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为缓解烟草连作障碍,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万寿菊秸秆熏蒸对烟株根际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万寿菊秸秆(750~3 000 kg/hm~2)熏蒸可提高烟株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1 500kg/hm~2用量时的效果最明显。1 500 kg/hm~2万寿菊秸秆熏蒸可提高烟苗移栽后50 d时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obs、Chao1丰富度指数,增幅分别为6.09%、11.81%和11.27%。同时,1 500 kg/hm~2万寿菊秸秆熏蒸可改善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根际土壤中拮抗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未确定属的芽单胞菌科(unidentified Gemmatimonadaceae)、溶杆菌属(Lysobacter)、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降解菌(Ramlibacter)、功能菌[Candidatus Solibacter、Bryobacter、根微菌属(Rhizomicrobium)]和根际促生菌[黄色土源菌属(Flavisolibacter)]的相对丰度。因此,万寿菊秸秆熏蒸在缓解烟草连作障碍方面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黄腐酸与微生物菌剂协同对烟草青枯病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调查了烟草青枯病田间发病情况,并对根际土壤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4区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各处理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移栽120 d后,黄腐酸与微生物菌剂协同处理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2)黄腐酸与微生物菌剂协同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观测物种数(Observed_species)、香农指数(Shannon index)和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3)黄腐酸与微生物菌剂协同处理可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提高根际土壤中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Bryobacter属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降低未确定属的伯克氏菌科(unidentified_Burkholderi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未确定属的芽单胞菌科(unidentified_Gemmatimonadaceae)和戴氏菌属(Dyella)的相对丰度。黄腐酸与微生物菌剂协同对烟草青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加,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田试验和ITS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解淀粉芽孢杆菌不同施用方式[兑水灌根(DS)、拌土围根(BT)、米糠+拌土围根(MK+BT)]对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旨在为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BT和MK+BT均可显著提高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OTU数量及Sobs、Shannon、Chao1指数,对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提高了土壤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促使土壤中毛壳属(Chaetomium)、木霉属(Trichoderma)和赤霉菌属(Gibberella)等一些有益微生物比例上升。综合来看,在改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作用中,MK+BT > BT > DS。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西藏地区葡萄表皮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芒康和林芝地区葡萄表皮及根际土壤样品进行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芒康葡萄根际土壤(MS)真菌多样性最高,林芝葡萄(LG)真菌多样性最低。在门分类水平上,2个地区样品中的优势类群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其相对丰度为76.06%~99.60%;在属分类水平上,不同样品中的优势菌群不同,林芝葡萄(LG)和芒康葡萄(MG)表皮样品中的优势菌属分别为枝孢属(Cladosporium)和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64.43%和31.59%,而林芝(LS)和芒康(MS)葡萄根际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属分别为镰胞菌属(Fusar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50.02%和20.16%;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样品中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较大,不同地区葡萄表皮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中总钾(TK)、pH、总氮(TN)、总磷(TP)和速效氮(AN)对真菌群结构组成影响较大,而土壤电导率(EC)和有机质(SOM)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葡萄表皮和根际土壤富含丰富的真菌微生物,且不同地区样品间群落结构组成相似。西藏葡萄表皮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开发本地特色微生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壤细菌在葡萄园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以贵州镇远葡萄园基地根际、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指标及酶活检测的基础上,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葡萄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园根际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的拷贝数在1.38×108~1.17×109copies/g之间,高于非根际土壤。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显示,葡萄园根际土壤细菌呈多样性分布且优势菌群突出,主要涵盖了变形菌门(Protec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厚壁菌门(Firmicute),绿弯菌门(Chloroflexi),蓝藻门(Cyanobacteria),泉古菌门(Crenarchoeo),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其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群,两者相对丰度之和占到了53.33%~67.28%。葡萄园根际土壤的主要优势细菌属包括乳球菌属(Lactococcus),节细菌属(Arthrobacter),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haera),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Phycicoccus,泛菌属(Pantoe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溶杆菌属(Lysobacter)。α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位点的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比较接近,而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低于非根际土壤。冗余分析(RDA)进一步分析表明,葡萄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酶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群落结构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管理和一次性施肥+全膜覆盖2种栽培模式对甘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栽培管理模式的蔗田土壤细菌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水平最高;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丰度水平增加,而绿弯菌门丰度水平降低,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则变化不大。一次性施肥+全膜覆盖栽培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蔗田根际土壤根瘤菌属Rhizobium的丰度,更有利于甘蔗根系的固氮作用,同时降低与土传病相关的Ralstonia菌属丰度水平。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从根际土壤筛选特异性菌株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宏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鲜年糕菌群结构和优势菌属。使用Usearch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内生细菌的丰度和α-多样性,获得了用于分析的有效序列25 896条,OTU数为81。稀释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数量接近于饱和。年糕样品的Chao1指数为90.2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80。基于OTU的物种分类分析,年糕内生细菌种类覆盖29个属8个纲5个门,其中年糕内生细菌优势菌属为玫瑰色半光合菌属(Roseateles,36.75%)、芽胞杆菌属(Bacillus,24.38%)、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9.36%)。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林芝地区不同品种葡萄果实表皮细菌和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明显,‘夏黑’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火焰无核’葡萄果实表皮最低。优势细菌属(相对丰度>1%)主要有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SJA-15、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异样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阿菲波菌属(Afipia),优势真菌属主要为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曲霉属(Aspergillus)、枝孢属(Cladosporium)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异明显,说明葡萄品种影响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雪茄烟叶工业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变化的规律,采集雪茄茄芯烟叶混配堆积发酵过程中的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结果表明:(1)在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与混配发酵前相比,混配发酵完成后样品细菌群落的OTU数量和物种丰富度降低,物种多样性提高;(2)优势菌门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转变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由海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转变为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Georgenia、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3)10个菌属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分别为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Georgenia、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细粒类极小单胞菌属(Parapusilli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DSSF69、溶杆菌属(Lysobacter)、假黄色单胞菌属(Ps...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可有效防治烟草根结线虫的微生物菌剂,选用3株不同种类的芽孢杆菌(B3蜡样芽孢杆菌、B9蜡样芽孢杆菌和S2蕈状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施于烟田,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芽孢杆菌对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及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可增加土壤中细菌种数,且施用B3蜡样芽孢杆菌的土壤中细菌种数最多。相比施用清水(对照),B3蜡样芽孢杆菌能增加土壤中有益菌门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有益菌属贪噬菌属(Variovorax)和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的丰度,B9蜡样芽孢杆菌能增加有益菌属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的丰度,S2蕈状芽孢杆菌能增加有益菌属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的丰度。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有益,且在B3蜡样芽孢杆菌处理中其丰度显著高于对照。3种芽孢杆菌对烟株根结线虫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B3蜡样芽孢杆菌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和目的  黑胫病为烟草常见土传病害,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的病原菌便会侵染烟株导致发病。  目的  研究感染黑胫病前后烟株根际土壤、发病茎秆以及病健交界茎秆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方法  以健康与感染黑胫病烟株根际土壤和茎秆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技术扩增样本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可变区域,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健康与感染黑胫病烟株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结果  感染黑胫病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较健康烟株丰富度增加,但多样性略有降低;发病烟株茎秆发病部位和病健交界部位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较健康烟株均有增加,发病茎秆病健交界部位增幅显著。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以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为根际土壤优势菌门,且在健康与感染黑胫病烟株中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性差异。茎秆样品中变形菌门与蓝细菌门为优势菌门,病健交界茎秆中2者的相对丰度与健康茎秆和发病茎秆存在显著性差异。属水平上,健康与感染黑胫病烟株根际土壤中主要菌属为Candidatus_soli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等。所有茎秆样品中优势菌属为蓝细菌(norank_c_Cyanobacteria)和劳尔氏菌属(Ralstonia),病健交界茎秆中蓝细菌相对丰度与健康茎秆和发病茎秆差异显著。  结论  感染黑胫病后烟株各部位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青枯病病原菌茄科劳尔氏菌,表明烟草黑胫病与青枯病存在混合发生的情况。因此在对烟草黑胫病防治的同时也需加强青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藏东南产区苹果表皮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二豪  杨雪  张鑫  尹秀  禄亚洲 《中国酿造》2022,41(5):118-123
为了探究藏东南产区苹果表皮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苹果表皮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优势微生物菌属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苹果表皮样品分别获得554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s)、612个真菌OTUs,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获得1 717个细菌OTUs、1 371个真菌OTUs,根际土壤样品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丰富度均高于苹果表皮,且同一样品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真菌。在属分类水平上,苹果表皮和根际土壤的主要优势细菌属均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3.06%和5.53%,外囊菌属(Taphrin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分别是苹果表皮和根际土壤样品的主要优势真菌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1.07%和7.62%。优势细菌属和优势真菌属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真菌与细菌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清香型白酒酒糟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酒糟样品中细菌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均大于真菌,细菌菌群归属于10个门、18个纲、31个目、66个科、86个属、124个种,真菌菌群归属于5个门、11个纲、20个目、33个科、49个属、66个种。优势细菌门(相对丰度≥1.0%)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细菌属为根瘤菌属(Rhizobium)、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谷氨酸杆菌属(Glutamici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Devosia、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未分类-鼠杆菌属(unclassified-Muribacul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属为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横梗霉属(Lichtheimia)、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酵母属(Saccharomyces)。  相似文献   

14.
烟秆生物质炭对烟草根际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植烟土壤养分、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度施入烟秆生物质炭提升了酸性土壤pH,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积累,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加大,土壤pH、有机质含量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土壤速效钾释放速率也得到提高。施用烟秆生物质炭后,烟草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种类(OTU数)提高了26.4%。优势菌种中,变形菌门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7.19%~54.32%。生物质炭施用下,部分有利植物生长的促生菌呈增长趋势。将烟秆生物质炭用于烟田土壤改良,既可提升土壤肥力,又可缓解烟秆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烟秆生物质炭推广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利用烤烟与小葱、苦苣和油麦菜三种植物间作缓解其连作障碍,为消除烟田土壤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间作烤烟烟株根际土壤(连作烤烟烟株根际土壤为对照)细菌群落结构组成进行测定分析;利用Tax4Fun功能预测获得相应样品细菌群落的生态功能。【结果】间作处理的烟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OTU数、丰度和多样性均大于对照,与CK处理相比,小葱(T1处理)、苦苣(T2处理)和油麦菜(T3处理)间作处理的丰度分别增加了16.52%、12.10%、6.28%,而OTU总数分别增加了6.00%、0.65%、3.49%;在门水平上的6个优势菌群中,与CK的丰度相比,T1、T2、T3处理在变形菌门上分别提高了42.86%、17.85%和21.43%,厚壁菌门上分别提高了27.27%、0%和9.09%,酸杆菌门上分别提高了9.09%、27.27%和36.36%,放线菌门上T2处理提高了7.14%而T1和T3处理分别下降了28.57%和14.30%,拟杆菌门上T1处理提高了8.33%而T2和T3处理分别下降了16.67%和8.33%,芽单胞菌门上T1和T3处理分别下降了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深耕、深松措施对山地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田试验, 设置常规旋耕20 cm(RT20, 对照)、深耕30 cm(DT30)、深松30 cm(ST30)和深松40 cm(ST40)4个处理, 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耕作处理下旺长期烤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  结果  (1)与RT20相比, DT30、ST30和ST40处理中根际土壤真菌OTU丰度分别提升了9.19%、13.11%和6.32%, 其中DT30、ST30处理所特有的OTUs数分别是RT20的1.30倍和1.18倍; (2)不同深耕和深松处理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所增加, 其中DT30、ST30和ST40处理的Shannon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提升了8.23%、7.46%和4.63%, Chao1指数分别提升了8.27%、13.39%和4.26%;(3)在门、属和种水平上不同耕作处理优势菌群及相对丰度均有显著差异, 与RT20相比, DT30、ST30和ST40处理中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25.34%、14.53%和18.41%, 茎点霉属(Phoma)相对丰度分别降低34.96%、31.17%和33.33%;另外, 青霉属(Penicillium)和紫霉属(Purpureocillium)等有益真菌相对丰度较RT20均表现出增加趋势。  结论  深耕和深松措施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建, 有利于提升烤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并在一定程度降低潜在土传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 促进有益土壤微生物生长, 从而对山地烟田烤烟根际土壤微环境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变化。  方法  采用长期定位施肥(无机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有机肥处理)、16S V4区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贵州省不同施肥处理的植烟土壤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① 化肥配施有机肥明显提高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提高23.46%;②根际土壤微生物的OTUs数量差异明显,有机肥处理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有机肥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特有OTUs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增加43.55%;③土壤微生物属水平的聚类分析发现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关系最近,无机肥处理与其他两种处理关系比较远;④无机肥处理的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有机肥处理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高于其他处理。  结论  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贵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植烟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性和丰富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传统清香型白酒大楂和二楂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群落结构、丰度及演替规律进行研究,测序获得有效序列数分别为488 956条和642 670条,分别包含14 230个和7 303个OTU,归类为26个亚门或纲,主要为子囊菌纲、担子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和其它未分类的单元。结果表明,传统清香型白酒大楂和二楂真菌群落组成丰富,在发酵过程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其中子囊菌纲的腹膜孢酵母属、酵母属、假丝酵母属、有孢汉逊酵母属和有孢圆酵母属为传统清香型白酒大楂或二楂发酵主要优势菌群。本研究为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菌群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多种病原微生物密切相关,乳汁中菌群特征的分析对建立乳房炎防控体系和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16S r 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分析河南省某奶牛场17头健康奶牛和10头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结果发现,微生物菌群在11个门、24个纲、37个目、82个科和184个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低于健康奶牛乳汁,在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乳腺感染后,变形菌门、软壁菌门的丰度显著降低;互养菌门的丰度显著升高。乳腺炎奶牛乳汁中的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棒状杆菌科、罗尔斯通氏菌属、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优势菌属中有4个嗜冷菌,健康奶牛和乳腺炎奶牛乳汁中的嗜冷菌总丰度分别为19.5%和42.0%。提示乳汁中微生物组成变化可能与奶牛乳腺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该研究为奶牛场乳房炎的防控及原料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有机肥对烟田土壤微生物以及烟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类型有机肥对烟田烟株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以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明显增加烟田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其中施用饼肥+腐殖酸的烟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较多.烟株生长中、后期的根际放线菌数量较高;施用氨基酸肥的烟田,烟株生长前期根际放线菌数量较高;施用有机肥没有增加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不同有机肥均可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上中等烟比例,每公顷增加产量87.45~299.95 kg,增加产值912.13~2717.88元,上中等烟比例提高1.0~3.9个百分点,其中又以饼肥+腐殖酸和氨基酸处理最优.有机肥明显改善了中部初烤烟叶的化学成分.总糖含量增加1.91~3.83个百分点、还原糖含量增加2.43~4.79个百分点、钾含量增加0.17~0.41个百分点,降低上部初烤烟叶的烟碱含量0.12~0.34个百分点、氯含量0.1~0.37个百分点,协调了糖碱比、氮碱比,提高了钾氯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