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外科术前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比较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和栓塞治疗2种介入方法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1998年6月至2009年4月间,31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介入治疗,根据患者造影情况,分别采用经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和经导管栓塞治疗。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对手术的影响,比较2种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和复发率。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软件使用SPSS11.0。结果31例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治疗,垂体后叶素灌注组和栓塞组的术后止血率分别为69.2%(9/13)、94.4%(17/18),复发率分别为4/9、23.7%(4/17)。31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其中择期手术20例,未出现手术和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患者。结论术前介入治疗能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提供的手术机会,使部分急症手术变为择期手术,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介入治疗在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并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介入治疗的病例,总结其DSA结果及介入治疗价值。结果11例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中DSA发现胃左动脉出血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血管感染性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小分支血管出血2例。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症介入在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资料。分析导管在2级动脉和3~4级动脉开口造影时出血阳性率差异;经导管灌注缩血管药、止血剂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结果导管在2级和3~4级动脉开口处出血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21.4%(12/56)和100%(56/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前、后(24h内)平均收缩压分别为(93.14±18.63)mmHg和(116.84±13.6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和血凝酶20例,技术成功率80%(16/20),临床成功率55%(11/20)。再出血9例行微导管超选择栓塞,7例成功,2例失败,接受手术治疗。经导管灌注血凝酶和明胶海绵条栓塞共45例(36例+9例灌注后再出血),技术成功率93%(42/45),临床成功率89%(40/45)。2种介入治疗方法比较,止血的技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8),临床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患者栓塞后因酗酒再出血,血管造影显示原出血动脉闭塞;1例患者仅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和栓塞,死于动脉性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肝动脉-门静脉瘘)。结论急症介入能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有效控制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有效诊疗手段;出血的诊断率、止血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受多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和预防产科大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产科大出血或有大出血风险的病例17例(其中已出现大出血病例14例),包括产后或流产术后出血10例,葡萄胎出血4例。3例预防性栓塞,包括胎盘前置2例,宫颈妊娠1例。选择性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行DSA明确子宫血管情况,以直径1~3mm明胶海绵颗粒及明胶海绵条或聚乙烯醇(PVA)栓塞,部分病例经子宫动脉灌注甲氨喋呤(MTX)。结果插管成功率100%,14例大出血病例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手术成功,1~5d后阴道内完全无流血。3例预防性栓塞患者,栓塞后行引产术,1例发生大出血,2例未发生大出血。结论TAE创伤小,疗效快速肯定,且并发症少,对产科大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有大出血风险的病例预防应用可降低大出血或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患者,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动脉性出血造影明确诊断后对靶血管用PVA颗粒、明胶海绵或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门脉高压性出血根据患者情况分别行TIPS分流术,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和(或)部分脾栓塞术。结果介入治疗急性大出血的有效率为84%(21/25),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有2例复发(2/25)。结论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高效、简便、损伤小的治疗方法,对急性大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斌  周全  李建清  易文斌 《工业加热》2018,(12):1148-115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在DSA造影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例DSA检查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栓塞组(n=17)、灌注组(n=16)。栓塞组患者接受预防性介入栓塞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组接受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垂体后叶素预防性灌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灌注组即刻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4.1%(16/17)、31.3%(5/16),栓塞组显著高于灌注组(χ2=6.14,P<0.05);治疗后再出血率在栓塞组为6.3%(1/16),灌注组为40.0%(2/5),栓塞组显著低于灌注组(χ2=3.17,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肠坏死、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与动脉内垂体后叶素灌注相比,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DSA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率更高,再出血率更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腹部和盆腔动脉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腹部和盆腔动脉出血患者67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出血11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15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出血6例,肾动脉分支出血12例和髂内动脉分支出血23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股动脉插管,先行靶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动脉,选用明胶海绵条或颗粒、弹簧圈或微弹簧圈、PVA颗粒或海藻酸钠颗粒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定期追踪随访。结果 67例中1次性栓塞成功65例,2次栓塞成功1例,1例栓塞后仍有少量出血转行手术治疗。67例止血总成功率98.5%。67例止血中有50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及复发。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腹部和盆腔动脉大出血,具有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等优点,对靶血管精确的超选择栓塞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损伤性鼻腔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或手术后鼻出血患者,经药物及鼻腔填塞治疗失败后,采用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后先行颈外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点,再超选择插管至责任动脉以明胶海绵或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9例为外伤后鼻出血,6例为鼻窦或副鼻窦手术后出血。14例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例用PVA颗粒栓塞,均1次栓塞成功,2~3d后成功去除填塞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控制保守治疗失败的鼻腔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损伤性鼻腔大出血明胶海绵是首选的栓塞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胰腺疾病外科术后大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3例外科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应用单纯血管内栓塞术11例,联合内支架置入术1例,联合肠系膜上动脉局部灌注1例。栓塞材料用微型弹簧圈7例,普通弹簧圈2例,同时用聚乙烯醇微球6例,同时用明胶海绵4例。结果栓塞前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单纯假性动脉瘤形成6例,合并对比剂外溢3例,单纯对比剂外溢3例,血管造影阴性1例。介入治疗止血成功率92.3%(12/13)。13例中1例再通栓塞后次日因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死亡。再出血率16.7%(2/12)。12例介入治疗成功者,术后经输血、补液等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引流管及胃管引流液血性液体消失。随访中,原有合并胰瘘、腹腔脓肿者2例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其余10例随访2周~24个月,未再出现大出血。4例行肝固有动脉栓塞者出现ALT一过性升高,其他患者未出现肠坏死、胰腺坏死、脾脓肿等表现。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胰腺疾病外科术后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胆道术后胆道出血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3月至2009年8月16例胆道手术后动脉出血的临床资料,先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改用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并采用明胶海绵和钢圈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该组病例中1例死亡,15例采用选择性动脉栓塞,随访8个月~3年无再次出血。结论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胆道手术后动脉出血具有安全、微创、止血准确、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