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Fenton氧化-双氰胺甲醛絮凝处理垃圾渗滤液,用单因素变量法,探究了Fenton试剂的投加量配比,pH条件,搅拌时间以及双氰胺甲醛的投加量、静置时间和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2+)投加量为0.2 mM,H_2O_2投加量为1.0 mM,pH=3,搅拌时间5 min,双氰胺甲醛投加量20μL,静置时间为10 min时处理效果最佳,COD去除率可达到91.5%,色度去除率可达到95.75%。处理后的出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淀粉-双氰胺-甲醛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淀粉、双氰胺、甲醛为主要原料,以钢铁酸洗废液为催化剂,引入添加剂合成了淀粉-双氰胺-甲醛絮凝剂。探讨了淀粉、甲醛、催化剂酸洗液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添加剂对淀粉-双氰胺-甲醛絮凝剂产品混凝脱色性能的影响,并对印染废水进行了混凝脱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合成工艺条件为双氰胺21.0g,淀粉6.8g,甲醛55.2g,酸洗液3.6g,添加剂14.0g,反应温度(70±1)℃,反应时间为2.0h。试验表明产品的混凝脱色性能良好,CODCr去除率≥83%,脱色率≥99%。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聚合磷硫酸铁絮凝剂(PFPS),混凝和电催化氧化方法相结合,预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结果表明当絮凝剂用量为8‰、搅拌速度为450 r/min、搅拌时间为6 min、pH为7时,化学需氧量(COD)、固体悬浮物(SS)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1.5%、86.7%和96.8%。其渗滤液出水经过随后的电催化氧化处理后,在pH为9、槽电压为16 V、曝气量为0.04 m3/h、极板间距为2 cm时,可以高效率去除氨氮(NH3-N),达到国家渗滤液排放标准(GB 16889-2008),并且对COD也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可达69.1%。混凝-电催化氧化作用预处理垃圾渗滤液可以有效降低其后续生化处理的运行负荷。  相似文献   

4.
高效絮凝剂的复配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跃  冯晖  杨文忠 《化工时刊》2004,18(7):50-52
选用自制的双氰胺甲醛和几种普通絮凝剂进行复配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考察了投加量、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以及絮凝沉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双氰胺甲醛与PAC和氯化镁有极好的复配效果,复配后絮凝脱色效果及COD去除率进一步提高。并且在有无机盐作为助凝剂时絮凝沉降性能也得到改善。在最佳的复配条件下,双氰胺甲醛脱色率为99%,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达到城市管网排放标准或便于后续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加入聚合硫酸铁(PFS)的硅藻土制备成复配絮凝剂,用于高污染物含量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结果表明,复配絮凝剂投加量为7 g/L、PFS的质量分数为80%、反应时间为20 min时,对渗滤液中COD和SS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35.0%和65.52%,且受pH影响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6.
吴葵霞  王小虎  张鹏 《辽宁化工》2012,41(7):665-666,669
对双氰胺—甲醛絮凝剂在不同工业废水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以双氰胺、甲醛为主要原料,分别以硫酸铝为催化剂合成双氰胺-甲醛絮凝剂.探讨了甲醛、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双氰胺-甲醛絮凝剂产品混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用硫酸铝作为絮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考察了投加量、搅拌时间、pH值和温度等4个因素,研究其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最佳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为16g·L(-1),pH为6,温度为40℃,搅拌时间为15min,此时色度明显减弱,COD的去除率可达到79.8%.  相似文献   

8.
尹翠琴 《广东化工》2011,38(7):120-121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难处理的高浓度含氮有机废水,本试验研究针对垃圾渗滤液氨氮浓度高的特点,采用化学沉淀联合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设计了反应器,并研究了该套工艺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试验表明:反应器对CODcr、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和90%以上,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硫酸铝催化合成双氰胺-甲醛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双氰胺、甲醛为主要原料,以硫酸铝为催化剂并引入添加剂合成了双氰胺-甲醛树脂高效脱色阳离子有机絮凝剂-双氰胺-甲醛树脂。探讨了甲醛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用量对双氰胺-甲醛树脂产品混凝脱色性能的影响,并对染料废水进行了混凝脱色试验。该絮凝剂较其他絮凝产品在污水处理、降低色度、悬浮物和COD去除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原金海  张丽丽 《水处理技术》2011,37(7):99-102,115
研究6-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1,2,4-酸废水的处理工艺.采用絮凝和吸附手段处理1,2,4-酸废水,絮凝试验采用自制的双氰胺-甲醛聚合物为絮凝剂的絮凝体系;吸附试验采用自制的AEO-9改性的膨润土作为吸附剂.试验结果表明,以双氰胺-甲醛絮凝剂絮凝处理废水的最佳条件为:废水的pH=3,絮凝剂用量为1%,在70℃的水浴锅中快...  相似文献   

11.
针对A/O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色度不达标问题,以双氰胺、甲醛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双氰胺-甲醛阳离子脱色絮凝剂,对焦化废水进行脱色试验。结果表明,当焦化废水色度为158、pH值为7、絮凝剂投加量为8mL/L时,脱色率可达61.21%。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纳滤-反渗透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T-MBR生化出水,考察了纳滤膜和反渗透膜对COD、总氮、硬度、重金属的去除效果,以及压力和运行时间对通量的影响。对纳滤的浓缩水进行石灰混凝处理,考察石灰投加量对COD、硬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纳滤和反渗透可以有效去除COD、总氮、硬度、重金属等,出水各指标稳定达到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通量在较长时间内能够保持稳定。回收率为80%的纳滤浓缩水经过石灰混凝后,当石灰投加量为3 g.L-1时,COD去除率为31%,硬度去除率达到89%。混凝后的上清液回到纳滤系统继续处理,系统的水总回收率为86%。  相似文献   

13.
采用混凝沉淀+SBR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小试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SBR处理工艺的污染物负荷,在pH为7,搅拌方式为:250r/min,1min和50r/min,10min,沉淀40min条件下,其CODcr和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40%和65%左右。在SBR处理系统中控制曝气时间,曝气3h和缺氧搅拌1h,形成缺氧-好氧运行环境,对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周鸣  许景明  耿丹丹 《广州化工》2014,(10):80-82,91
利用混凝-Fenton法对中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研究。首先以PAC为混凝剂,PAM为助凝剂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混凝处理,然后对混凝后渗滤液进行Fenton氧化。考察混凝剂用量,起始pH值,H2O2/FeSO4·7H2O投加比,Fenton试剂投药量和搅拌速度对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的影响,并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混凝法的最佳投药量为1 L渗滤液投加1.5 g PAC和5 mg PAM;Fenton法的最佳条件为:起始pH值为3,H2O2/FeSO4·7H2O投加比为8∶1,Fenton试剂投药量为135 g/L,搅拌速度为150 r/min;各因素对Fenton试验影响大小为:起始pH值Fenton试剂投药量搅拌速度。在最佳条件下,混凝-Fenton法对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率可达91.41%。  相似文献   

15.
郑晓虹  陈顺玉  钟超阳  扬桦  陈震 《化工时刊》2004,18(11):47-49,52
土地填埋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主要方式,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是垃圾填埋的关键问题。本文用硫铁矿烧渣和硫酸铝渣制得的聚硅酸硫酸铁(PFSS)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生化处理尾水。实验结果表明:将渗滤液pH值调至6左右.用铁硅比为1.5的PFSS处理渗滤液生化处理尾水,用量为5.0~7.0mL/L时,去浊率可达90%,CODcr去除率达65%以上.PFSS的处理效果与PFSS中Fe2O3与SiO2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改性煤矸石吸附预处理垃圾渗沥液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改性煤矸石预处理垃圾渗沥液,考察了改性煤矸石粒径、投加量及吸附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改性煤矸石预处理垃圾渗沥液的最佳试验条件为:在原水COD为6096mg/L,氨氮为31.7mg/L,浊度为19.9NTU时,投加0.1245mm改性煤矸石3g,与50mL废水混合,振荡吸附120min,处理后出水COD为1466mg/L,氨氮为17.2mg/L.浊度为8.1NTU,对COD、氨氮、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5.95%、45.74%和59.19%。该项研究为改性煤矸石作为水处理吸附剂在垃圾渗沥液及其他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已有双氰胺甲醛缩聚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应机理,认为多个双氰胺分子可以通过氰基与胺基反应生成的亚胺基键而生成高分子聚合物,并通过键能计算证明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其反应放热量与试验中测得的升温温度相符,该机理可以合理地解释双氰胺甲醛缩聚物制备过程中剧烈的放热升温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