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色力布亚断裂系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与巴楚隆起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该断裂系由两条北北向斜列的右行走滑挤压基底断裂和一系列位于基底断裂重叠区内的盖层滑脱逆冲断层组成,剖面上可以分成两种不同层次的构造样式:深层为基底卷入的走滑逆冲构造;浅层为第四系继承性滑脱构造。两条边界断裂带的活动是导致内部复杂构造的主要原因,各断裂与逆冲席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走滑双重构造。根据沉积及内部变形特征,该构造带的演化分为4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和浅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发育逆断层,易形成冲起构造;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发育正断层,一般形成地堑、地垒。断裂呈现多种平面展布样式,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构造格局。断裂在剖面上呈现以正反转构造为主的叠加构造组合,在平面呈现冲起构造组合。腹部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配置关系良好,深层先存断裂作为油源断裂,三叠纪末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将深层断裂系统和浅层断裂系统相连接,使油气以深层断裂、不整合面为通道,运移到浅层断裂系统控制的构造圈闭中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刘伟  黄剑  米鸿 《天然气技术》2010,4(5):18-21,3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迪那构造带属于典型的高陡复杂构造,地震成像较难,浅层成像更是地震勘探领域的一大难题。对此,通过在采集激发技术上利用大、小药量交替的双套激发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浅层精细处理技术,在迪那3号构造取得了较好的地震资料:剖面各层信噪比、目的层同向轴连续性较以往地震处理结果均有明显改善;浅层反射从无到有,浅层背斜构造明显,剖面构造与地面地质构造完全吻合,细节清楚;深层T8反射由弱变强,可连续追踪。  相似文献   

4.
近年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隐伏带钻探的多口井在二叠系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但是该区块的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出露地层复杂,涉及石灰岩、砂泥岩、砾岩、河滩砾石等多种岩性,激发接收条件差,且地腹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地层倾角大,甚至直立倒转,导致有效地震波能量极弱,地震波成像效果差,难以获得目的层的有效反射,无法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获得更好的地震采集资料,特别是推覆构造带的中、深层地震信息,针对该区块开展了地震采集攻关,采用高覆盖三维观测设计、激发及接收条件优选、过障碍动态观测系统设计等技术措施,保证了目的层有效波覆盖次数,提高了采集单炮的信噪比,改善了复杂构造成像效果,整体上剖面成像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5.
广角反射在塔中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怀胜 《石油物探》2005,45(3):292-285
塔里木盆地中东部地表沙丘、沙梁连绵起伏,高差变化剧烈;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奥陶系内幕无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地震反射能量较弱;主要目的层(T4^7)埋藏较深,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构造主体部位断裂破碎,奥陶系内幕反射杂乱,落实构造困难。针对以上地震地质条件及采集难点,采用了大井深和大药量、小组合检波器基距、超长排列高叠加次数观测系统等地震采集技术,以利用广角反射信息,增强深层有效信号叠加次数,提高地震剖面的中、深层信噪比。所获得的地震剖面较以前相比,中、深层波组的能量、信噪比及连续性均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兰家—合隆—布海地区断陷—坳陷期构造复杂,长久以来在区域构造、气藏特征方面缺乏全面、规律性的了解。为揭晓兰家—合隆—布海地区天然气浅层成藏与深层烃源岩之间关系,利用气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坳陷—反转演化阶段盆地样式、构造单元、断裂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构造反转作用对深层断裂、地层沉积的影响,建立天然气浅层运移成藏模式。结果显示:持续断陷型盆地样式和沉积继承型盆地样式具有区域性构造沉降的稳定沉积环境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叠合反转型盆地样式发育深层断裂、不整合面、层间滑脱面,进一步贯通浅层储层与深层烃源岩,形成"深部生烃—纵向输导—浅层有利区聚集"成藏模式。针对不同构造带显现出天然气主要输导体系和成藏类型,直观地区分出勘探风险区和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准南西段构造样式及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构造复杂、勘探难度大,因而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分析理论来研究该盆地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的复杂构造变形,有助于建立更为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为此,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分析理论确定了该盆地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2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进而得出以下认识:①该盆地南缘3套构造滑脱层(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白垩系吐谷鲁群泥岩层、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层)控制了南缘逆冲推覆断裂的发育特征,逆冲推覆断裂发育的层位及特征对南缘区域构造展布特征及局部构造样式都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②该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发育2种逆冲推覆构造模式,即后翼冲断-前翼深层楔形逆冲及浅层的断层传播褶皱、后翼反冲-前翼深层断层转折褶皱及浅层的断层传播褶皱;③该盆地南缘背斜构造是多种构造样式叠加的复合背斜,南缘下组合构造圈闭与中上组合相比构造相对宽缓,勘探领域广阔。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东段的乌夏断裂带是西北缘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形态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在垂向上,以侏罗系底界为界,将断裂划分为深层断裂体系和浅层断裂体系,由于深、浅层断裂体系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的差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有明显的不同。从断裂的活动期与油气的运聚期配置关系来看,三叠纪至侏罗纪的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相匹配,对油气的运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断裂与不整合构成“之”字型运移网络,使油气从凹陷中心向盆地边缘、从深层向浅层呈台阶式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9.
库车坳陷浅层高陡构造区存在严重的浅层成像问题,制约了气田开发进程,亟待解决浅层成像问题从而提高深层目的层成像效果。以分析影响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因素为主要目标,借助波动方程模型正演及地震采集资料比对,首先分析了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特征和倾斜界面反射波特征,然后重点分析了成像方法、偏移孔径、速度精度、起伏地表以及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对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影响,认识到成像方法、偏移孔径、速度精度、起伏地表以及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中的面元尺寸、炮道密度和采集孔径都是影响浅层高陡构造成像的重要因素,该认识对在地震采集设计及处理中改善浅层高陡构造成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低压系统的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钻井测试证实:东营凹陷的边缘凸起带、盆倾断裂带及中央隆起带发育有低压油气藏。边缘凸起带上的低压层多分布于小于2000m的浅层;隆起带上的位于2000m以下的深层;在盆缘断裂带,深、浅层均有分布。轻烃的扩散作用、流体(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及因盐度差引起的渗流作用是低压形成的主要原因。东营凹陷不仅气藏具有低压异常,而且在稠油油藏和常规油藏中也有广泛的分布。气藏及稠油油藏的低压多集中于2000m以上的浅层,常规油藏的低压则多集中于2000m以下的深层。  相似文献   

11.
甘其刚  刘德威 《石油物探》1991,30(4):102-108
本文用射线追踪程序对川东典型地质构造模型进行模拟采集,获得与各种简单观测系统相应的地震资料,分析讨论了影响复杂构造地区数据采庥的不利因素。经反复修改和试验,设计出一种比较合理的灵活的复杂观测系统。结果表明,这种观测系统是提高埋藏浅、倾角陡、速度差异大的复杂构造地区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天山南部亚肯北地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云海 《石油物探》2004,43(4):380-383
针对天山南部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用了多种类型震源激发、优选激发点位、逐点设计井深、动态观测系统施工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辅助设计等有敏手段;对于多类型地表以及山前巨厚砾石沉积区域,开展了综合多种方法的精细表层调查;针对静校正问题,采用了地表模型静校正和初至波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从实际采集结果看.资料品质与以前的二维资料相比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滩浅海地区特殊的地表条件使地震勘探方法变得复杂。其陆地和海洋两种不同特点的地震勘探方法同时存在、混合使用,造成了观测方式的变化、地震资料的差异以及浅海特有的检波器位置移动和海底鸣震等干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试验和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双船拖缆地震采集可以布设灵活的观测系统,如形成大炮检距、增加覆盖次数、中间激发提供两个方向照明等,进而改善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效果。同时,宽频地震技术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大容量宽频震源激发,变深度拖缆接收,并进行数据去鬼波处理,达到拓宽频带的效果。综合双船拖缆与宽频采集的优势所开展的实验表明,成像剖面的浅层分辨率得到提高,中深目标层揭示效果有了改善,该技术在构造成像难点区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5.
滩浅海地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滩浅海地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具有陆地勘探和海上勘探两重性,地震资料在能量、频率和相位上存在较大差异。以LK工区为例,分析了滩浅海地区野外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难点,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在勘探采集阶段,通过声纳二次定位、点震源激发、合理变观等措施保证了原始资料采集的质量;在资料处理阶段,应用SLS初至波二次定位和子波匹配等技术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泌阳凹陷王集-新庄地区构造复杂、目的层埋藏浅、断块发育的特点,在勘探中运用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工作模式:在采集方面通过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小面元观测系统论证、高密度物理点激发、逐点设计井深,取全取准了地下信息;在处理上采用基于精细切除、浅层静校和叠前去噪的叠前偏移成像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解释方面采用了三维可视化和相干数据体联合手段,通过精细成图,搞清了泌阳凹陷王集-新庄地区复杂断块圈闭,通过钻探发现了新的含油断块。  相似文献   

17.
在过德阳城区的地震勘探施工中,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变观设计方法,在城区加密接收线和使用固定排列,城区周边根据“束内调整”和“束间调整”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炮点布设,并对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和属性分析,设计出适用的变观方案,弥补炮点不足造成的小炮检距缺失。同时采用新设备,压制城区内的部分环境噪声,取得较好的地震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8.
Acquisition footprint is a new concept to describe the seismic noise i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geometry and observation shuttering. At present, the study on acquisition footprints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Dagang Oilfield, we used the channel sand body seismic physical model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narrow azimuth acquisition footprints and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two types of footpri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target imaging. In addition, the footprints caused by data processing of the normal moveout offset (NMO) stretching aberration were discussed. These footprints are located only in the shallow or middle layer in the time slice, and possibly affect the imaging of shallow target layers, and have no influence on deep target imaging. Seismic physical modeling has its advantages in the study of acquisition footprints.  相似文献   

19.
山前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新疆和田桑株地区采集实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赵军国  宋玉龙  魏福吉  高中录 《石油物探》2003,42(2):224-228,236
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宽 ,山前带成为寻找油气新的场所。山前带的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 ,采集的资料品质低 ,资料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难点 ,在和田桑株地区 ,设计了道间距和非固定炮间距的非常规观测系统 ,用检波器组合和多次叠加联合压噪 ,大炮检距和高覆盖次数进行采集 ,解决了该区资料采集难关 ,获得了品质较高的地震剖面 ,形成了一套适合山前带的地震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步伐,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在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开展了高煤阶煤层气规模开发实践,逐步形成了山地浅层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处理和精细解释、高煤阶煤层气区带评价优选、煤层气排采控制、煤层气二次压裂解堵增产、水平井设计优选、水平井钻井、适合于山区特点的煤层气低压集输工艺及自动化控制等8大技术系列。率先开展了煤层气水平井压裂解堵试验,改进了防砂、防煤粉工艺,创新提出了开发单元和开发井组,自主研发了一批专有技术(目前已申请专利11项)。总结近5年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获得以下几点经验与认识:①煤层气井钻探需要地震资料的支持;②严格遵守勘探程序是高效开发煤层气的重要保证;③煤岩煤质是煤层气富集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④该区埋深介于800~1 200 m的主力煤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