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Fe (NO339H2O、H3PO4、HNO3为原料,采用液相结晶法制备类球状FePO4前驱体,后续运用高温固相还原法制备球状LiFePO4/C复合材料。对腐蚀后的Al箔进行SEM、金相显微镜和测厚规表征分析。以腐蚀后的Al箔作为Li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C复合材料的集流体时进行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腐蚀Al箔表面形成密集有序的三维微方孔,内部也形成了密集的隧道孔且Al箔厚度减少了14.29%。以腐蚀后Al箔作为集流体时,LiFePO4/C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得到改善,在0.1 C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53 mAh·g-1,电极反应电阻为51.12 Ω,且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
FeF3·0.33H2O具有理论容量和电压高的特点,但其导电性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严重导致电化学循环性能不佳,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多巴胺自组装包覆纳米立方Fe2O3颗粒,再经过碳化、HCl刻蚀和HF氟化的策略,合成了由N掺杂石墨烯外壳和纳米立方FeF3·0.33H2O内核所构成的蛋黄壳结构复合材料FeF3·0.33H2O@CNBs,粒径约250 nm,碳壳厚度为30~40 nm。FeF3·0.33H2O@CNBs在0.2C (1C=237 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初始容量为208 mAh·g-1,循环50圈之后容量仍然有173 mAh·g-1,每圈容量衰减率仅为0.3%;而纯FeF3·0.33H2O初始容量只有112 mAh·g-1...  相似文献   

3.
用去离子水将原始的Li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进行洗涤并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处理相同的时间, 讨论了Li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充放电性能的变化, 同时探讨了洗涤和热处理对材料结构、电化学充放电性能以及倍率性能影响的机理。XRD分析表明: 在洗涤和热处理之后, Li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的I(003)/I(104)比值以及晶胞体积均有变小;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在洗涤和热处理之后, Li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中形成了碳酸锂、镍化合物杂质及其相关变化。同时对洗涤和热处理前后Li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容量和倍率性能进行测试。容量测试结果表明: 原始样品以及处理后样品在30圈循环之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8.87%、 87.21%、85.43%和87.80%。  相似文献   

4.
通过改变煅烧过程中的气氛条件,以简单的固相法合成工艺获得了优异性能的LiNi0.8Co0.1Mn0.1O2(NCM811)材料,并探究了不同O2流量对样品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O2流量为0.1 L/min时,所合成的LiNi0.8Co0.1Mn0.1O2样品具有最低的阳离子混乱程度和较大的晶面间距。该样品在1 C、4.3 V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容量为174 mA·h·g?1,容量保持率高达98.3%;在更高的2 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的保持率也达96.8%,并在高截止电压条件下表现良好。从实验结果还可得出,过低的O2流量不利于Ni2+转化为Ni3+,从而造成较高的阳离子混排度,而过高的O2流量则会使所合成LiNi0.8Co0.1Mn0.1O2材料的晶胞体积减小,不利于Li+的脱嵌。   相似文献   

5.
共沉淀法制备(Ni,Zn)Fe2O4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FeSO4·7H2O、NiSO4·6H2O和ZnSO4·7H2O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先制备出晶粒细小的碱式碳酸盐前驱体,在不同的温度下焙烧1 h,制备出(Ni,Zn)Fe2O4纳米晶复合材料,利用XRD和TEM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并考察了其气敏特性和红外吸收性能。结果表明:(Ni,Zn)Fe2O4在500℃下开始固相反应并结晶成为纳米晶体,在800℃下晶粒尺寸约为50nm。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环保的活性氧和重要的绿色氧化剂.然而,到目前为止,实现高效和绿色可持续H2O2生产仍然面临挑战.本文中,我们展示了管状氮化碳(TCN)和ZnIn2S4 (ZIS)纳米片(TCN/ZIS)异质结的光催化产H2O 2性能:3小时内H2O 2的生产速率为2.77 mmol g-1h-1,分别为单独的TCN和ZIS的3.4倍和23.1倍.实验结果表明,TCN/ZIS异质结优异的光催化活性主要源于ZIS促进了电荷分离从而通过将O2还原为·O2-,然后生成H2O2来实现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该工作提出了一种高效、绿色的H2O2生产策略,对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NH4Al(SO4 )2·12H2O , ZrOCl2·8H2O , Y(NO3 ) 3为母盐, 用NH4 HCO3作沉淀剂, 控制滴定速度小于5 mL/ min ,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3 Y-ZrO2 / Al2O3前驱体。分析了添加籽晶和煅烧温度对粉体性能的影响。在1000 ℃煅烧得到了分散性良好, 平均粒径为10 nm , 两相分布均匀的纳米复合粉体, XRD 分析显示前驱体在煅烧过程中无中间相γ-Al2O3 和θ-Al2O3生成, 粉体具有较高的烧结活性, 在1550 ℃烧结3 h 后烧结体致密度达到98. 6 % , 断裂韧性可达7. 68 MPa·m1/2 。   相似文献   

8.
将TiNb2O7的前驱体在不同温度(400℃、800℃、900℃、1000℃和1100℃)煅烧,用固相合成法制备TiNb2O7负极材料并对其样品进行了TG-DSC、XRD和SEM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900℃煅烧前驱体,锐钛矿与Nb2O5反应的主要产物为Ti2Nb10O29。Ti2Nb10O29与金红石反应生成了TiNb2O7,生成纯单斜相TiNb2O7的最佳条件为在1100℃煅烧6 h。TiNb2O7负极材料在0.2C电流密度时初始容量为278.4 mAh/g,初始库伦效率为82.9%。TiNb2O7具有良好的倍率容量,在1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9%。  相似文献   

9.
用XRD、SEM、EDS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退火温度对A2B7型La0.33Y0.67Ni3.25Mn0.15Al0.1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合金铸态组织由2H-Ce2Ni7、3R-Gd2Co7、CaCu5和3R-Ce5Co19型相组成; 随退火温度(850~950℃)升高, Ce2Ni7型主相丰度和晶胞体积逐渐增加, 至950℃退火后, CaCu5和Gd2Co7型相基本消失, 主相Ce2Ni7型相丰度和晶胞体积均达到最大值; 退火温度≥950℃时, Ce2Ni7型和Ce5Co19型相丰度分别又有所减少和增加。950℃退火合金具有较低的放氢平台压(1.92~8.70 kPa)和较高的电化学放电容量(371 mAh/g), 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S100达到89%。退火合金电极的HRD性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950℃退火合金具有最佳的大电流放电性能(HRD900=83.4%)。氢在合金中的扩散是影响其高倍率放电性能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前,新型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等。其中,单晶型镍钴锰三元材料具有耐高压、高热力学稳定性和高循环稳定性等优异的综合性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采用LiOH作为熔盐、添加LiNO3助熔剂降低熔点,烧结制备单晶LiNi0.75Co0.10Mn0.15O2材料。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860℃、前驱体与混合锂盐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所合成的单晶正极材料的Li+/Ni2+混排率较低,晶体颗粒粒径为1.5~2.5μm。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首圈放电容量为172.3 mAh/g,在常温、2.8~4.4 V内,以1C倍率循环1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可达86.3%。  相似文献   

11.
采用Zn(Ac)2/聚乙二醇600(PEG600)/H2O三元混合溶液作为前驱物,通过100~200 ℃温度范围内的两阶段加热使Zn(Ac)2水解,再经过高温煅烧使ZnO晶种在SiO2孔壁上形成.以锌氨络合物为锌源,在90 ℃下热分解后生成的Zn(OH)2沉积在孔道中,并在100 ℃下利用水热合成原位制备ZnO纳米线,通过改变三元前驱物组分用量以调节ZnO晶种的尺寸与分布,进而控制纳米线的形貌,最终获得了直径为15~20 nm的ZnO纳米线,其以无规线团形貌均匀填充于三维孔道中.XRD和拉曼光谱表明纳米线为六方纤锌矿型ZnO晶体.考察了ZnO纳米线/大孔SiO2复合物对猪胰脂肪酶的吸附性能,实验测得复合物的吸附量是单纯大孔SiO2材料的5~6倍,其最大固定量为286.8 mg·g-1,最高酶活为425.5 U·g-1,被固定的酶蛋白在缓冲溶液中经过48 h浸泡不易脱落,且活性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电纺丝与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九水合硝酸铁(Fe(NO3)3·9H2O)和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为原料, 制备出了类鱼骨结构的CoFe2O4纳米纤维, 并研究了煅烧温度对CoFe2O4纳米纤维形貌、磁性能以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 CoFe2O4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逐渐增大, 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由光滑发展为粗糙多孔, 煅烧温度超过800 ℃时, 纳米纤维呈现类鱼骨结构; 随着煅烧温度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减小, 900 ℃煅烧的纤维平均直径为80.3 nm。所制备的纳米纤维经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结果表明, 饱和磁化强度(Ms)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900 ℃煅烧条件下纤维的Ms达87.13 A·m2/kg。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 不同煅烧温度下纤维的微波吸收性能差异明显, 800 ℃下煅烧的纤维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CoFe2O4纳米纤维通过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机制吸收电磁波, 煅烧产生的孔洞和类鱼骨形貌有利于电磁波在孔道表面多次反射从而增加反射损耗。  相似文献   

13.
吴冰  刘磊  王献志  肖潇  杨豹  赵锦涛  古成前  马雷 《材料工程》2022,50(10):102-110
以Li2CO3与锐钛矿型TiO2为原料,六水合硝酸钇(Y(NO33·6H2O)为钇源,采用球磨辅助固相法合成了Li4Ti5-xYxO12x=0,0.05,0.10,0.15,0.20)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别对材料的物相与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电荷输运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Y3+掺杂没有影响尖晶石型Li4Ti5O12(LTO)材料的尖晶石结构,x=0.15时,Li4Ti4.85Y0.15O12样品的离子与电子电导率分别为2.68×10-7 S·cm-1和1.49×10-9 S·cm-1,比本征材料提升了1个数量级,表现出良好的电荷输运特性。电化学测试表明,Li4Ti4.85Y0.15O12样品在0.1 C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71 mAh·g-1,且在10 C与20 C高倍率下仍然拥有102 mAh·g-1和79 mAh·g-1的较高比容量,循环200周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2.6%和89.1%,表现出良好的倍率特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机械球磨制备不同质量比的LCO/NCA混合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其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研究了这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正极材料球磨混合后其晶体结构均未改变,但是初始的NCA球形二次颗粒被打散,形成的纳米粒子弥散填充在LCO微米颗粒的孔隙之间,提高了正极材料的涂膜密度和二者之间的接触紧密性。当LCO:NCA=6:4时混合正极材料具有最佳的颗粒级配效果,其首次充放电效率最高,为92.4%;在10 C (1 C=140 mA·g-1)倍率下的比容量(136 mA·h·g-1)是0.2 C时的78.0%,出现了明显的协同增强效果;在1 C倍率下循环100次其容量保持率为89.8%,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由于钠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70%,使得钠离子在石墨电极材料中脱嵌较困难,需要对石墨负极材料进行改性。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在此基础上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前驱体/氧化石墨烯(TiO_2/GO)复合材料,通过热处理获得锐钛矿型TiO_2/还原氧化石墨烯(TiO_2/RGO)复合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TiO_2含量为15wt%的TiO_2/RGO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0mA·g~(-1)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4.08mAh·g~(-1),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放电比容量逐渐增大,循环50次后达109.10mAh·g~(-1);充放电效率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循环50次后达65.59%。而纯还原氧化石墨烯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1.43mAh·g~(-1),循环50次后仅为20.47mAh·g~(-1)。  相似文献   

16.
用硅烷偶联剂加热分解的简便方法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NCA)的表面进行处理, 利用XRD结合Rietveld精修、SEM、TEM、DSC、EIS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 硅烷偶联剂经450℃加热分解后得到的非晶态SiO2均匀包覆在材料表面, 包覆不改变 NCA的晶体结构, 但明显改善了材料性能。在60℃环境中, 0.2C、1C下包覆材料(简写为a-NCA)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76.4、158.9 mAh·g-1, 高于NCA的174.2、153.8 mAh·g-1; 50周循环后a-NCA的容量保持率为91.4 %, 远高于NCA的86.5 %; 同时, 经包覆后材料的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其原因是包覆层抑制了NCA在循环过程中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 有效降低了离子迁移的界面膜电阻, 并抑制了晶体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原位溶剂热法,以氧化石墨烯(GO)与Co2+、Fe3+为原料制备疏松多孔的纳米CoFe2O4-还原氧化石墨烯(CoFe2O4-rGO)复合材料。采用XRD、Raman、SEM和HRTEM测试表征了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测试结果表明,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具有三维结构。自组装的多孔CoFe2O4纳米球粒径约为200 nm,在rGO上均匀分散,解决了CoFe2O4易团聚的问题。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及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为1 262 mAh·g-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能保持在642 mAh·g-1;并在2 000 mA·g-1的大电流密度下仍具有221 mAh·g-1的比容量。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拥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的原因在于CoFe2O4纳米球在rGO上均匀分布。三维结构增加了Li+储存的活性位点,有效缓解了电极的体积收缩/膨胀效应,提高了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18.
以葡萄糖为模板, 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铝为原料, 采用水热法制备高比表面Zn-CuO/CuAl2O4复合空心球。采用XRD、SEM、HRTEM、BET、DRS和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在600℃下焙烧的Zn-CuO/CuAl2O4复合物呈空心球状, 球体直径约为2 μm, 比表面积高达214.97 m2/g。引入Zn有助于提高样品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能力, 减少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在模拟太阳光照下, 以甲基橙溶液为目标降解物, 考察样品的煅烧温度和Zn加入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当Zn加入量为0.5wt%, 煅烧温度为600℃时,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最佳。光照60 min, 0.5 g/L光催化剂用量对25 mg/L甲基橙溶液的脱色率高达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