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舒适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要满足该空间使用者的行为要求,又要提供满足行为要求所需要的热舒适性"微气候"环境。通过调研分析,提出舒适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研究使用者行为习惯,然后分别基于使用者的行为和"微气候"环境,提出舒适性环境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中心站为研究对象,解析功能复合化、空间立体化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UITH)乘客全过程出行行为及行为载体的空间环境,研究自然状态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环境热舒适性,并基于乘客出行全过程提出有效的设计提升策略,以期为新型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舒适性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涵盖多种学科的研究视角,是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有效方式。城市广场作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毫无疑问也可以通过城市设计视角来研究。文章从城市设计的不同维度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广场的现存问题,探讨总结了相应广场空间设计策略,旨在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吕萌丽  吴志勇 《规划师》2010,26(2):73-78
当前城市道路节点空间存在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偏低的状况。为实现城市道路节点空间的整体优化,可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从微观的城市设计层面出发,建立由行为分析、需求理解、策略制定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并根据研究结果确立整合设计的策略。广州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道路节点空间整合研究的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城市道路节点空间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5.
以沿海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空间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现场测试、问卷调查和数值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地域性气候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舒适度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响应地域性气候特点的沿海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临时性边界空间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该文以汉口旧城区工地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工地内民工和工地周边市民的活动行为进行调研。综合运用空间类型学、环境行为学等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工地边界空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依此为据提出边界空间的重构设计策略。希望为打造出环境友好、安全有序,可持续性的城市临时性边界空间提供可能的探索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与分类进行简要论述,就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归纳和总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如何满足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内人类活动需求将成为其评价人性化设计优劣的首要指标。针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各项人类活动行为,提出以交通行为、社交行为、休憩娱乐行为、运动健身行为等为对象的人性化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应用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物质形态、社会形态和居民感知形态三个方面解析天津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以黄纬路片区军民里社区为例,探讨了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策略和方法,为改善既有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提供了科学而清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空间,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宜人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公共空间对人的使用价值及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感受。通过公共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发挥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与启示作用,塑造与活动、交往等行为呼应的城市公共空间。该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环境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结合实例阐述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剖析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特征,探讨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构筑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体验式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感官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及叙事体验四种不同的体验式设计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以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工作中场所感的营造。  相似文献   

11.
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智慧规划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瀛  张恩嘉 《城市规划》2019,43(8):34-40,52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应等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智慧规划应关注的五大内容:⑴重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强化城市感知系统的构建;(2)认识新时代下人的需求与行为的转变,推动环境行为学的深入研究;(3)研究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的未来转型方式;⑷推动数据增强设计在经典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开拓更新视角的规划设计方法;(5)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设计,注重更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12.
广东东莞市南城国际商务区规划为案例,提出充分的城市设计让空间注入产业、文化等功能活力,可以深入挖掘空间价值,并形成非常有效的规划管理工具。提出以"功能引导城市设计"、"公共域导向打造人文空间"和"体现四维导则的东莞模式"3方面的深入研究,来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效能,是对重点地区法定规划编制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提出为确保创新,规划、管理、实施三方有效合作的一些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3.
Sydney Square, between Town Hall and St Andrew's Cathedral, was a prominent urban design project of the late 1970s and now forms a highly important and problematic urban space. The history and design of Sydney Square provide a good example of how a major group of public buildings and urban space come into being; how their significance is understood; and how and why a public space undergoes change. This study of Sydney Square analyses the impact of various planning, economic and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important space.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城市建筑》2013,(16):3-3
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公共利益发挥到最大化,所以,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师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的绩效。本文就重点研究了城市空间的绩效和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的安全防范已经成为各国城市规划研究的课题之一.从环境特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出发,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也应紧密联系安全问题.对环境危险性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信息化双重冲击给中国城市地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延续造成巨大危机。对地方文化基因的重新认知、提炼、抽象和组织重构,并对新城市文化进行储存、流传和创造性表达将是重建地方独特价值的关键。天河路商圈整体城市设计从复兴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视角出发,提出“六大文化特色片区”架构,结合开放空间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并通过在核心节点创造“城市事件”场所和景观凸显新商都文化精神和城市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村庄公共空间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在分析村庄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提出由"造物"走向"还原"的村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思路,并探究了还原式的村庄公共空间规划方法,旨在使传统乡土人文魅力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8.
以福州榕城广场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大型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创造的设计思路.从人性化设计理念出发,建构良好空间结构,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充满活力并使空间景观得以持续生长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19.
干靓  杨伟光  王兰 《风景园林》2020,27(4):95-100
基于文献梳理,从减少健康风险暴露、促进健康行为活动和提高心理恢复能力3方面讨论城市绿地与公共健康关联的基本路径,针对不同健康影响路径归纳总结分布格局特征、周边联系特征、内部环境特征3类城市绿地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分析各项空间特征的健康促进效益。从规划设计实践需求角度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权衡主导风险影响、构建高线指标要求、深化微观促进机制、优化指标度量视角等方面予以完善,以期为健康导向的绿地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推进健康绿地循证设计。  相似文献   

20.
张文 《建筑与文化》2014,(7):162-163
早在人类建筑文明形成的古希腊时代,容器一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就随着人的行为活动的需要诞生。原始的公共空间活动场所如神庙、广场、浴场、甚至教堂的都为人日常的祭祀,集会,交谈提供了空间需求。建筑发展到近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的自身发展,城市具有了无限蔓延和无序的特质。单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不能够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多元性的,以人为本的符合当代城市居民身心需求的公共容器空间才是解决城市归属感有序性缺失的唯一途径。本文以武汉天地的空间场所营造为例,阐述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