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超短期负荷预测为实时电力市场运行提供重要依据,预测准确度的提升对于揭示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日前预测偏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力系统中含有的丰富大数据资源,提出了一种针对区域级负荷的深度长短时记忆网络超短期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输入数据的预处理、深度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memory,LSTM)网络的构建以及模型的训练和超参数的寻找等步骤。其中采用随机搜索的方法寻找最优超参数,并在该超参数下选择泛化能力最优的模型,与前沿机器学习预测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实,深度LSTM网络可以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适合于离线训练实时预测。此外,通过对隐藏层激活向量的可视化展示和相关关系定量计算,首次直观展示了深度LSTM算法对负荷数据中含有的抽象特征提取情况,证实了深度LSTM具有对输入负荷数据特征学习以及长短期相关性挖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VMD和LSTM的超短期风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速具有非线性、非平稳性以及随机性等特点。为提高超短期风速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超短期风速预测新方法。首先利用变分模态方法将风速序列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子模态以降低原始数据的复杂度和非平稳性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再对得到的风速子模态分别建立LSTM模型,进行超前1步风速预测。最后叠加各子模态的预测结果得到最终预测风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其他多种典型风速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超短期风速预测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短期风速的精准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秃鹰搜索算法优化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将风速、风向、温度和气压作为特征量,采用秃鹰搜索(bald eagle search,BES)算法对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的隐含层单元数量、正则化系数和初始学习率三个超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基于BES-LSTM的短期风速预测模型。采用实际风电场相关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并与其他风速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提BES-LSTM模型预测结果的方均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可决系数分别为0.182、3.742%和0.992,各项指标均优于PSO-LSSVM模型和SSA-ELM模型,短期风速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保证数据驱动型配电网短期负荷预测精准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相似日数据集和构建合理的日负荷预测模型.文中研究了一种基于孪生网络(SN)和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相结合的配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基于配电网负荷相似日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化、强随机性的特点,利用SN两个输入权重共享的特点对历史负荷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待测日的特征进行分类,以完成相似日数据选取.此外,利用灰狼优化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等特点,对基于LSTM网络的配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优化.最后,以某一个区域配电网的实际数据为例,验证上述预测方法的准确性与鲁棒性,与LSTM网络、基于粒子群优化的LSTM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对比可知,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建立短期风速预测统计模型时输入变量的类型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该方法以风速为基准序列,对温度、压强、相对湿度、露点等气象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按照关联系数大小对气象因素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选择风速和关联系数较大的气象因素作为输入变量构建LSTM模型,最后通过模型计算出预测结果。基于实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大风天气容易导致高速列车发生脱轨、翻车等事故,因此对于风速的超短期预测对于高铁安全行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预测模型,对WindLog风速传感器采集得到的每分钟最大风速数据进行分组预处理,设置合理的步长参数,建立双层LSTM网络结构,采用北京市海淀区的风速数据进行训练,并对超前1、5、10 min的风速进行超前预测,超前1 min的预测值平均误差为0.467 m/s,正确率达100%;超前5 min的预测值平均误差为0.543 m/s,正确率达99.6%;超前10 min的预测值平均误差为0.627 m/s,正确率达98.8%。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模型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好地挖掘海量数据中蕴含的有效信息,提高短期负荷预测精度,针对负荷数据时序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混合模型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将海量的历史负荷数据、气象数据、日期信息以及峰谷电价数据按时间滑动窗口构造连续特征图作为输入,先采用CNN提取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以时序序列方式构造并作为LSTM网络输入数据,再采用LSTM网络进行短期负荷预测。使用所提方法对江苏省某地区电力负荷数据进行预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预测方法比传统负荷预测方法、随机森林模型负荷预测模型方法和标准LSTM网络负荷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准确的风速预测对风电场实现平稳出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短期风速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和长短期记忆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短期风速变权组合预测模型(Variable Weighted Hybrid Model, VWHM)。首先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技术,将原始风速时间序列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子序列。然后运用套索算法对各个子序列的数据变量进行筛选,提取代表性变量作为预测输入。最后利用GA的全局优化能力,对由GRNN和LSTM构成的组合预测模型的权重系数进行移动样本自适应变权求解,并加权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变权组合模型比单一模型以及传统组合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在风速预测中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殷豪  黄圣权  刘哲  孟安波  杨跞 《电测与仪表》2019,56(11):101-107
针对风速点预测无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区间预测难以满足电网精细化要求,以及现有静态预测方法难以描述风速序列长期相关性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模糊信息粒化(Fuzzy Information Granulation,FIG)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动态预测模型。该方法先对风速序列进行模糊信息粒化,提取出粒化后数据的最大值(区间上界)、最小值(区间下界)和平均值。其次采用ADAM算法优化的LSTM网络对各粒化数据进行动态建模,得到能描述风速波动性的区间预测结果和点预测结果。算列表明,所提动态模型的预测效果比其它基本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光伏由于其历史数据缺乏,光伏出力的预测精度不高,提出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PSO)+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与注意力机制结合的神经网络模型。构造基于聚类算法的特征工程扩充数据集;给出局部最优判据改进粒子群算法并应用于模型的超参数优化,提升模型泛化性;采用注意力机制与LSTM相结合的架构进行短期功率预测。在澳大利亚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新的特征工程与光伏出力具有相关性,预测精度相比传统LSTM模型精度提高17.4%,且改进PSO算法相比标准算法收敛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提高超短期风速预测准确率和可靠性的途径之一,是从历史观测值中充分挖掘风速相关性的特征和规律。将本地最新的风速历史观测值结合按照最优延迟时间提前的上游风速观测值,形成空间相关性k近邻预测的参考矢量;以相关系数作为相关性的具体评价指标,从风速历史观测值中优选出该参考矢量的k个最相似的近邻;采用7种回归模型进行本地的未来风速预测。荷兰Huibertgat地区冬季风速预测的仿真结果表明:使用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3个优化模型预测,优化的k近邻数量为100左右,优化的历史数据年数为10 a;空间相关性k近邻风速预测能够有效使用历史数据的相似性进行可靠的超短期风速预测。  相似文献   

12.
短期风速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等特点,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预测难度较大。风速信号可以看成是由复杂度较低、规律较强的简单信号耦合而成,所以可利用分解方法使之分为多尺度的波动分量,降低分量复杂度,增强其规律性,可以提高其预测精度。因此,为了提高神经网络的学习效率,采用Kmeans算法对原始风速数据进行相似日聚类;其次,使用VMD分解风速序列,提取多尺度规律;最后,由于LSTM神经网络捕捉长时间依赖的序列的波动规律的能力较强,使用LSTM神经网络对分解后的风速分量进行预测,将各分量预测值叠加得到最终预测结果。通过大量试验和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表明,基于Kmeans VMD LSTM的组合预测模型可以有效提高风速短期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风电场历史功率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风功率,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奇异谱分析SSA(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和长短时记忆LSTM(long-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网络的时序特征预测框架用于短期风功率的预测。首先通过SSA对历史风功率原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经过数据转换之后,以LSTM网络为基础进行预测模型的训练,最后通过某风电场提供的两个风机的历史功率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奇异谱分析对风电场的历史数据具有良好的降噪性,SSA+LSTM模型在测试数据上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性能,能够有效进行短期风功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从特征工程角度对风速与风向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速与风向包含的特征信息不同,可以同时将其作为输入变量,用于训练模型。该结果也为输入变量时间长度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将风速分解为东西及南北方向2个正交的一维变量,以防止多维变量增加方法复杂度。采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分别对2个方向风速训练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还原为风速与风向预测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更好地捕捉风速与风向中的信息量,在风速与风向的预测误差分别小于1.0 m/s和5°时,预测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风速预测精度,本文从挖掘风速数据可预测性和优化预测模型性能两方面出发,提出一种融合完全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改进的布谷鸟算法优化长短期记忆深度神经网络(ICS-LSTM)的风速预测模型。首先采用CEEMDAN降低风速序列的不稳定性,提高其可预测性。其次对分解得到的各子序列建立LSTM预测模型,并采用ICS优化LSTM的关键参数,提高LSTM预测模型的回归性能。然后对各个子序列采用最优参数LSTM预测模型进行建模预测,最后叠加子序列预测结果得到风速预测结果。经实测数据验证,本文所提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82和0.95,对比研究表明本文所提预测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超短期和短期风速预测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分析了我国冬季风主要路径上7个代表性地点的风速与气压、风向、气温等的相关性变化。首先,根据相关性/距离指标的性质,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等来计算风速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样本交叉相关函数SCCF来分析各地风速之间的平均优化延迟时间。之后,计算了时间窗口上风速与其影响因子第一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优化延迟时间。结果表明:台湾海峡是特别适合空间相关性超短期预测的风能丰富区域。并且采用北京的气压、风速、风向和气温作为影响因子来预测澳仔的冬季风风速,预测误差对最优延迟时间的依赖性并不明显。北京对澳仔的气压差值,对预测误差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风电场输出功率的预测精度,应用小波分析(WD)和布谷鸟优化支持向量机(CS-SVM)算法对风电功率进行超短期预测,对比于通过预测风速间接求得的风电功率更加直接且准确。首先,利用WD与重构,将风电功率模型分解成近似序列和细节序列,然后利用CS-SVM算法对每个序列进行预测,得到每个序列的预测结果,最后把各个序列的预测结果叠加,形成风电功率的最终预测值。算例计算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与SVM以及其他方法优化的SVM预测结果相比,文中使用的方法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高精度的风电功率点和区间预测可以为电网优化配置带来更多信息。提出采用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实现风电功率的点预测,并基于该网络生成1组风电功率预测误差数据集,采用渐进积分均方误差准则的窗宽优化方法实现非参数核密度的估计,求出不同置信度下的风电功率波动区间。实验基于美国某风电场历史数据,通过与BP, Elman神经网络和SVM对比,验证了LSTM网络预测精度更高;基于LSTM网络预测生成的误差数据集,与高斯模型及随机窗宽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相比,结果说明了所提最优窗宽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模型具有更贴近真实的预测误差分布。  相似文献   

19.
张彬桥  葛苏叶  李成 《陕西电力》2021,(11):24-30,37
针对风能随机波动造成的电网不平稳运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计算马尔科夫链风速预测模型,对风速进行了短期预测。首先,利用相邻时段风速变量时间相关性建立连续一阶马尔科夫链风速预测模型,然后,结合Copula函数并采用基于经验分布的半参数估计法计算风速模型的状态转移函数,有效避开了离散型马尔科夫链因风速状态离散化程度高引起模型计算过于复杂的缺点,并且生成了较高精度的预测风速时间序列。最后,实例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