其次采用传统单染、复染以及与黄色系、红色系植物染料套染等染色技法,对染色后织物的色度值进行测量,比较图片数据与染色实验结果得出我国传统青、绿色系所表示的色度值范围。结果表明:绿色多指出现在第2、3象限的黄绿色,围绕在a轴负值上下,色度值大致范围为a*值≤-10,b*值为-10~50;青色色度值为a*值在-10~10之间,b*值在-70~10范围内,其中L*值较小的一类色彩(-10≤a*、b*值≤10),如石青色、元青色、玄青色等,为狭义的青色。绿色与青色在第3象限有少量交叉。  相似文献   

3.
纺织品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色彩是纺织品文物重要的外在表现,而染料是色彩表现的基本内核。染料考古通过对文物的色彩、染料进行测试,结合古文献记载,可获得染料来源、染色工艺、内在审美、商品流通、文物年代和产地等重要历史信息。本文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清代团鹤纹石青缎为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丝织品文物上的染料,成功鉴别出红色染料苏木,蓝色染料靛青,黄色染料姜黄、黄檗、黄荆等,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清代纺织品色彩的使用进行了分析。苏木与姜黄套染可得杏黄色,黄檗、黄荆与靛青套染可得绿色。该文物是在清代纺织品中发现使用黄荆染料的首个案例。该文物的鉴别结果为清代丝织品染色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色彩分析有助于研究清代时期的经济、文化历史,亦可为清代丝织品色彩复制和文物修复及展示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胡建 《丝网印刷》2014,(11):19-22
<正>二、色彩空间与色域1,基本概念在RGB、CMYK和L*a*b*色彩空间内,编辑图像的本质区别是工作的色域不同。色域是指某种表色模式能表达的颜色数量所构成的颜色区域,也指具体介质,如屏幕显示、打印机输出及印刷复制所能表现的颜色范围。自然界中可见光谱的颜色组成了最大的色域空间,该色域空间包含了人眼能看到的所有颜色。在各种色彩模式中,L*a*b*色域空间最大,它包含了RGB、CMYK模式中的所有颜色。人们在工作中所使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烘燥对丝绸织物颜色损伤的机理,开展了干衣机烘燥微环境中丝绸织物颜色变化规律和脱落染料组分鉴定研究。文章采用活性红195,以一浴一步法对桑蚕丝织物染色并烘燥不同的时间周期。织物颜色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烘燥周期后丝织物的L*、a*、b*值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经过20个烘燥周期后,与原试样相比,丝织物的L*、a*、b*值和总色差ΔE变化较为显著。为研究染料烘燥时脱落的成分,采用去离子水将沾色试样上沾染的浮色物质洗脱后进行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测试。结果表明:与活性红195水解反应生成3个中间产物和1个最终产物的现象不同,沾色试样洗脱液中仅检出染料水解的最终产物。由此推断,在染色或皂洗时染料会发生水解并吸附在纤维表面和孔隙内部,在烘燥时未与纤维反应的水解染料会从纤维上脱落,这是造成丝绸织物烘燥颜色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专色油墨(Spot Color Ink)是相对传统CMYK四色油墨而言的,是指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油墨调和在一起,并加入一定的辅助材料,配制成的一种新的油墨,并使之适应印刷需要及色彩要求。专色表现色域很大程度上超出了RGB和LICMYK的表现色域范围,很多CMYK四色印刷油墨无法呈现的颜色都可以用专色油墨来实现。专色印刷由于用大面积实地色块印刷,色彩效果好,减少了因网点叠印、  相似文献   

7.
印刷是将RGB色空间的图像向CMYK色空间转换,印刷的过程也是建立图像CMYK色空间的过程,我们必须找出那些影响图像色彩与层次再现的相关参数,只要控制这些参数,就能得到合格的印刷产品质量。许多软件中都有相关参数设置,同样Photoshop中这一功能设置十分完善,通过“颜色设置”界面实现对色域、网点扩大率、分色方面等参数...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织物染料即红色染材茜草与黄色染材栀子黄,以明矾为媒染剂,在80℃温度条件下,同浴对棉织物进行混合染色.通过调整茜草与栀子黄的比例及改变染液浓度,染得橙系色彩色标形成完整色谱,进而分析了色标的CMYK值曲线变化.归纳了两者混合染色的显色规律。结果表明:茜草的显色效果比栀子黄更容易受染液浓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认识数字影像输出设备的色彩表现能力,对色域的确定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的方法是,在CIELAB色空间中确定色域边界,并求解色域体积、分体积,以及白点、黑点和6个主色调最大彩度色的色度值,同时给出CIELAB L*a*b*三维和CIEXYZ_xy、CIELAB_a*b*二维色域边界图.在3种类型5个设备上进行了应用,得到的指标特性符合其实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色域体积和分体积能够反映设备输出颜色范围的总体大小和不同色调区域的大小,白点、黑点和主要色调的色度值可反映白色、黑色和饱和色的表现力度,三维、二维色域边界图则直观地显示了不同设备色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季薇 《广东印刷》2008,(3):13-14
Photoshop色彩管理的主要特点是提供了功能较强的显示器RGB与CMYK色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功能,即分色、软打样功能和较强的显示器、彩色胶印特征文件的制作功能。本文就Photoshop中色彩管理的实现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徐宾  温润 《丝绸》2020,57(1):62-66
丝绸旗袍作为民国女装的典型,巧妙地衬托出女性优雅的身型,释放着女性魅惑的神情,其纹样装饰兼收并蓄,较之清代旗袍变化显著。文章针对民国丝绸旗袍,从发展动因、造型特征、色彩特征、装饰内涵等方面对纹样装饰进行探究,客观反映民国染织艺术水平。研究表明:伴随款式的不断改良和丝绸面料的激增,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背景的助推,民国丝绸旗袍纹样在造型上吸收西方光影表现技法,较清代更加立体,且“花小叶大”形式更为突出;配色上由崇尚纯色对比转向清丽雅淡,且大量应用复色;装饰内涵上淡化等级象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以及中西交融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2.
周丽艳  孙伟 《纺织学报》2008,29(8):96-100
参考清代名著《红楼梦》中对丝织物的细致描写,研究中国古代明末清初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主要从丝织物的色彩运用、穿着特征和纹样的运用入手,通过对原著场景的再现和归纳分析,揭示各类丝织物的发展状况和纹样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对了解清代的纺织业发展状况、服饰制度和文化特征可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的丝绸文化,同时为现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永礼  赵丰 《丝绸》2006,(11):49-51
模拟丝织品文物出土前在水中浸泡的状况,对植物染色的桑蚕丝绸进行水解老化实验,研究潮湿环境对丝织品文物老化所产生的影响,探讨染色丝绸的色彩在去离子水长期浸泡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研究涉及了6种丝绸样品:白色丝绸、红色丝绸、黄色丝绸、茶色丝绸、蓝色丝绸和黑色丝绸。通过对实验样品的色差分析,发现了各种颜色的丝绸样品在水解老化时的色泽变化规律,可以作为确定彩色丝织品文物保存环境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郎  王丽琴  赵星 《纺织学报》2020,41(7):47-52
为探究湿、热环境对丝织品文物保存状况的影响,在110、130 ℃条件下分别对桑蚕丝试样进行干热老化和湿热老化模拟实验。借助万能材料试验机、色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老化前后试样的抗拉强度、颜色、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丝织品的寿命预测方程。结果表明:试样强度随老化时间呈线性下降,颜色变黄;干热老化和湿热老化后,纤维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湿热老化后,纤维束交织形成的孔洞周围较其他部位溶蚀显著;纤维二级结构中β-折叠构象含量显著降低,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低温、干燥条件适于丝织品文物的保存。  相似文献   

15.
蒋玉秋  王淑娟  杨汝林 《丝绸》2020,57(5):53-61
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实物复原的方式,再现服饰原物风貌,解密技术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一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女子圆领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的研究限制进行复原样本选择,并通过对出土文物信息整理、文物残片分析、服装形制推断、衣料纹样文化阐释等研究路径,展开了始自衣料织造、胸背补子复原等的复原研究,最终按相同结构与工艺完成了技术复原,再现了明代典型服饰圆领袍的实物风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丝绸文物以及考古学对丝绸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中国传统纹饰进行应用研究,文章针对当前元代青花瓷研究较多停留于纹饰美学分析层面,以及丝巾设计需要更多创新与消费市场需求的问题,通过对元代青花瓷题材、构图、色彩三方面的分析论证,运用分析、例证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元代青花瓷纹饰题材丰富、构图具有形式美、色彩经典鲜明,将其与现代丝巾设计结合,既是对传统纹饰的保护发掘,同时也能丰富现代丝巾设计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刘春晓  单筱秋  张毅 《丝绸》2020,57(4):112-118
唐代团窠动物纹样在中国古代装饰纹样演变历史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唐代团窠动物图形元素的色彩、纹样及工艺角度出发,分别对其色彩运用方式、图形造型特征与工艺技术呈现三部分进行剖析,总结唐代团窠动物纹样元素的艺术特征。同时,以丝巾造型发展和图案创新两部分为探索方向,结合形状文法以联珠对鹿纹为装饰元素主题,总结出唐代团窠动物图形元素在丝巾产品中的创新方式。力求唐代团窠动物创新图形能与丝巾产品完美结合,也为其他传统纹样在丝巾产品中的运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薛雁 《丝绸》1992,(11)
通过对有关丝绸纹样史料及出土文物的对照研究,阐明曲水和流水应是两种不同的纹样:曲水作为丝绸纹样名称最早见于南宋,是一种曲折的几何纹;而流水纹样多见于明清丝绸,通常以浪花或水波作纹样骨架或底纹,其中充填或分布落花;两者在形式及意境上均有区别,同时指出曲水和流水各有其历史源流和发展模式,从而对丝绸艺术史界将两者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手工业在洋货的冲击下陷入困境,尤以纺织丝绸业为最.随着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工业与工艺教育也在清末民初相应起步.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为例,可以考察中国近代染织教育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该校创办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创办人与校长是许炳堃,首开浙江工业教育之先河,且以染织为主科,在机织、染色和图案等教育上均颇有建树,办学成效显著.学校毕业生或从事工业或从事设计,与地方企业关系密切,促进了近代浙江丝绸与机械工业的发展,且不少艺术大家曾就读于该校.因此,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在中国近代染织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