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讨了焦炉煤气加氢脱硫催化剂器外预硫化的方法,研究了硫化剂加入量以及预硫化浸渍温度、浸渍时间、浸渍压力等硫化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同时对预硫化催化剂的稳定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单质硫和有机多硫化物的混合物溶于馏分油中制成的混合硫化物作为硫化剂,在温度140℃和压力1. 0 MPa的条件下,将焦炉煤气加氢脱硫催化剂浸渍2 h所制备的器外预硫化型催化剂活性优于传统的器内预硫化的催化剂,且催化剂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2.
牟银钢 《当代化工》2008,37(1):40-43
介绍了EPRES预硫化型FH-UDS催化剂首次在工业装置上进行催化剂活化、初活稳定、换油操作的开工及在装置开工正常后的标定.通过开工及标定结果分析看出,EPRES预硫化型FH-UDS催化剂工业应用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3.
沈浩 《广州化工》2009,37(8):52-53,66
预硫化是加氢催化剂必不可少的活化步骤。介绍了预硫化反应原理及影响因素,重点叙述了国内外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器外预硫化是预硫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器内预硫化和器外预硫化两种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阐述了催化剂预硫化反应原理,并对硫化剂进行了比选,讨论了干法硫化和湿法硫化两种器内预硫化技术的特点。干法硫化技术主要适用于分子筛含量较高的加氢催化剂,而湿法硫化技术主要适用于加氢精制类催化剂。通过对比器内预硫化与器外预硫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国内外器外预硫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器外预硫化技术具有开工时间短、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必将逐渐替代现有的器内预硫化技术成为加氢催化剂预硫化的主要技术,将是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加氢处理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硫化是活化氧化态加氢处理催化剂的重要过程。本文着重综述了加氢处理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的研究成果并与器内预硫化进行对比。讨论了应用于不同加氢处理技术特别是加氢脱硫过程获得的认识。阐述和分析了主要器外预硫化技术的优缺点以及相关的硫化机理、活性中心模型。最后介绍了作者单位开发的EPRES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其技术优势以及在中国的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6.
毛成龙  刘杰 《工业催化》2017,25(2):65-68
介绍昌邑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KC-103S型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在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8 Mt·a~(-1)合成甲醇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KC-103S型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在轴径向变换炉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其强度稳定性、变换活性和活性稳定性优良,并能大大缩短开车时间和节约开车费用,降低开车过程床层超温的风险,而且催化剂储存、运输和装填等过程中无需氮气保护。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EPRES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用该技术制备的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硫有效利用率高和放热效应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用EPRES技术制备的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比常规器内硫化的同一催化剂好。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采用EPRES催化剂可以节省装置开工时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Ni和Mo为活性组分,Al2O3为载体,制备了氧化型Ni-Mo/Al2O3催化剂O-1,在此基础上,以自制的水溶性复合硫化物为硫化剂,制备了器外预硫化型Ni-Mo/Al2O3催化剂S-1,通过BET、XRD和HRTEM等手段对2种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做了表征,并对比考察了催化剂对劣质石脑油加氢脱硫脱氮的性能。结果表明:器外预硫化型催化剂对劣质石脑油加氢脱硫脱氮的性能与氧化型催化剂接近,其加氢石脑油产品的硫氮含量均低于0.5 μg/g,这说明采用水溶性复合硫化物为硫化剂可以对氧化型催化剂进行有效地器外预硫化。  相似文献   

9.
加氢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大多是由Mo、Co、Ni、W等金属元素组成,并且催化加氢过程在石油炼制工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了获取高性能的加氢催化剂,对于加氢催化剂的预硫化研究一直是石油工业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加氢催化剂硫化后的活性相的结构及其催化活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加氢催化剂预硫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器外预硫化型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FH—UDS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顺新  张勇  任靖  曹光伟 《辽宁化工》2010,39(3):248-251
介绍了EPRES器外预硫化型FH—UDS催化剂的生产和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应用硫化型FH—UDS催化剂,在系统压力6.0MPa、反应器入口温度350℃、体积空速1.5h-1,氢油体积比350:1条件下,精制柴油产品硫含量小于300μg/g。EPRES催化剂的工业装填与氧化态催化剂的完全相同,开工过程无需补硫,减少环境污染,开工时间比器内预硫化节省48h。  相似文献   

11.
《云南化工》2019,(8):168-169
山西阳煤丰喜泉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针对采用4.0MPa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和绕管式等温变换炉的技术特点,选用了昌邑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KC系列耐硫变换催化剂应用于50万吨/年合成尿素和6.5万吨/年LNG项目。该系列催化剂的应用结果表明,其强度稳定性、变换活性和活性稳定性等综合性能优良,满足大型合成氨装置的生产需要;其中,KC-103S型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投用前无需硫化,仅需纯氮气升至预定温度即可导气,能缩短开车时间和节约开车费用而且催化剂全程无需氮气保护,可有氧装填、无氢开工,操作更加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2.
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催化加氢过程。催化剂活性相的结构与加氢脱硫性能的关系一直是催化研究的热点。放射性35S同位素示踪技术由于能够在线分析硫化态催化剂上硫的性能而备受关注。综述了放射性35S示踪技术在辅助研究加氢脱硫催化剂预硫化过程、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及催化剂上硫的性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加氢催化剂的预硫化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采用不同硫化剂的预硫化技术现状及国内器外预硫化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器外预硫化将不断取代器内预硫化,表明未来开发预硫化催化剂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从预硫化效果、反硫化、工艺条件、床层偏流、开停车等方面分析了导致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活性降低的原因,结合生产操作运行的实践,指出通过采用较低的入口温度、保持工艺操作参数平稳、避免反硫化的产生等方法来减少该类型催化剂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张新堂 《工业催化》2018,26(4):31-34
对硫化态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和采用特殊钝化技术制备的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在大气中的变化进行研究。考察了与空气接触时间和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模拟工业装填条件下床层温升。结果表明,硫化态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必须进行氮气条件下包装、运输和装填,而采用特殊钝化技术制备的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无需氮气保护。  相似文献   

16.
以硫化度和自放热温度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固定床气体钝化适宜工艺条件为:温度50℃,O2浓度1%,时间30min。利用XRD、DTA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总结出了预硫化催化剂机理。结果表明,钝化催化剂没有出现活性相聚集现象。钝化催化剂的放热峰比硫化态催化剂放热峰低得多,也比较平坦,TGA曲线表明,钝化催化剂在高温有SO2的生成。催化剂经过钝化后活性组分发生了变化,有新相生成,同时改善了硫化催化剂低温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铈(Ce)基脱硝催化剂成为低温脱硝领域的研究热点,按载体类型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二氧化钛载体催化剂、分子筛载体催化剂、活性炭及氧化铝载体催化剂等。按催化剂种类分别介绍了掺杂改性、制备工艺、反应条件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可能的原因机理。目前,铈基催化剂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工业化应用尚存在问题,尤其作为低温脱硝催化剂,活性中心堵塞问题更加突出,并且催化剂成本较高。未来可从催化剂制备工艺入手解决催化剂成型问题,以实现工业应用。同时探讨催化剂中毒机理,进一步提升其抗中毒能力。另外,寻求适宜的材料与铈掺杂组合,达到高效脱硝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受“水俣公约”和环境保护政策约束,研究和开发新型无汞催化剂是保障我国乙炔法制备聚氯乙烯未来发展的核心环节。无汞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和非金属催化剂,其中贵金属催化剂被认为是最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催化剂。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乙炔氢氯化贵金属Au、Ru、Pd和Pt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不同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催化机理及催化剂的改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改性方法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催化剂改性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添加助剂或多金属复配、配体和离子液体的使用及载体改性均使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贵金属催化剂工业化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包覆法和物理共混法分别制备了ZSM-5@t-ZrO2和ZSM-5/t-ZrO2复合催化剂,并以ZSM-5和t-ZrO2为对比参考,研究了不同结构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借助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考察了反应温度和预硫化操作对ZSM-5@t-ZrO2复合催化剂上甲醇和硫化氢反应分子吸附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包覆环境修饰了ZSM-5@t-ZrO2复合催化剂的物化性质,提升了甲醇硫醇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和抗积碳积硫失活能力。在反应压力1 MPa、反应温度380 ℃、预硫化1 h、N2流量100 mL/min的条件下,甲醇转化率、甲硫醇选择性及甲硫醇收率分别达到92.02%、90.56%和82.76%。硫化氢分子在ZSM-5@t-ZrO2催化剂的碱位上吸附解离为巯基,进而攻击甲氧基,这是甲硫醇合成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380 ℃的反应温度和预硫化操作有助于构建形成匹配的甲氧基和巯基生成速率,在提高催化性能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积碳积硫形成速率。  相似文献   

20.
The pyrophoricity of Cu/ZnO-based and Pt-based catalysts was studied during oxidative shut-down/start-up of the low-temperature water-gas shift (LT-WGS) reaction to assess whether these catalysts are suitable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 The Cu/ZnO-based catalysts were observed to display high levels of pyrophoricity manifested as a sharp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catalyst bed upon air introduction. This promoted severe sintering of the bulk and metallic phases of the catalyst facilitating catalyst deactivation. No pyrophoricity was observed for any of the Pt-based catalysts; however, sintering of the metallic phase in Pt/TiO2 and Pt/ZrO2 persisted,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activity. It was likely that the sintering of Pt occurred during LT-WGS operation itself. In contrast, Pt/CeO2 was the only catalyst which retained its activity, displaying no loss in specific surface area or metal dispers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making it the most suitable candidate of the materials investigated for fuel cell systems. Temperature-programmed oxidation studies indicated deactivation by the oxidative shut-down/start-up operation did not result from the build-up of carbonaceous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