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PCB碱性蚀刻废液制备高纯度纳米铜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从碱性蚀刻废液中制备高纯度的纳米铜粉,以回收碱性蚀刻废液中的铜。研究了还原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纳米铜粉形貌、粒度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纳米铜粉的最佳还原剂为水合肼,最优工艺条件为:PVP(聚乙烯吡咯烷酮)0.003g/L,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002g/L,n(N2H4.H2O):n{[Cu(NH3)4]2+}=1:3,反应温度70°C,反应时间30min。采用最优工艺可制得球状、粒径在100nm范围内、纯度高、抗氧化性好的纳米铜,对碱性蚀刻废液中铜的回收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2.
以CuSO4×5H2O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葡萄糖和二氧化硫脲为还原剂,采用液相两步还原法制备分散性较好的球形纳米铜粉,考察了预还原步骤、二氧化硫脲与铜离子浓度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铜粉粒度、分散性和形貌的影响,表征了铜粉的特性. 结果表明,较优的制备条件为:二氧化硫脲与硫酸铜溶液浓度比2:1、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15 min,该条件下所制产品为粒径20~100 nm的类球形铜粉.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稀硫酸处理纳米铜粉表面的Cu2O,然后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对纳米铜粉表面进行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热分析等一系列手段对改性后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表面包覆DBS能够显著提高纳米铜粉的常温抗氧化性,提高纳米铜粉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4.
化学还原法制备导电涂料用片状超细铜粉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CuSO4·5H2 O为原料 ,抗坏血酸为还原剂 ,NH3 ·H2 O为络合剂 ,将络合剂在反应温度加到CuSO4·5H2 O溶液中 ,再加入还原剂 ,制备了粒径分布为 1~ 10 μm的片状铜粉。探索与分析NH3 ·H2 O的用量、反应温度和CuSO4浓度对铜粉形貌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络合剂的使用是制备片状超细铜粉的关键 ,其与Cu2 + 形成络合物 ,减少溶液中游离Cu2 + 的浓度 ,控制铜的生成速度 ,并影响铜的成核和生长 ,最终形成片状铜粉。  相似文献   

5.
电磁屏蔽导电涂料用镀银铜粉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晓国  张海燕 《精细化工》2006,23(8):738-742
采用置换反应法制备镀银铜粉时,铜粉还原银氨溶液中的Ag+生成的Cu2+与NH3形成络合物[Cu(NH3)4]2+,它吸附于铜粉表面而阻碍还原反应的继续进行,使制备的镀银铜粉表层的银含量降低。用氨水提高银氨溶液的pH,可增加制备的镀银铜粉表层的银含量,提高其抗氧化性能。当用氨水调节银氨溶液的pH至11.50时,可制得表层银的质量分数高达47.91%且具有常温抗氧化性能的镀银铜粉。研究了pH、AgNO3用量、AgNO3浓度和反应温度对镀银铜粉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玉新  刘朝霞  郭嘉 《河南化工》2013,30(13):27-30
在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SCISR)中,采用五水硫酸铜为原料,以甲醛为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粉。初步确定了制备纳米铜粉的最优工艺条件:Cu2+的浓度0.2 mol/L,甲醛与铜物质的量比为2∶2,氢氧化钠与铜物质的量比为4∶2,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0 min,2%PVP用量为60 mL,产品收率可达99%以上。并采用TEM和XRD对产品进行表征。所得产品呈针形,直径约10 nm,长30~70 nm,纯度很高。  相似文献   

7.
室温固相反应制备非晶态Co-B纳米合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oCl2.6H2O和KBH4室温固-固相反应,制备了非晶态Co-B合金纳米颗粒,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电子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主要是由平均粒径为15~25nm的非晶态Co-B合金组成。  相似文献   

8.
以无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钡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纳米Cu(OH)2的制备,考察了搅拌温度、硫酸铜溶液浓度等反应条件对纳米Cu(OH)2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均匀沉淀法可以制备出不同粒度的纳米Cu(OH)2颗粒。反应条件对纳米Cu(OH)2的粒径有显著影响,反应温度越高,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越高,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大。  相似文献   

9.
以碱性蚀刻废液为原料,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铜粉,将制备的纳米铜粉作为导电填充料添加到环氧树脂中制备出纳米铜导电胶。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硅烷偶联剂KH570和纳米铜粉的添加量对导电胶剪切强度以及纳米铜粉添加量对导电胶体积电阻率的影响,探讨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聚酰胺适宜的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铜粉为球状,粒径在40~100nm之间;当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聚酰胺树脂650的质量比为4∶1,纳米二氧化硅、硅烷偶联剂和纳米铜粉的加入量分别占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体系质量的1.5%、4.0%和70%时,在90°C下固化1.0h,可以制备出体积电阻率为3.05×10-3Ω·cm、剪切强度达8.04MPa的导电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焦炭作载体,通过KBH4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铜复合焦催化剂,并进行了催化剂制备和硝基苯脱除工艺的研究以及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表明,KOH预处理焦有利于丰富焦的中孔。当KBH4还原等含量的CuSO4溶液时,1~3 nm的Cu和Cu2O负载在焦的中孔表面,形成纳米Cu2O/Cu复合焦催化剂。当pH为6时,吸附时间大于6.5 h时,硝基苯脱除率可达100%。硝基苯的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最大饱和吸附量0.100 2 mg/g。纳米铜焦脱除水中硝基苯的过程是它被焦吸附和被大量Cu2O/Cu微电池催化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纳米铜焦吸附硝基苯符合Freundlich等温过程和准2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二价过渡金属离子选择适当的配位体以形成不同的络合物,通过改变电荷,离子在膜内的淌度此及分配系数,或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的差异来达到同电荷离子彼此分离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形成铜氨络离子—镁离子溶液体系和铜乙二胺络离子—镁离子溶液体系,采用常规电渗析方法进行分离,其T_(Mg)~(Cu)值较常规溶液体系分别提高近一倍和25%;对铜—镁混合溶液和钴—镍混合溶液采用EDTA 络合剂和特殊电渗析工艺,可使T_(Mg)~(Cu)→0或T_(Nl)~(Co)→∞,达到完全分离。本研究开发的分离同电荷离子的电渗析新工艺,对于开拓电渗析技术的新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紫菜吸附铜、锌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紫菜作为吸附剂吸附溶液中Cu^2 和Zn^2 。结果表明,紫菜对Cu^2 的吸附性能大大优于Zn^2 ,对Cu^2 的吸附2min就近乎达到平衡,适宜的pH为4-6,对Zn^2 需要2h才能达到平衡,适宜的pH为3-6。初始浓度即使高达30mmol/L时,Cu^2 的吸附率仍在90%以上,吸附量高达13.9mmol/g,而Zn^2 的吸附率只有12%,吸附量只有1.7mmol/g,紫菜对Cu^2 、Zn^2 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方程均能得到较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陈庆春 《精细化工》2005,22(6):417-419
用CuSO4·5H2O和NaOH为原料,一种六元脂肪族醇为还原剂,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为主要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水热条件下铜的还原。结果表明,水热条件变化时,可以得到形貌各异的氧化亚铜和金属铜。其中,当n(OH-)∶n(Cu2+)∶n(醇)=4∶1∶1,,水热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20h时,得到产物经XRD分析确定为金属铜,SEM照片显示,在产物中有纳米棒和纳米线形成,纳米棒的直径在100~500nm不等,长径比在50以上,而纳米线比纳米棒更细,蜿蜒曲折,柔韧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Cu~(2+)掺杂SnO_2纳米晶的水热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nC l4.5H2O、CuSO4.5H2O为原料,NaOH为碱源,通过水热法直接制备Cu2+掺杂SnO2纳米晶,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对所得晶体的晶相、微观形貌进行表征。XRD表明纳米晶体系为四方相金红石型SnO2,TEM表明掺杂Cu2+的SnO2纳米晶为球形结构且掺杂体系的粒径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Fe-Al复合催化合成对氯苯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Fe Al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水合肼选择性还原硝基制备邻氯苯胺的条件,考察8种离子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优惠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70℃,水合肼用量为n(对氯硝基苯)∶n(水合肼)=1.0∶2.0,对氯苯胺的收率为84.6%。Pb2+能使催化剂中毒,Cu+、Mg2+和Ba2+三种金属离子钝化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Na+、Ni2+、Cu2+和SO42-四种离子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啤酒酵母吸附去除水中Cd~(2+)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吸附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大规模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生物技术,其中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具有实用潜力的生物吸附剂。本文研究了啤酒酵母对Cd2+吸附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H值对Cd2+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非固定化和固定化啤酒酵母对Cd2+吸附的最佳pH值都为4,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吸附的进行。水中常见的K+、Ca2+、Na+、Mg2+四种离子在低浓度时对Cd2+的吸附无显著影响,但当其浓度高于5mg/L时会影响吸附,其影响顺序为K+Na+Ca2+Mg2+;Zn2+、Fe2+、Cu2+、Pb2+对Cd2+的吸附效果影响顺序为Pb2+Zn2+Fe2+Cu2+;当Cu2+浓度≥50mg/L时,啤酒酵母对Cd2+不产生性吸附,而对Cu2+产生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17.
晶态氢氧化镍[Ni(OH)2]在碱性电解液中易发生相变,影响其电化学性能。文中采用微乳液快速冷冻共沉淀法制备Nd3+和Cu2+复合掺杂非晶态纳米Ni(OH)2粉体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及物理特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非晶态Ni(OH)2样品材料,微结构含有较多结晶水,物相近似球形,粒径大小在20—30nm。对样品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掺杂Nd3+和Cu2+的摩尔比为2∶1时,所制备的样品材料合成镍电极,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在恒电流80mA/g下充电6h,40mA/g放电,终止电压为1.0V的充放电条件下,放电比容量高达348.0mA.h/g,放电中值电压为1.2723V,同时样品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可逆性较好,电极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较小。电化学性能优于目前MH-Ni生产应用的晶态β-Ni(OH)2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CuI-Cu_2O-Wo_3(MoO_3)快离子Cu~+导电玻璃在室温下的顺磁共振吸收谱。实验结果表明玻璃的顺磁共振吸收主要由W~(5+),W(3+),和Mo~(5+),Mo~(3+)以及Cu~(2+)离子引起。W~(5+),W~(3+),Mo~(5+)和Mo~(3+)离子均处于对称的四面体中,且W~(3+)和Mo~(3+)离子表现出强烈的d~6离子的高自旋态的吸收特征。Cu~(2+)离子的吸收谱则可用四方畸变的八面体场作用来解释。铜含量较低时吸收以W~(5+),W~(8+),Mo~(5+),Mo~(8+)为主,随着铜含量的增加,Cu~(2+)离子吸收变得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芯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甄宝勤 《云南化工》2005,32(5):20-22
利用玉米芯对含Cu2+废水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芯对Cu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活化后的玉米芯粉对Cu2+的吸附比天然玉米芯效果更好。溶液的pH值在6左右,吸附时间为2 h,活化玉米芯粉对Cu2+的吸附率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20.
陈虎  许兴友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化学试剂》2005,27(10):607-609
合成了过渡金属元素Cu与1,10-邻菲啉的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组成为[Cu(phen)3](ClO4)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配合物中金属离子Cu2+处于N6的配位环境,配位构型为六配位的拉长八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