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内支架治疗高龄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的老年患者进行前列腺内支架植入术。结果32例患者前列腺内支架均一次植入成功,术后立即自行排尿,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32例患者术后随访,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25.50±5.51)ml/s降至术后(6.51±3.87)ml/s(P<0.01),最大尿流率从术前(1.55±3.64)ml/s增至术后(14.21±3.15)ml/s(P<0.01)。结论前列腺支架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其疗效迅速、可靠、创伤小,尤其对治疗高龄、高危且不适宜手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脉栓塞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经前列腺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病例,随访7d~2年。比较手术前后国际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和剩余尿(RU)的变化。应用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前列腺内血流信号、最大血流速度改变;B超或CT观察前列腺体积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前IPSS、QOL、Qmax、RU平均值分别为24.2分、4.8分、9.6ml/s和184ml ,术后分别为4.8分、1.3分、18.9ml/s和0~3ml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前列腺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弱,最大血流速度由术前(21.52±8.83)cm/s降至术后(7.4±3.27)cm/s,B超或CT检查显示前列腺体积从平均117cm 3 缩小到68cm 3 ,缩小率为41.8%,显效率为89%。结论动脉栓塞治疗BPH疗效显著,可作为该病治疗的又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后前列腺体积(PV)变化。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AE术治疗31例PV≥80 cm3重度BPH患者。术后随访平均6(1~11)个月,经直肠前列腺彩色超声检测PV,评估术前术后PV变化。结果 31例患者年龄80~95岁,平均(85.8±4.7)岁;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为25~35分,平均(33.4±2.8)分;前列腺症状生活质量(QOL)评分为5.0~6.0分,平均(5.7±0.5)分;PV为80~178 cm3,平均(123.0±34.0) cm3;最大尿流率(Qmax)为1~8 mL/s,平均(4.5±2.3) mL/s;残余尿量(RUV)为10~500 mL,平均(134.0±150.6) mL。所有患者PAE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1~150 min,平均(65±13)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PV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1个月26例(84%)症状较术前改善,经直肠前列腺彩色超声复查PV显示24例(77.4%)缩小>50%,6例(19.4%)缩小25%~50%,1例(3.2%)术中单侧栓塞患者缩小<20%。结论 PAE术可明显缩小重度BPH患者P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房缺封堵术的3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5例老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缺患者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d、1、3、6和12个月行经胸心动超声图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透视及经胸心动超声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缺。结果所有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肺动脉高压组与非肺动脉高压组年龄分别为(67±5)岁和(24±9)岁,(P<0.01),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0.7和1.7±0.7,(P<0.01),房缺直径分别为(30.5±3.2)mm和(14.2±4.0)mm(P<0.01),封堵器直径分别为(35.3±4.5)mm和(18.2±4.4)mm(P<0.01),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65.2±11.2)mmHg 和(29.5±3.3)mmHg (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31.0±4.4)mmHg 和(17.9±1.1)mmHg (P<0.01),封堵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36.6±11.4)mmHg ,肺动脉平均压为(21.6±4.3)mmHg ,均有明显下降,两者与术前比较P均<0.01,心功能有明显提高(从术前2.8±0.7增加到1.8±0.8,P<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股动脉血管封堵器应用效果和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79例心导管术后患者,分徒手压迫、Angioseal封堵、Perclose封堵、Boomerang封堵等4种方式止血,观察记录实际制动时间、出血并发症和其他少见并发症情况,比较各自的特点。结果徒手压迫、Angioseal封堵、Perclose封堵、Boomerang封堵4组实际制动时间分别(21.4±2.7)h、(3.5±2.3)h、(3.7±2.6)h和(3.9±2.8)h,封堵器组明显减少制动时间。4组操作失败率依次为2.7%、1.4%、8.6%和3.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4组依次为9.2%、5.8%、12.6%和8.0%。除去操作失败病例,则4组出血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封堵器明显减少患者实际制动时间,但并不减少出血并发症。3种血管封堵器各具特点,应用时需严格掌握指征和选择合适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月内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测量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和CT值,并比较冷冻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30例患者自愿接受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灌注参数并比较术前、术后灌注参数变化。应用Log-rank法计算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所有患者肿瘤最大直径的平均值由(5.61±3.13)mm缩小至(5.15±3.00)mm,依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好转率10.29%,总有效率98.52%。肿瘤直径最大层面病灶CT平均值平扫由术前(42.01±7.66)Hu 减少至术后(25.61±2.06)Hu ,增强由(66.99±7.65)Hu 减少至(29.66±2.06)Hu ,CT值明显降低。30例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的灌注参数改变分别为血流量(BF)由术前(48.32±8.41)ml ·100ml -1 ·min -1 减少至(28.73±8.92)ml ·100ml -1 ·min -1 ,血容量(BV)由(65.38±10.49)ml/1000ml 减少至(37.8±10.71)ml/1000ml ,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由(13.08±3.41)s减少至(10.01±3.38)s,渗透性(permeability,P)由(91.79±22.80)ml ·100ml -1 ·min -1 减少至(44.62±34.26)ml ·100ml -1 ·min -1 。以上所有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随访至2009年4月30日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氩氦刀冷冻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CT灌注成像能在早期反映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疗效,配合常规的检查和评价方法,可以在术后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和残留的病灶,对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外科高风险腹主动脉瘤(A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AAA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按国际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SVS/ISCVS)手术风险评估方法分级,1级(较低风险)30例,2~3级(高风险)21例。根据术前CT及DSA资料合理选择支架。术后定期临床及CT影像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覆膜支架均顺利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及术后30d无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1±20.5)个月,死亡1例(术后36d),死因不详。主要并发症5例(9.8%),包括分支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股动脉切口局部并发症2例(血栓形成及淋巴管瘘),支架单臂脱位导致内漏增多1例。术后少量内漏10例(19.6%),其中5例随访期自行消失。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AAA,特别是外科高风险患者,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早期发生的缺血性脑损害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前、术后(72h内)行弥散磁共振成像(DWI )检查,结合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情况、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等资料,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障碍严重程度,系统评价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早期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平均狭窄分别为(72.3±10.7)%与(29.5±13.9)%。并发症发生率为17.2%,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6.9%)。DWI 检出的新发缺血性脑损害13例(44.8%),其中无症状者11例(84.6%)。13例中共检出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病灶63个,其中55个(87.3%)位于靶血管供血区域,8个(12.7%)位于非靶血管供血区域。2个(3.2%)出现在支架覆盖血管相关穿支供血区域。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率为0,无病死率。结论DWI 检查在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安全有效。术后早期有一定比率的缺血性脑损害发生,尽管大部分是无症状的,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长期生活质量。方法随访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3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25例,用形象类比(VAS)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下腰部功能活动障碍(OLBPDQ)量表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大于1年的生活质量,并观察骨水泥渗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6.5个月(13~42个月)。术前、术后1d、3、6个月及1年以上随访时VAS疼痛分值分别为8.96±1.11、4.58±2.56、3.16±2.28、2.11±0.27、1.63±0.21;ADL量表(Barthel指数)术前、术后分别为54.34±13.21、84.28±18.30,较术前提高了55%;OLBPDQ量表穴ODI指数雪术前、术后分别为25.64±13.84、17.52±10.71,较术前下降了32%。两组间P值均<0.05。术后CT证实少量骨水泥渗漏5例,平均随访32个月均无临床症状。结论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仅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而且可长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少量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对患者长期生命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单纯介入机械祛栓在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PE)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到2008年1月经皮机械碎栓(PMT )或(和)Straub Rotarex系统祛栓治疗急性大面积PE病例6例。结果6例患者的肺动脉主干血流得以再通且临床症状改善。介入术后,患者SaO 2 从术前79.5%±5.3%增加至92.8%±3.4%(P<0.01);PaO 2 从术前从(58.0±9.8)mmHg 增加至(88.7±4.1)mmHg (P<0.01);术后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PAP)从(40.8±7.8)mmHg 降至(29.8±8.0)mmHg (P<0.01);Miller指数从术前的0.54±0.03降至术后的0.18±0.07(P<0.01)。在完成临床随访的4例患者中,1~5年内均未有PE复发。结论初步临床经验显示单纯PMT 是治疗急性大面积PE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尤其是针对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腺动脉介入栓塞术(PAE)治疗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并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作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3例高龄BP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PAE治疗57例(PAE组),接受TURP治疗86例(TURP组)。对比两组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AE组术中出血量[(4.76±1.92) mL对(156.56±83.12) mL]、止痛药应用次数[(0.12±0.33)次对(0.76±1.35)次]、术后住院时间[(2.47±1.91) d对(7.21±2.44) d]、ClavienⅡ级及以上并发症(χ2=5.563)均低于TURP组。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URP组在前列腺体积[(42.93±11.62) cm3对(69.82±13.52) cm3]、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9.77±1.71对11.82±3.31)、生活质量(QOL)评分(1.87±0.76对2.57±0.59)、最大尿流率(Qmax)[(18.26±3.98) mL/s对(13.90±3.95) mL/s]、残余尿量(PVR)[(36.16±10.67) mL对(45.82±9.43) mL]指标上改善均比PAE组更明显。结论 PAE术治疗高龄BPH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TURP术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在使用覆膜支架治疗后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使用5只实验犬建立双侧颈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10枚,2周后使用覆膜支架对动脉瘤进行封堵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周行动脉瘤3.0 MR检查,观察动脉瘤形态学变化,术后4周将实验动物处死后行病理学研究。重点研究覆膜支架置入后不同时期动脉瘤体积的变化。统计软件使用SAS6.12。结果 3.0 MR能够在T2像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周动脉瘤瘤体积分别为(100.17 ± 16.64)mm3,(97.25 ± 17.18)mm3,(44.11 ± 5.96)mm3和(33.75 ± 5.02)mm3,支架置入后不同时间动脉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254, P < 0.01);术后2、4周动脉瘤体积较术前平均减小55.6%,66.2%;术后4周病理显示动脉瘤体完全纤维化。结论 动脉瘤在覆膜支架封堵治疗后体积能够明显缩小并最终完全纤维化,从而减轻其对周围结构的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冠脉内超声测量支架置入6个月后内膜增生厚度,准确比较不同支架再狭窄率。方法选择57例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4~8(6±2)个月同意复查冠脉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的冠心病(CHD)住院患者,分为Cypher支架组(25例)和Firebird支架组(32例),及同期491例植入金属裸支架(BMS)CHD患者,测量支架置入后6个月时的内膜增生并进行比较。结果冠脉造影显示DES发生再狭窄Cypher组11例,Firebird组10例,裸支架组25例。再狭窄率分别为8.4%,8.9%和10.0%。DE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与Cypher组及Firebird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冠脉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DES组中Cypher支架新生内膜面积为(1.11±0.89)mm 2 ,支架再狭窄率(9.0±0.1)%;Firebird组为(1.13±0.08)mm 2 ,支架再狭窄率(10.0±0.2)%。DE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支架新生内膜面积为(1.44±0.04)mm 2 ,再狭窄率为(21.0±0.1)%,与DES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支架两端的节段狭窄率DES组中近端的节段狭窄Cypher组(0.43±0.25)%与Firebird组(0.40±0.15)%都显著高于裸金属支架组(0.29±0.13)%(P<0.05)。远端的节段狭窄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冠脉内超声评价支架内再狭窄准确度优于冠脉造影。DES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优于裸金属支架,防止支架节段狭窄,裸金属支架可能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9例无法或拒绝接受手术切除肝转移癌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单纯行TACE,治疗组(23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观察比较2种疗法对患者术后肝功能、肝脏体积、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近期疗效和累积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①术后6个月治疗组有效率65.2%(15/23)高于对照组30.8%(8/26)(P = 0.04);治疗组肿瘤最长径总和由术前(9.92 ± 2.63)cm下降为术后(7.32 ± 2.61)cm,对照组由术前(10.34 ± 3.12)cm下降为术后(9.13 ± 3.42)cm,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个月及13个月,累积生存率比较P < 0.05。②肝脏体积变化比较:对照组术后肝脏体积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术前非栓塞叶体积为(481 ± 251)cm3,术后2,4,8周分别为(523 ± 250)cm3,(548 ± 249)cm3,(552 ± 249)cm3,分别比术前增加(10.1 ± 7.6)%,(16.1 ± 10.9)%,(17.2 ± 11.5)%。③术后肝功能:两组患者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均不明显,治疗组术后第1,3天,ALT、AST、TB等指标较术前明显升高,至术后第7天下降(P > 0.05)。两组相比,术后第1天、第3天ALT、AST、TB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第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PVE联合TACE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缩小肝转移癌,改善患者累积生存率,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肝转移癌安全有效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碘油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以无水乙醇-碘油乳剂(乙醇-碘油比例为2∶1)8~25ml 行超选择肝动脉栓塞。观察术后肿瘤大小、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其中最大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肝左叶10例,肿瘤最大径6.5~15.3cm,平均(8.2±2.0)cm,栓塞后6、12个月观察见肿瘤明显缩小,分别为(5.3±1.6)cm和(2.8±1.2)cm(P<0.01),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除轻度腹痛、发热,转氨酶短时间轻度升高并于2周后恢复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水乙醇-碘油栓塞是肝脏血管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食管置入内照射支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3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置入食管内照射支架后支架置入的时间和置入成功率、即时疗效、近中期疗效、生存期、并发症、体重、血象、免疫指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平均(18 ± 5) min,置入成功率100%,释放过程中无放射粒子脱落,吞咽困难缓解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再狭窄,1例出现支架移位,术后1个月卡氏评分达60 分以上的患者增至90%,术后生存时间平均(8.7 ± 6.6)个月,平均住院日为(7.8 ± 3.7) d,平均住院费为(1.2 ± 0.3)万元。结论 125I 种子源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操作便捷,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HCC患者200例先行TACE术,然后在CT引导下行RFA术。200例患者共行TACE术495例次。肿瘤病灶共计378个,直径为0.5~16cm,共行RFA术362人次,663个位点。结果术前、术后12个月AFP分别为(2156.79±574.61)ng/ml、(269.53±146.65)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1,P<0.01)。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的肿瘤体积分别是(72.64±24.74)cm 3 、(46.78±18.95)cm 3 、(28.27±11.70)cm 3 和(10.82±8.31)cm 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7,P<0.01)。肿瘤完全坏死率为87.8%。结论肝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结肠或直肠瘘的临床特点及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晚期恶性肿瘤伴结肠、直肠瘘24例,其中肠癌16例(66.7%),胃癌及宫颈癌各2例(8.3%),膀胱、前列腺、卵巢和胆囊癌各1例(4.2%);肿瘤直接浸润穿瘘9例(37.5%),放疗后穿瘘15例(62.5%)。患者KPS评分30~60分,中位值40分。术前行CT检查,并经肛门插管造影明确瘘口位置、肠管走向、是否合并梗阻以及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根据瘘口处肠道情况定制覆膜金属支架置入病变部位,观察瘘口封堵结果,随访并发症以及生存情况。结果实际操作23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6%(22/23),1例因肠袢曲度过于锐利,支架无法释放;临床成功率为91.3%(21/23),2例分别因支架贴壁不良和移位仍存在轻微渗漏现象。随访28~365d,平均生存时间109d,中位值92d。3个月和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1%和11%。结论肠瘘常见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或放疗后,是一种预后极差的肿瘤并发症,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为这类患者提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患者行833次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7.3%。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率为6.8%。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为3.8%,无角膜溃疡,咀嚼肌无力约占2/3,复视占0.2%。结论PMC方法是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于疼痛累及第一支且高危的患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癌门静脉支架植入术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12例肝癌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依次接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和门静脉支架植入治疗,分别测量曲张静脉栓塞前(P1)、栓塞后(P2)和支架植入后(P3)门静脉主干(PV)、未累及的门静脉分支(PVB)、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V组P1为(45.17±2.25)cm H 2 O,P2为(48.33±2.20)cm H 2 O(P<0.01),P3为(39.33±2.44)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VB组P1为(38.08±2.97)cm H 2 O,P2为(38.83±2.94)cm H 2 O(P>0.05),P3为(37.41±2.37)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V组P1为(44.67±2.13)cm H 2 O,P2为(48.17±2.20)cm H 2 O,(P<0.01),P3为(41.67±2.20)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MV组P1为(45.25±2.21)cm H 2 O,P2为(48.42±2.19)cm H 2 O(P<0.01),P3为(41.25±2.24)cm H 2 O,与P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可使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支架植入可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