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沙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旨在揭示沙田地区传统聚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空间类型、空间分布与演进过程,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珠三角沙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为样本,根据卫星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空间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沙田传统聚落可划分为散布型空间、延伸型空间、片状型空间3种类型;其中,延伸型聚落分布最为广泛。此外,在政策、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沙田传统聚落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揭示了沙田文化景观形成的 3 个推动机制,分别为史地机制、斗争机制和异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景观风貌是乡村各类文化因子的综合外在表现,具有显著原型特征的聚居景观文化因子就是景观基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京市漆桥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基因理论分类和识别漆桥村各类文化因子,利用AHP(层次分析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排序,构建乡土文化景观风貌的景观基因排序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不同因子在景观风貌中的重要程度,提取重要的景观基因通过基因植入方法运用到风貌构建中,为乡土景观风貌营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飞  郭沁  段广德 《城市建筑》2023,(5):27-29+49
以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211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分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3种类型和8种子类型,并利用ArcGIS 10.8进行可视化呈现;依据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里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文化景观特征区的分区结果。结果显示:(1)东部农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2)西部牧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中部农牧交融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个不同文化主导的文化景观特征区验证了蒙东地区农牧文化兼并的属性,以期为当前我国大量的农牧交错区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研究提供借鉴,为区域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古镇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古镇文化景观的地方性逐渐受到外来文化、价值观导向的影响,景观"非地方"的元素越来越多。本文从CAS理论角度出发,剖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大理沙溪古镇(亦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文化景观系统构成,认为古镇文化景观系统包括价值系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产业文化)和物质系统(宏观、中观和微观),二者相互适应且系统内各要素也相互适应,最终推动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CAS理论作为系统性科学,是分析理解世界的工具,将该理论引入园林景观领域有助于剖析景观系统的构成与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阐述了文化景观这一新的遗产类型的起源和概念;借鉴西方国家的类型划分标准,结合历史遗产的地域文化特性,将我国文化景观划分为设计景观、遗址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和区域景观5种类型;按照其物质载体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物质系统分为行为、建筑、空间、结构、环境5个要素,价值系统分为人居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4个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莎玮 《风景园林》2019,26(11):85-90
广州沙田地区土壤是由入海口淤泥堆积形成的田土,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是广州冲积三角洲沙田淤积最显著的地理单元。自明清以来,沙田围垦技术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兴盛与市镇化,其景观风貌变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文献解读与深入的实地调研,对广州沙田景观变迁的历史渊源做进一步研究,采用融合"文化过程"与"景观结果"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在资源争夺、生存压力和上层政策的交织影响下,沙田经历了滩涂、围田与聚落的景观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7.
面对我国历史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以文化游憩为导向的历史文化景观研究方法,提出从文化、游憩及其时空布局来进行历史文化景观发展策划与规划的理论方法,着重论述了文化、景观、游憩的三元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景观中的物化。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论述了其文化游憩定性、定位、文化景观的发掘及其传统文化的景观物化。  相似文献   

8.
别府地区的温泉文化景观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这种景观包含物质形式的地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也承载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地域文化体系,展现了别府地区人们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能够阐明这一地区景观独特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景观价值。通过对别府传统温泉文化景观历史发展以及景观现状和景观构成要素的研究,结合实例分析别府地区景观独特性的表现形式与维护方式,挖掘别府温泉文化景观形成背后的动因,并总结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以鄂西道路景观为例,探讨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针对当前道路交通景观文化底蕴浅显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道路交通景观的内容和特点,在挖掘、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基础上,通过道路交通景观的平安文化、速度文化、好客文化的诠释与表达,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提倡发挥现代道路交通景观文化传播的载体功能,从而提升道路交通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是后工业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中,积淀城市文脉与工业文化最多的重要景观资源。本文以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中的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传承工业建筑文脉的方法与策略,通过遵从工业历史文化空间和凸显工业建筑景观标志来实现对工业建筑的改造,以实现后工业文化景观创作中建筑文脉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利用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1.
著: 《风景园林》2019,26(9):132-141
近20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文化阐释成为埃尔夫特应用科技大学文化景观研究组持续以来的关注焦点。期间,该研究组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的各种文化因素和要素,深入了解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以此来表述和研究图林根州的区域景观系统。首先,阐述了当下德国风景园林学术语境中"文化景观"的含义,强调文化对于景观质量的价值。继而,论述了对景观进行优化、保护和设计中无法否定和回避的文化与经济因素。这样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矛盾性质,是文化景观概念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质所在。文化景观研究能够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和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此外,文化景观研究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滞后、经济价值的低估、国土空间连接性以及缺少实质性评价的人文特征。对历史性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给风景园林学带来了机遇,对历史景观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创造并提供各种富有成效的展示,以参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发展。维护和整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实践,可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建成区的景观设计整体过程中得以贯彻。更好地理解文化景观,有助于在空间规划和发展中对其更加谨慎地进行处理,以提高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和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韩锋 《中国园林》2007,23(11):18-21
文化景观是当前国际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以文化景观的实践领域——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切入点,来梳理文化景观的理论和实践脉络,剖析文化景观议题的意义,分析国际发展动向,从而为建立中国国家景观保护体系提供参考框架,使中国的景观保护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邵龙  朱逊  赵晓龙 《华中建筑》2010,28(1):175-178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正在消失,如何以新视野对城市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有效的转换和利用,实现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论文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工业文化景观分类方式,将工业技术景观从工业建筑景观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对文化景观资源转换过程中的错位竞争、叠加递增和多元协同机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转换策略,从而实现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工业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朱志琴  郭青海  李达维 《园林》2023,(8):108-116
乡村文化空间作为传统人居智慧与场所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加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服务功能,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开展文化景观可持续设计,以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珪后村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Fragstats等空间分析软件,选取体现乡村文化景观发展特征的景观指数,对乡村物质文化景观空间的形态和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探讨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对文化振兴的触发作用,提出景观可持续设计策略,以期为乡村生态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寻找实现路径,为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和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景观同质化问题,该文以金砖沟村为研究对象,探索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乡土文化景观体系优化策略。在对金砖沟村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从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两个方面强化人与文化景观的互动关系,将乡土景观与原生乡土文化内涵进行整合,发挥景观叙事理论在乡土文化诠释与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达到延续乡土记忆的目的,为后续的乡土文化景观建设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景观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景观,更是乡村历史传承的积淀、民俗文化生活的体现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呈现,是文化振兴的重要精神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景观为市民所推崇和青睐。对于有在地文化特质的村庄而言,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内涵已成为乡村振兴内在驱动的重要生长点。本文以安徽省潜山市余井镇黄岭村的文化景观设计为例,对抽象文化衍生为高辨识性的文化精神符号凝练方法进行探究摸索,从宏观的村域文化脉络构建、到重要文化地标及景观打卡地设计等层面来探讨文化景观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历史景观及其遗产价值,即现在所指的文化景观,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的核心。国际社会对文化景观的认知,尤其在1992年的世界遗产中,发展出3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虽然"景观"这个词来自古老日耳曼—盎格鲁语系,由于其起源的不同而在亚洲遭遇困难,但文化景观在国际上依然发展迅速。和日耳曼—盎格鲁文化不同的是,亚洲的文化景观随时间演进,反映了完美的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不仅是有形的文化作品,也是联想性无形价值观的文化作用的结果。在这点上,与西方的文化景观不同,亚洲文化景观是"形成身份标识的动态过程"中的一个部分[1]。这些文化景观浸染着价值体系、传统知识体系以及其他抽象体系的有组织的哲学和文化观①。期望能及时地引起对亚洲地区价值的关注,这种价值与创造景观持续性过程密切相关。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迫切性是如何将文化景观作为有持续生命力的历史,把古迹历史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发展和成就的杰出代表来进行维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文化景观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景观资源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潮州为例,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发掘提炼、分类整合为文化景观资源,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的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世界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自公元9世纪白居易对西湖开展大规模治理和疏浚之后,历代城市管理者还曾对西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