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滨海湾区是滨海城市特有的一种城市空间,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研究相关概念和实例的基础上,以番禺海莲湾发展概念规划作为实证研究,探讨城市滨海湾区发展策略和思路,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的规划方法,总结一些经验和启示,以期能对国内兴起的滨海建设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新加坡滨海湾区多年的建设发展,探讨了滨海湾区总体结构、亚区单元、功能混合模式以及城市元素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总结滨海湾区城市设计模式对城市多样性产生的作用,并探讨了中国未来中心区的发展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湾区拥有环水型滨海核心空间景观资源,其开发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积极领先的规划体系,从功能与活动、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与景观、可达性与联系、建筑形象、旅游业开发等六个方面探索城市湾区空间建设的控制要点,得到富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城市湾区规划要珍惜宝贵的湾区空间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利用体系,在核心区设立公共开放空间带,重视人文历史元素的挖掘利用,重视人的参与和停留,保持空间的人气和活力,是城市湾区空间建设的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4.
滨海新城的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新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风貌建设的问题,笔者从城市风貌的文化特征出发,提出了城市风貌研究文化导入法,包含准确进行城市风貌定位、培育新城的生活情境、创造城市“人本”文化等内容,从而真正塑造滨海新城的城市灵魂.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沿海经济带"等战略的提出,滨海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不同于以往的剧烈变化。文章选取30余个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滨海城镇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外部形态、中观的功能布局和微观的内部空间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滨海城市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特征。此研究不仅有助于认知滨海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为滨海城市由于空间结构演化所引发的灾害和城市问题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潘丽珍 《规划师》2006,22(Z2):15-17
青岛的滨海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城市依托岸线逐步发展和壮大.依据城市发展时序、地域风貌特征,青岛滨海岸线地区总体上可划分为三段:老城区、东部中心区和崂山新城区.从三段岸线地区的规划设计的发展看,青岛滨海地区城市风貌的形成依赖于城市自建制起就有比较系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且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山、海、城相融的地形地貌特点.  相似文献   

7.
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人关注的区域品牌,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都将有自己的核心定位和品牌优势,但大湾区品牌尚需要从认知和感受两个层次来建构自己的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组合,因此,在这一新组合中,发展治理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也需要在湾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湾区品牌,提高湾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感受度。湾区品牌的构建,不仅要发挥城市优势,构建品牌,也要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心模块。最终,各中心区块链接组合为一体化、有特色、优势互补的大湾区品牌。  相似文献   

8.
纵观国内外滨海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以下3个方面对滨海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即,鲜明的海洋文化主题、差异化的海岸利用模式和独特的建筑景观风貌.通过研究海洋文化,策划特色鲜明的主题功能是塑造独特城市风貌的内在核心;通过研究海岸形态类型、滩涂类型、水体类型及利用方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的海岸利用方式是塑造独特城市风貌的基础;城市空间尺度、城市轮廓线、建筑和景观风貌等方面是塑造独特城市风貌的外在表象.构建有特色的滨海地区城市风貌不仅要在总体上深刻理解有形和无形的资源特征,最大限度彰显城市风貌特色,而且要在建筑和景观等细节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强化城市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9.
青岛是我国典型的近代殖民城市,滨海山城的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突出,目前这一特色在旧城得到了较大面积的保存,这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是难能可贵的.笔者从城市设计角度系统梳理岛城的风貌特色,重点分析其城市形态、空间景观、城市建筑、历史人文方面特色,以求对城市风貌建设与旧城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滨海城市的经济与城市建设均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开发力度加大,由此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类型,研究了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湾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湾区公共空间作为滨海城市最为核心的一类空间资源,有着丰富的组成要素及突出的社会意义,也将随之更新以承载其更多样化的产业需求。文章梳理了日本东京湾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社会、经济、物质四个层面研究其产业转型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型更新策略,并以临海副都心、横滨港未来21两个核心区域为代表进行细致剖析,总结提炼出东京湾区建设的借鉴要点:转型背景下人的需求挖掘、功能性用地的整合升级,以期为中国大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潘丽珍 《规划师》2006,22(12):15-17
青岛的滨海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城市依托岸线逐步发展和壮大。依据城市发展时序、地域风貌特征,青岛滨海岸线地区总体上可划分为三段老城区、东部中心区和崂山新城区。从三段岸线地区的规划设计的发展看,青岛滨海地区城市风貌的形成依赖于城市自建制起就有比较系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且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山、海、城相融的地形地貌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17年以来,东莞市提出了城市品质提升战略,通过实施十大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本文以东莞市麻涌镇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方法系统分析了麻涌镇在城市规划建设的优劣势,以及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威胁,结合先进地区经验,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品质提升策略,并提出城市经营、共建共享、创新建管机制的保障建议,以推进麻涌镇城市品质提升,建设绿色发展的现代美丽城镇。  相似文献   

14.
智能城市基于新技术来缓解城镇化中的各种城市问题,以推动智能城镇化建设、但是,如何科学地评价智能城市的表现仍然有待研究.在研究现有的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之后,构建了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层次的结构:主要维度着重于顶层政策设计,二级指标由基于这五个维度的20个指标组成该评价体系运用城市研究和实践中所总结的规律、理论和经验,对城市发展和运行进行动态监测和诊断.在这项研究中,选择了长江三角洲的27个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比较城市智能发展的程度:以上海为例,提出了提高城市智商的建议基于该系统,可以了解最新的各个维度的城市排名,进行有针对性的城市诊断,制定促进智能化建设的政策,为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滨海城市作为海洋经济发展与内外联动交流的物质载体,城市拓展受到海岸线、腹地地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沿海岸线延伸,呈现带形、湾形等空间形态特征,与内陆城市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基于分形理论,对滨海城市与内陆平原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与内部主要功能用地布局进行横向对比,揭示内陆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分形差异,并归纳解析其空间形态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滨海城市的城市形态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口滨海岸线城市设计探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建国  方立  陈宇  吕志鹏 《规划师》2003,19(9):41-45
海口滨海岸线城市设计以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发展与控制滨海岸线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与景观架构等。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应遵循岸线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的原则,采用滚动渐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尊重其原有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价值,加强滨水区与城市腹地及各开放空间的连接,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7.
冯哲豪  邓柏基 《山西建筑》2007,33(16):47-48
主要通过对虎门港中心服务区城市设计方案邀标的介绍,阐述了在高速发展下的现代化城市其临港滨海新城城市设计的各种评价因素,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心服务区的开发建设,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胡璇 《城市住宅》2021,28(2):52-53,102
新时代,我国城乡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城市规划理论逐渐深入人心,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节能减排等工作刻不容缓.研究通过对新时代城乡规划理论转型进行梳理,探讨生态城市理论视域下的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分析现有问题,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制约于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又在不断改变城市的环境。它们相互促进,同时又存在矛盾,而城市环境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认真研究和解决好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和难点所在。本文就目前城市建设对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的负面影响及处理得比较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并相应提出一些对策与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城市特色的理论研究,在其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热带滨海城市塑造的一般规律上进行探讨,指出了热带滨海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的特殊需求与城市布局的内在联系以及景观构成规律等,为指导城市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