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研究了艉制鱼露中的耐盐微生物(耐盐乳酸菌M1、M2和耐盐产蛋白酶菌T1)对其发酵初期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将从鱼露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耐盐微生物经过扩大培养后添加到鱼盐混合物中进行鱼露发酵。在发酵初期,总酸、氨基酸态氮、总氮、非酶褐变指数等理化指标都明显优于未添加发酵剂的空自对照鱼露发酵液。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鱼露初期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耐盐乳酸菌M2、产蛋白酶菌T1对鱼露挥发性特征风味成分的形成,尤其是挥发性酸的形成有积极的贡献,而自然发酵的鱼露则很难在发酵初期产生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中性蛋白酶(As.1398)对发酵初期鱼露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中性蛋白酶(As.1398)添加到鱼盐混合物中进行鱼露发酵后不论是pH值、总酸、氨基酸态氮、总氮、非酶褐变指数等理化指标,还是挥发性特征风味成分,如挥发性短链脂肪酸都明显优于自然发酵的空白对照组,说明在鱼露发酵初期添加中性蛋白酶不仅可以加快蛋白质水解,缩短鱼露生产周期,还对鱼露特征风味物质中挥发性的酸的形成有积极的贡献,而自然发酵的鱼露难以在发酵早期产生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3.
中性蛋白酶对鯷制鱼露风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中性蛋白酶(As.1398)对发酵初期鱼露风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中性蛋白酶(As.1398)添加到鱼盐混合物中进行鱼露发酵后不论是pH值、总酸、氨基酸态氮、总氮、非酶褐变指数等理化指标,还是挥发性特征风味成分,如挥发性短链脂肪酸都明显优于自然发酵的空白对照组,说明在鱼露发酵初期添加中性蛋白酶不仅可以加快蛋白质水解,缩短鱼露生产周期,还对鱼露特征风味物质中挥发性的酸的形成有积极的贡献,而自然发酵的鱼露难以在发酵期产生特征挥发性风殊物质.  相似文献   

4.
耐盐乳酸菌与酵母菌在酱醪汁中协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透析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添加耐盐乳酸菌与酱醪中酵母菌的协同作用以及发酵工艺的控制和对酱油主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酱醪发酵过程中,添加耐盐乳酸菌明显促进T酵母哮菌的生长,而与S酵母菌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酱醪发酵前期,同时添加104个/mL耐盐乳酸菌与T酵母菌时对发酵酱醪中的pH值和总酸起到稳定作用,提高了还原糖的产生速度,对中后期酱油主体风味的形成和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去除内脏的龙头鱼为原料,利用自行筛选的4种嗜盐古菌做发酵剂生产鱼露。通过测定发酵4.5个月后氨基酸态氮(AAN)、亚硝酸盐、总胺、总酸、挥发性盐基氮(TVB-N)、可溶性总氮(TSN)、组胺、游离氨基酸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变化,从4种嗜盐菌中挑选出更加适宜发酵鱼露的菌种。接种TBN4的鱼露在4种嗜盐古菌发酵的鱼露中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总氮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组胺含量最低。而接种9738的鱼露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接种RO2-11的鱼露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较高,组胺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低盐发酵鳀鱼鱼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鱼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主要分布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直接影响pH值、AAN值和TVB-N值的变化;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鱼露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有关,前期含量上升,后期趋于稳定。该研究明确了低盐发酵鳀鱼鱼露过程中微生物菌群与理化指标的联系,分析了其挥发性风味物质与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情况,为低盐鱼露发酵工艺改良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耐盐乳酸菌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伯林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1):1340-1343
耐盐乳酸菌是酱油酿造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其对酱油的口感和风味都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乳酸菌添加方式的研究,以及对乳酸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了乳酸菌的添加方式为发酵初期添加、添加时间为第6d、添加量为0.25%、发酵温度为33℃.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酱油不仅色泽红亮、口感圆润醇厚、香气浓郁,而且氨基氮含量平均为1.15×l0...  相似文献   

8.
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耐盐乳酸菌的添加时间对于酱油最终风味成分的影响很大。通过分别在发酵30,45天添加耐盐乳酸菌、未添加乳酸菌发酵的酱油对照,研究总酸、无盐固形物、风味物质的含量。研究表明:发酵45天添加耐盐乳酸菌,总酸、无盐固形物、风味物质的含量均高于30天添加和未添加乳酸菌发酵的酱油对照,为其以后应用于工业生产酿造出风味良好的酱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酱油及鱼露发酵过程及风哧物质的产生,本文拟从自制高盐稀态酱醪发酵酱醪中分离纯化耐盐酵母,可作为产香酵母添加到酱醪或鱼露发酵过程。结果获得6株耐盐酵母菌,通过含3.0mol/LNaCl的固体培养基筛选出5#和6撑两株耐盐性较好、活力旺盛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8SrDNA鉴定,为鲁氏结合酵母。两株菌均耐盐性能强,且6#菌耐盐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0.
任广鸣 《食品科学》1989,10(11):40-45
关于东南州亚生产的鱼露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情况已进行了研究。从鱼露和其酱醪中已分离出几种产酸菌。(1)、大多数鱼露食盐含量呈饱和状态,有些鱼露中还添加了谷氨酸和其他酸。这些鱼露的PH低、含包括三甲胺等八种挥发性氯化合物。(2)、有些泰国和日本秋田道产的鱼露含有乙酸丙酸。鱼露中存活的细菌极少。  相似文献   

11.
蔬菜腌渍发酵乳酸菌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筛出了适合生产发酵蔬菜的SⅠ 、LI、M5、M8、M4 五株乳酸菌 ,以不同组合发酵蔬菜 ,确定出最佳的发酵菌剂为 2株乳酸杆菌LⅠ 、M8和 2株乳酸球菌M5、SI 按 1∶1∶1∶1组合。在实验条件下 ,接种该发酵菌剂M5M8SILI( 1∶1∶1∶1 )的蔬菜 ,发酵速度快 ,生产出的酸白菜口感适合 (总酸为 0 83%) ,菜色正常 ,特别是在发酵期间未检测出亚硝酸盐 ,菜中也无亚硝酸盐残留。  相似文献   

12.
左勇  边名鸿 《食品科学》2011,32(11):228-231
将分离筛选得到的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进行配比得到红茶菌复合菌种,分别讨论培养基pH值、溶氧量、温度和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按质量配比2:2:1,即总接种量5%、最适初始pH值为5.5、装液量为40%(即装液量100mL/250mL),在30℃、传统培养基培养5d的条件下,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发酵酸汤为试验原料,通过pH值、胆盐耐受性实验筛选性能优良的乳酸菌,经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得菌株1-3、1-6、ST-2、ST-11,4 株为副干酪乳杆菌,ST-10和ST-12为植物乳杆菌。通过评价菌株的疏水性、黏附性、自凝聚能力,筛选出了6 株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其中副干酪乳杆菌1-6和植物乳杆菌ST-10对二甲苯、氯仿的疏水性均大于70%,放置24 h的自凝聚率较其他菌株都较优;不同菌株对抗生素表现出的敏感性、耐药性不尽相同。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1-6作为发酵剂添加后对酸汤pH值、总酸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活菌数与传统老酸汤发酵效果接近。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副干酪乳杆菌1-6 是一株性能优良的益生乳酸菌,为后续酸汤发酵益生菌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乳酸菌在柿子汁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柿子汁为原料,分别经乳酸菌属中的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单个或两个混合发酵而制成柿子汁乳酸菌发酵饮料。通过对接种量,产酸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风味等方面进行试验,从而确定了最佳的优良菌种及其在柿子汁中最佳的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使用乳酸菌发酵米糠,以菌种、菌种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单因素研究其对米糠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影响,在最适条件下,采用混料设计法,使用混合乳酸菌发酵米糠,以发酵液中GABA含量为指标,确定乳酸菌发酵米糠的最优条件为:在混合菌种嗜热链球菌S1添加量为1.55%,保加利亚乳杆菌L1添加量为1.45%,50℃下发酵米糠14h,发酵液中GABA含量最高,为287.975mg/100g。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发酵红薯叶最适宜的乳酸菌菌种,以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混合乳酸菌强化发酵红薯叶,结果表明,乳酸菌强化发酵酸菜的pH下降快、乳酸含量高、亚硝酸盐含量低,可溶性多糖含量高。其中,混菌发酵乳酸含量最高(6.19mg/g,P<0.05),亚硝酸盐含量最低(0.29μg/mL,P<0.05),多糖含量(22.90mg/g)与单菌发酵无显著差异;混菌发酵红薯叶硬度、咀嚼性和紧实度均最大;混菌发酵有24种氨基酸,比自然发酵多4种,呈鲜味氨基酸最丰富,必需氨基酸最齐全且含量最高(1 561.72μg/g,P<0.05)。  相似文献   

17.
多菌种发酵生产保健型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九种乳酸菌进行复配,用正交实验,对多菌株混和发酵条件作了初步探讨,从风味、活菌数数量上确定混和菌种的最佳组合,为生产保健作用更好的新型酸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花生仁、红枣、冰糖为原料,将花生仁、红枣分别制成花生浆和枣浆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冰糖溶解混匀,接种经驯化的乳酸混合菌进行乳酸发酵,由正交试验筛选出混浆发酵的冰糖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及花生浆与枣浆的质量比,制成具有独特营养与保健功能及风味诱人的饮料.  相似文献   

19.
Nin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ugi koji (barley steamed and molded with Aspergillus oryzae) and halotolerant microorganisms (HTMs), Zygosaccharomyces rouxii, Candida versatilis, and 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 were inoculated into chum salmon sauce mash under a non-aseptic condition used in industrial fish sauce production and fermented at 35 ± 2.5 °C for 84 days to elucidate the microbial dynamics (i.e., microbial count and microbiota) during fermentation. The viable count of halotolerant yeast (HTY) in fermented chum salmon sauce (FCSS) mash showed various time courses dependent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tarter microorganisms. Halotolerant lactic acid bacteria (HTL) were detected morphologically and physiologically only from FCSS mash inoculated with T. halophilus alone or with T. halophilus and C. versatilis during the first 28 days of fermentation. Only four fungal species, Z. rouxii, C. versatilis, Pichia guilliermondii, and A. oryzae, were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fermentation by 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In FCSS mash, dominant HTMs, especially eumycetes, were nonexistent. However, under the non-aseptic conditions, undesirable wild yeast such as P. guilliermondii grew fortuitously. Therefore, HTY inoculation into FCSS mash at the beginning of fermentation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growth of wild yeast and the resultant unfavorable flavor.  相似文献   

20.
产酸菌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着重研究粮食酒发酵中4类产酸菌的分离 ,其中己酸菌与丁酸菌同属梭状芽孢杆菌 ,为厌氧菌 ,醋酸菌为好氧菌 ,乳酸菌则微好氧 ,因此各自有不同的分离鉴定方法 ,其中己酸菌与丁酸菌分离方法相似 ,丁酸菌与乳酸菌的性能鉴定方法相似 ,其他则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