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90年代以来 ,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趋严重 ,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望 2 1世纪 ,黄河水资源将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及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担负着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约1.4亿人口、1600万hm^2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及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尖锐.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趋严重,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望21世纪,黄河水资源将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对促进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及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7年12月13日,由中科院环资局和水利部科技司共同主持的专家论证会在郑州召开,就“黄河水资源的管理运行机制和黄河水资源费问题研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随着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已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断流河段长度和断流历时逐年增长,反映了黄河水资源供需关系已严重失衡,因此,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已迫在眉睫。“黄河水资源的管理运行机制和黄河水资源费问题研究”是黄委会申请的国…  相似文献   

4.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十二五"以来,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担当了更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对于加快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改善流域水质和水生态状况、保障流域重要水源地供水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黄河水资源贫乏,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很不适应,与黄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很不相称,为配合国家下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腾飞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开创面向21世纪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新局面,合理配置,优化调度,有效保护黄河水资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河水资源利用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回顾与展望常炳炎(郑州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郑州450003)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黄河水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布署黄委会及所属勘测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对于黄河水资源的合...  相似文献   

7.
<正> 一、黄河水资源状况(一)河川径流及其特点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干流河道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全流域现有人口约8400万,耕地1.8亿亩。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据1919年至今60多年的实测资料统计,  相似文献   

8.
应用区域水量平衡模式计算了黄河全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和西北黄河区的土壤水资源量。全流域土壤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2681.4亿m^3,占降水量的81.5%,是水资源总量的4.47倍。西北黄河区的土壤水资源量为2436.8亿m^3,占全流域的土壤水资源量的90.9%,占降水量的81%,是水资源总量的4.27倍。黄河流域土壤水资源量是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宝贵的农业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一、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黄河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担负着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约1.4亿人口、1600万hm2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和晋、陕、内蒙古能源基地及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黄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m3,扣除冲沙入海水量后,可供利用的水量仅为370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198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见表).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是黄河流域及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来统筹解决水资源问题。立法、依法管理是其主要手段之一。1999年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由于办法的局限性,2006年8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黄河水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与南水北调中线近期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本枢 《人民长江》1993,24(11):1-6
南水北调是根据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种水资源分布均布衡的特点而提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分西线,东线和中线,从长江系引水调往西北,华北地区。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调往黄河上游补济西北缺水地区,最大可调水量约200亿方米。东线引水点选在江苏江都三江营,引水干线没沿京杭大运分级提水,以倒虹吸穿过黄河,输水线路总长2089公里,多年平均抽江水量191.5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先从汉江引水,后从长江引水,引汉工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从美国科罗拉多河看黄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科罗拉多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可以说是美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典范,其河流特性与水资源状况与黄河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在比较两河异同,总结科罗拉多河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后指出:应系统、全面、综合、辩证地看待黄河水资源问题,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大系统和水资源自身的小系统;逐步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法制体系,加强水资源全流域统一管理;利用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等相导和鼓励流域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流域外调水要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6,(10):83-87
为缓解黄河水资源短缺状况,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取水许可总量控制、规划水资源论证、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及黄河水权转让等方面开展了制度建设和实践,确保了黄河干流连续17 a不断流,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一、黄河水行政执法的主要工作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水资源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人民治黄40多年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只重视水利建设,而管理薄  相似文献   

15.
王华忠 《山东水利》1998,(4):28-29,32
结合鲁西北流域地理条件,对其地下水,地表水,黄河客水资源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设城乡集中供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城乡供水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以流域为单元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客观必要性。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的流域,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黄河流域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法规,强化流域管理机构水行政执行能力,注重公众参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切实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结合鲁西北流域地理条件,对其地下水、地表水、黄河客水资源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设城乡集中供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城乡供水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使黄河水资源管理长期面临复杂和困难的局面,特别是随着流域及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各部门都对黄河提出了较高的用水需求,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总结黄河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应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及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应急调度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对缓和我国北方地区的供需矛盾、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水利电力部的统一部署,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工作,由黄河流域儿省(区)共同完成,黄委会负责协调汇总。为了尽早提供一个适合黄河流域特点的水资源利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促进流域内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上大做文章.近年来,黄河上中游流域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流域经济发展对黄河供水的需求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