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DSA比较评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周围血管性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的准确性及特异性。方法30例PVD患者同时接受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级:Ⅰ正常(无狭窄);Ⅱ轻度狭窄(1%~49%狭窄);Ⅲ中度狭窄(50%~74%狭窄);Ⅳ重度狭窄(75%~99%);Ⅴ闭塞。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30例患者中,共有720支血管均有DSA及CTA成像。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64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有意义狭窄的灵敏度98.5%、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9.1%、阴性预测值98.7%。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周围血管狭窄程度的一种准确、安全、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6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272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CTA能够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CTA发现钙化病变52节段,SCA仅发现钙化病变35节段。CTA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3%,特异度98.16%,阳性预测值97.22%,阴性预测值97.56%。其中对左主干、左前降支病变及>75%的病变灵敏度最高,分别达到100%和94.4%。结论CTA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开口畸形、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南京市第一医院6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共78条患肢、85枚支架)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4种血管重建技术,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部分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患者(81枚支架)顺利完成检查得出清晰图像,其中43枚支架无狭窄,32枚支架内不同程度狭窄(2 ~ 4 级),6枚支架闭塞。检查结果与患肢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31例患者(34枚支架)与2周内的DSA造影相比较,3枚支架狭窄程度与DSA判断不同,以DSA为标准,符合率为91.2%。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安全、无创、显影清晰,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患肢在治疗后的支架通畅情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复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方法4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观察CT增强后2次扫描下肢动脉远段的显示情况,并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对下肢动脉分支的显示差异。结果第1次增强扫描时18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5支足底动脉不显影;增强后延迟扫描14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1支足底动脉不显影;第2次结果与DSA一致。MIP重建观察到的血管分支多于VR,两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t=7.445)。结论下肢CT动脉成像中需注意追加第2次延迟扫描。MIP较VR能显示血管的更多分支,两者在观察图像中各有所长,需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评价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64层螺旋CT对59例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共计112枚支架)行CT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64层螺旋CT显示植入的112枚支架中109枚支架内腔得到清晰显示,总显示率97.3%(109/112)。12处中、重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确10处;15处轻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正确5处,误诊10处,无漏诊。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9%(99/100),阳性预测值90.9%(16/24),阴性预测值98%(99/101),准确率97.3%(109/112)。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用于支架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进行DSA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A技术及其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2例疑诊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MSCT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9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6例,右侧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受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2例。左侧腹股沟区囊肿压迫左侧髂外静脉1例。单纯左下肢浅静脉曲张1例。以上30例CT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MSCTA诊断右侧股静脉扩张1例,未见异常1例,该2例DSA均提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血管造影对经支气管动脉治疗肺癌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轴位图(Ax)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并以此为参照,在DSA下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中记录寻找到的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动脉数目。结果胸部CTA共发现34支动脉参与肺癌供血,包括支气管动脉27支(其中异位于右锁骨下动脉的支气管动脉1支)、肋间动脉3支、内乳动脉和膈下动脉各2支。34支动脉均在介入治疗中顺利插管并证实为肺癌供血动脉,DSA造影还发现在CTA上未发现的患侧3支支气管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癌的供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供血动脉)及其走行情况,有助于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追踪重建显示胃右动脉的起源与肝动脉的关系,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在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VR及MIP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者43例,显示率为59.8%。胃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19例,肝左动脉17例,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肝右动脉2例,肝总动脉1例。三维重建结果显示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多发自肝左动脉,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提供胃右动脉血管影像资料,对介入治疗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PT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改变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DSA检查,并同时与血管超声进行对照.其中17例节段性狭窄行介入治疗(12例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5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并于6个月后血管造影复查.结果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17例行介入治疗者均有动脉以上动脉的慢性损伤.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 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阻塞部位及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支扩)大咯血病变动脉DSA表现特点及栓塞治疗疗效。方法35例支扩大咯血患者,参考胸片、CT等影像资料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及其他目标血管DSA检查,根据造影表现行病变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PVA和(或)明胶海绵颗粒(条),术后随访疗效。结果①DSA表现:病变血管单独为支气管动脉占74.3%,合并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22.9%,单独为非支气管动脉2.9%,异常动脉数量为1~5(平均1.8)支/例。显示出血直接征象25.7%,间接征象100%。②栓塞情况及疗效:栓塞34例共61支病变血管;应用微导管16例。1例3d内栓塞2次无效,3个月内复发4例,3个月后复发2例,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为85.3%,复发率为20.6%,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扩大咯血DSA检查阳性率高,参考造影特点行选择性病变动脉栓塞治疗安全性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郭相江  张纪蔚 《工业加热》2010,(12):940-943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血管造影特征。方法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6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患肢造影资料。①将下肢分为髂、股、腘、小腿动脉4分段,统计患肢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动脉累及情况。②根据病变数目,部位,病变性质(狭窄或者闭塞),病变长度(<5cm,5~10cm和>10cm),行分类统计。结果根据4分段法,162条患肢中,131条为多节段动脉病变,120条患肢有股浅动脉段病变,139条患肢为小腿动脉病变。小腿动脉中,120条累及膝下2支以上动脉。分类统计有660处病变,闭塞性病变66.2%,狭窄性病变33.8%。累及小腿动脉有70.5%。超过10cm长段闭塞病变主要分布于小腿动脉,以胫前、胫后动脉为主,腓动脉较少。152处股浅动脉病变,49处(31.2%)累及股浅动脉开口,56处(35.7%)累及内收肌管。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以多平面硬化闭塞为主要表现,股浅和小腿动脉累及最多。股浅动脉病变常累及股浅动脉开口及内收肌管,股深动脉和股总动脉累及较少。小腿动脉病变以胫前、胫后动脉长段闭塞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血管源性病变20例.32例行DSA检查,2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其中13例同时行DSA,CTA和钡剂检查.共对1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1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100%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胆道狭窄的多层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以55例经皮胆道造影(PTC)或内镜逆行胆道造影(ERC)证实的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患者为对象,分析缺血型胆道狭窄(IBS)23例及非缺血型胆道狭窄(NIBS)32例患者的肝内、外胆道及肝动脉病变情况,根据二项分布样本总体概率的Z检验比较两组多层CT表现差异。结果多层CT检查中,54/55例(98.2%)胆道狭窄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胆管扩张,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无肝内外胆管扩张的IBS患者漏诊。IBS患者肝门区胆管狭窄(21例,91.3%)、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16例,69.6%)发生率显著高于NIBS患者(分别为4例,12.5%和12例,37.5%)(单侧P值<0.01);胆总管吻合口狭窄(8例,34.8%)、肝外胆管扩张(8例,34.8%)、肝内胆管均匀扩张(6例,26.1%)发生率显著低于NIBS患者(分别为27例,84.4%、29例,90.6%和20例,62.5%)(单侧P值<0.01)。CTA发现16/23例IBS及5/32例NIBS患者肝动脉狭窄,IBS患者肝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单侧P<0.01)。IBS组5例合并肝内胆汁瘤及2例合并胆源性肝脓肿患者全部出现重度以上肝动脉狭窄。2/3例胆漏患者合并IBS,CTA发现1例肝动脉血栓、1例极重度肝动脉狭窄。结论IBS、NIBS在胆道狭窄部位、继发性胆管扩张部位和肝内胆管扩张多层CT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肝门区胆管狭窄及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为IBS主要表现;CTA还能发现相关血管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评价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75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测量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及狭窄率,将其中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39条患肢)纳入介入治疗组,治疗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对下肢动脉严重狭窄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将拒绝行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60条患肢)纳入保守治疗组,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6 ~ 36个月,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对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90.0%,1年内发生再狭窄而导致截肢率为10.0%;保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2.2%,截肢率为3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治疗组3年开通率为57.7%,截肢率为23.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估64排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疑似肺隔离症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手术前接受64排CTA检查。从患者及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肺隔离症在CT平扫显示为囊性(5例)、实性(25例)或囊实性病灶(13例),病灶从1.5 cm至12 cm不等。CTA诊断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DSA和(或)手术显示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从患者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7.7%,敏感度为97.3%的,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8.0%,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患者、血管两方面比较,CTA与DSA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TA可以替代DSA用于术前诊断肺隔离症。CTA不仅能显示异常的供血动脉,而且可以提供异常肺实质、气管及周围肺气肿等具体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不仅可引起上肢缺血症状,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可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为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对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45~75岁,平均66岁。单纯左锁骨下动脉病变7例(闭塞3例,狭窄4例),单纯右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双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9例患者患肢动脉压比对侧低20mmHg 以上,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无明显血压差。8例上肢有感觉异常伴脉搏减弱或无脉,7例有长期头晕病史,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显示有椎动脉逆流。临床诊断动脉硬化9例,病理诊断大动脉炎1例。1例合并右肾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2例合并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1.2使用材料与设备本组选择3种类型的镍钛合金自膨支架,有Protege(EV3,美国)7枚,Precise RX(Cordis,美国)1枚,Maris(Invatec,意大利)1枚。直径8~10mm,长度4~6cm。使用血管造影设备为西门子AXIOM ARTIS FA DSA系统。1.2介入方法1.2.1术前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用5F猪尾导管、猎人头管、西蒙管或单弯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形态、范围、侧支循环及其他脑血管供血情况,测量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长度,以便制订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血管支架。对盗血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时可观察到整个盗血过程1.2.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8F导管鞘。将8F导引管与“y”阀、三通、压力盐水袋连接并排气,在黑泥鳅加硬交换导丝引导下,将导引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送入导丝并越过狭窄段至远端,选择直径8mm、长4cm球囊(Cordis,美国)沿导丝送入狭窄段,用压力泵在6~12atm下扩张1~2次,每次30s左右,间隔1~2min。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经320排CTA检出动脉瘤患者90例,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对60例患者(2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4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进行320排CTA随访,对比手术前、后CTA图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90例阳性患者中共检出100枚动脉瘤,其中 < 3 mm的28枚,≥ 3 mm的72枚。320排CTA诊断3 mm以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0.9%,对≥ 3 mm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60例患者术后未发现动脉瘤残余,载瘤动脉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 320排CT颅脑一站式检查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首选技术,但可能遗漏微小动脉瘤,3D?蛳 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后单期扫描,并应用DSA的计算机重建软件进行CBCT扫描后的重建,然后分析患者发现肿瘤个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MSCT共发现肿瘤122个,常规DSA影像共发现肿瘤113个,CBCT双期扫描动脉期发现肿瘤121个,静脉期发现肿瘤123个,栓塞后单期扫描(碘化油CT)可以分辨的肿瘤126个。CBCT双期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与MS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CT发现小病灶相对较少,而动脉期的3D血管重建,可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结论 CBCT双期扫描与MSCT、常规DSA造影相比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TACE手术术中补充检查,对手术中发现小病灶、超选肿瘤供血血管和评价栓塞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