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面对到2020年全国将全面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针对车用乙醇汽油具有较强亲水性的特点,依据AQ3045—2013《车用乙醇汽油储运安全规范》,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储运设备的干燥和乙醇汽油的含水、油罐进水的处置、抽检(验收)的采样与留样、储存周期的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确保车用乙醇汽油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车用乙醇汽油的组成、性质,阐述了车用乙醇汽油调合、储运及销售环节的质量 安全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3.
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及推广需要重视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赴巴西和美国对车用乙醇汽油的实地考察,结合我国国情,为使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及推广工作积极妥地开展起来,讨论了车用乙醇汽油的生产、储运、销售及使用等方面需要引起重视的有关技术和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到2020年我国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油品销售企业大量油库储运设施需要改造的状况,结合近年来油库乙醇汽油储运设施改造的实际,依据《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156—2014)、《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SH/T3007—2014)和此前多年油库改造的经验,对增加乙醇汽油储运设施后油库改造的平面布置和相应的汽油储存、接卸发油等设施的改造、油品质量以及安全环保的管理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5.
车用乙醇汽油的储存和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意义,介绍了车用乙醇汽油在加油站的储存要求,总结了车用乙醇汽油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及车用乙醇汽油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刘再励 《石油商技》2007,25(3):74-77
乙醇是一种清洁能源,是一种具有较高辛烷值的含氧化合物,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中对发展乙醇汽油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车用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的性质相比有较大差别,其储运也存在较大的特殊性。本文阐述了乙醇汽油的原料接卸、油罐存储、油品调合以及成品销售等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着重介绍了乙醇汽油调合的几种工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以亲自参与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的体会,解读8个部委下发的《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阐述了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的必要性、具备的条件以及值得重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正西 《金陵科技》2005,12(5):51-55
介绍了发展车用乙醇汽油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储运问题;对使用汽车的新要求;生产受原料、市场半径的制约;政策的不确定性;原料尚无替代产品;替代石油乃杯水车薪;保护环境之说较为勉强;粮食富裕只是暂时现象等。建议政府对推广乙醇汽油制定扶持政策,利用税收杠杆适当采取补贴手段,在价格制定上使乙醇汽油的价格低于普通汽油的价格。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在前些年,人们对车用乙醇汽油还知之甚少,近几年来,“车用乙醇汽油”这个名词则是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了。早些时候,曾有一篇新闻以《中原汽车也喝酒》为标题,报道了车用乙醇汽油最初在河南的试点情况。根据国家《变性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五”发展专项规划》,至2005年底,我国的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五省全境和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省的部分地区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车用无铅汽油。规划中所需燃料乙醇102万吨,按1:9(体积比)的比例加入汽油中,车用乙醇汽油的产量将达1020万吨。我国目前每年的汽油产量在45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至2005年底,车用乙醇汽油将占全国汽油总量的1/4。  相似文献   

10.
我国推广车用乙醇汽油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内外车用乙醇汽油的发展近况,并对乙醇掺混汽油后的性质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分析了我国在推广车用乙醇汽油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探讨了为在我国更好地推广车用乙醇汽油仍有待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车用汽油生产基础技术路线是MIP和S Zorb及MIP和汽油加氢脱硫组合。在乙醇车用汽油强制推出之际,对这条基础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这条技术路线成为乙醇车用汽油生产的首选技术路线的结论。并在这条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开发出生产超低烯烃含量汽油的FCC技术、灵活吸附脱硫技术、汽油重烯烃转化技术和精细FCC技术,这些技术组合可使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至15%以下,汽油辛烷值增加1.5个单位以上,异丁烷和汽油产率明显增加,有望形成新一代车用汽油生产技术路线,为我国乙醇车用汽油的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车用燃料--超低硫汽油和柴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全球环境意识空前高涨和环保立法的推动,控制车辆排放和提供环保型车用燃料就成为汽车工业和炼油工业21世纪面临的严峻任务,超低硫车用燃料是21世纪的重要质量标志之一。分析了汽油和柴油的组成对车辆排放的影响,国外汽柴油质量和规格标准的进展;介绍了国外超低硫燃料的生产技术及经济性;提出了我国进一步提高车用汽油和柴油质量水平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油调合组分化学组成差异大、烃类与乙醇混合溶液的非理想性,导致乙醇汽油调合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困难的现状,对6种不同来源的汽油馏分进行组成分析,同时在各汽油馏分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制备6种汽油馏分的乙醇汽油(E10),测定汽油馏分及其E10的蒸气压和馏程,探讨乙醇的添加对汽油馏分蒸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富含芳烃的重整汽油E10的蒸气压增幅最大,为17.5 kPa,富含饱和烃的加氢裂化重汽油E10、直馏汽油E10、烷基化汽油E10、异构化汽油E10的蒸气压增幅为1.5~10 kPa,富含烯烃的催化裂化汽油E10的蒸气压基本不变。6种汽油馏分E10的10%、50%馏出温度均有所降低,有利于汽油低温启动、加速性能的改善。优化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的组成(尤其是控制芳烃含量)是控制乙醇汽油蒸气压不超上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最新实施的北京地方汽柴油标准及即将实施的车用乙醇汽油标准(GB 18351)将GB/T 34100指定为硫含量测定的仲裁标准,而目前国内采用紫外荧光法测定轻质油品中硫含量的标准有GB/T 34100—2017和SH/T 0689—2000,二者均修改采用ASTM D5453,但对应版本不同。针对紫外荧光法测定油品硫含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使用过程中的疑惑,阐述了紫外荧光法测定硫含量标准的发展变化,介绍了ASTM D5453标准的制修订及发展过程,同时比较了SH/T 0689,GB/T 34100,ASTM D5453标准方法的区别,指出了我国现有方法的不足及改进的需求,最后对标准方法进一步修订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作业成本法将各装置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折合成碳排放量,分配到该装置的产品中,成为产品携带的碳排放,逐级向下游装置传递,并建立便于推广应用的传递计算模型,可用于准确计算各中间组分、各产品的碳排放量。作为模型应用实例,测算了汽油质量升级对炼油生产过程碳排放的影响。随着质量升级,炼油厂总碳排放增加,高标号汽油碳排放显著提升。综合考虑汽油生产和使用环节,低标号乙醇汽油碳排放减少,但高标号乙醇汽油碳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预富集技术提取汽油中的氮化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对照标准样品的色谱保留时间确定汽油中氮化物的形态。以气相色谱-氮化学发光检测法(GC-NCD)为分析手段,对汽油中氮化物进行定量分析,单组分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6 mg/L。用该方法分析得出催化裂化汽油中氮化物的类型主要包括腈类、吡啶类、吡咯类、苯胺类。对市售车用汽油中氮化物的形态进行识别并定量分析,大部分常规车用汽油样品中氮化物的含量小于60 mg/L,其中几个车用汽油样品中苯胺类氮化物含量大于100 mg/L。  相似文献   

17.
MTBE 等汽油含氧调合组分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MTBE等汽油含氧调合组分的发展以及由于MTBE对美国地下水造成污染所引起的争论,简述了几种MTBE替代品及其发展前景,概述了我国醚类,燃料乙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韩璐  郑煜  周云帆  郭莘  杨鹤 《石油化工》2021,(3):289-293
综述了近年来汽油胶质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汽油在储存过程中形成的胶质的分子结构及胶质产生的机理。在储存过程中,汽油中的分子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在复杂的多步骤链式反应中形成大分子可溶和不可溶氧化物,随后成核、团聚形成胶质。汽油胶质的含量受汽油组分、含氧化合物、重馏分、金属离子的影响。汽油中的共轭烯烃和环状烯烃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在相同储存条件下会导致汽油胶质含量增加。汽油受到重馏分污染或金属离子污染时均会使胶质含量增加,但增加的程度有所不同。乙醇对乙醇汽油胶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车用含醇燃料的研究和应用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车用乙醇汽油、乙醇柴油和甲醇汽油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乙醇汽油的商业应用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大发展;乙醇柴油正式应用尚待时日;甲醇汽油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且未被普遍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