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讯     
《人民长江》2012,(12):16+19+32+41+45+60+77
黄河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已经提前实现了黄河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全覆盖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水利部提出的2012年流域省界断面监测覆盖率达到80%、2013年达到100%的目标要求,黄委结合流域机构自身特点和当前水质监测能力现状,采取直测、委托监测、共建共管3种手段,将全流域省界断面监测覆盖率由2011年的45.3%提高到目前的100%。黄委自2010年开展了黄河流域省界水质断面复核工作以来,历经断面选址、现场查勘、征求区域省(区)政府意见、修改复核等程序,2011年上半年经上报水利部共核定黄河流域75个省界水质断面,其中仅有34个断面实施了监测,省界断面监  相似文献   

2.
结合我国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的实践经验,开展松辽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现状分析,提出松辽流域省界缓冲区监管对策,为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郁丹英  樊孔明 《治淮》2013,(1):113-114
1省界水体监测情况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反映流域各省出入境断面水质状况,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断面复核和监测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0〕83号)的要求,2010年淮委会同流域四省水利、环保部门完成淮河流域近50条主要跨省  相似文献   

4.
根据实际监测数据,以松花江省界缓冲区2015年44个断面作为评价对象,选取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共5项水质指标,基于物元分析方法对松花江省界缓冲区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省界缓冲区水质总体状态良好,非冰封期水质劣于冰封期水质,下游水质劣于上游水质。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省界缓冲区监督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航  张颖  李昊  师洋 《人民黄河》2012,34(12):66-68
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实施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关键环节,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黄委在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开展了水质监测、联合监督检查、理论研究等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分析省界缓冲区区划成果、监督管理职责、水质监测信息、制度建设等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省界缓冲区监管存在的法律依据不足、基础较差等主要问题,对省界缓冲区监督管理的目标和确界立碑、加快纳污能力核定、提高水质监测能力等主要任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8—2015年珠江流域江西片4个省界缓冲区的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方法,分析了珠江流域江西片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现状及水质类别、特征污染物、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北江2个省界缓冲区水质优良,东江2个省界缓冲区水质污染较严重,但呈现出好转趋势,尤其是其特征污染物氨氮呈现出高度显著下降趋势。并重点针对珠江流域东江省界水体的污染源现状和污染物特点,提出了珠江流域江西片省界水体的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统计了2004年度松辽流域水功能区中省界缓冲区的水质监测成果,分析和评价了全年期松辽流域省界缓冲区的水质状况。同时针对目前水污染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嫩江干流省界缓冲区2011—2015年水质,并分析水质监测结果及其原因;针对嫩江干流省界缓冲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嫩江流域省界缓冲区监管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于7月17~20日对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省界河流进行了第二次水质监测。本次监测了22个省界河段,24个省界断面(其中颖河、涡河各测2个断面),13个水质项目。根据评价结果表明,省界河段水质污染仍比较严重。超Ⅴ类水标准的有9个,占监测河段的41%。Ⅳ类水标准的有7个,占监测河段的32%。Ⅲ类水标准的3个,占监测河段的14%。Ⅱ类水标准的有3个,占监测河段的14%。 水质超标项目(超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有12个断面,超标倍数为0.1~27.7倍。其次  相似文献   

10.
<正>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和强化省界水体水质监测管理工作,长江水利委员会水保局监测中心开展了流域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断面的立碑标识工作。2014年10月,首批3个断面标识碑建设完成,11月24~26日,水保局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组成项目验收组,在湖北恩施市对"长江流域省界水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利》2004,(21):108-108
9月份,对全国136个重要省界河流水质断面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其中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有51个,占37.5%。太湖分9个湖区进行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有14%面积的水域超标,劣于V类占2%。  相似文献   

12.
金立新 《治淮》1998,(1):4-6
一、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1、省界河段水质状况 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的规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跨省河流省界断面水质监测。1994年6月以来的监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31条跨省河流中大部分省界断面水质有不同程度改善,有的明显  相似文献   

13.
省界缓冲区是为了协调省(区)际用水关系,控制相邻省(区)上下游或左右岸河道水污染而划定的一类特殊的水功能区,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关键区域。以珠江流域片省界缓冲区为例,在入河污染物监测和水质现状达标评价的基础上,对水功能区的现状纳污能力和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加强省界缓冲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2021年溧阳城区土地利用和骨干河道6个水质断面逐月监测数据为基础,以监测断面为中心建立缓冲区,采用缓冲区划分、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和冗余分析方法(RDA),探讨4个不同空间尺度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5.
首先给出省界缓冲区的定义,然后基于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构建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方案的指标体系,运用 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我国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污染者付费实施方案力度最为到位,水质污染后修复实施方案最不到位。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国家“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客观反应淮河流域省界水质状况,加强省界水质监督管理,本文对照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确定的省界水质目标,对2005年淮河流域跨省河流省界断面水质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价,对省界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水质的对策建议,同时对国家确定的25个省界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近日从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了解到,为规范行政辖区间水环境质量的监控和缓解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省(自治区)之间的矛盾,营造“以邻为友、联合防治水污染”的良好氛围,该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自今年4月起,组织流域各省(自治区)水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了两个月一次的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监测,并及时发布省界断面水质公报。这标志着珠江流域不同行政区域联手治污进入了新的阶段。据了解,该局已根据今年4月、6月的监测结果发布了两期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公报。在已发布的两期公报中,省界监测断面水质为四类或以上的分别占727%、7…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利》2005,(2):68-68
2004年12月份,对全国136个重要省界河流水质断面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其中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有57个,占41.9%。  相似文献   

19.
姜永生 《治淮》1997,(8):18-19
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所赋于的职责和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现场会精神,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94年6月起对淮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河段进行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共在淮河干流设置监测断面8个,在30条主要跨省河流设置省界监测断面32个。至1997年6月,共施测37次,采样行程22万公里,取得监测数据2万余个,发布省界河段水质公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对松辽流域省界缓冲区的监督管理,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影响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的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分析松辽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的各级影响因素,最后对松辽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方案中,污染者付费方案措施受到较高的关注,符合我国国情及松辽流域现状,而对水质污染后如何修复水质、恢复水体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部分方案的实施力度较弱,无法真正起到水资源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