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亲水段,聚己内酯(PCL)为疏水段,并在mPEG与PCL之间引入体积庞大的侧基——氨基酸端基功能化基团Cys(trt),制备了含大侧基的mPEG-Cys(trt)-Cys(trt)-PCL-Cys(trt)-Cys(trt)-mPEG三嵌段聚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选择性溶剂诱导方法制备了嵌段聚合物胶束,通过动态光散射表征了高强度聚焦超声作用前后嵌段聚合物胶束的尺寸大小。使用芘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大侧基嵌段共聚物胶束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响应行为。结果表明,这种含大侧基的三嵌段聚合物能在水溶液中形成粒径约50nm的胶束,并且超声作用后其粒径增大至85nm左右。超声作用使芘在胶束中增溶,荧光强度随超声功率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合成了含有中心硫醚键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EG-S-PLA)。动态光散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此嵌段共聚物能自组装形成纳米球形胶束,并且可在高强度聚焦超声刺激下导致自组装结构破坏,通过粒径和形貌变化证实了结构的破坏。进一步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控制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此新型刺激响应胶束体系对疏水药物的控制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4-氰基-4-乙基三硫代戊酸卞基酯(RAFT)聚合的方法合成具有亲水段和疏水段的嵌段聚合物PS-bPAA。以该两嵌段聚合物、氧化铕、邻菲罗啉、盐酸为原料制备聚合物稀土络合物。由于嵌段聚合物具有亲水段和疏水段,所以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该络合物会形成分散性均一的核壳结构的球形纳米胶束。研究在稀土配合物中聚合物和小分子配体1,10-邻菲罗啉(phen)对Eu~(3+)荧光性能的影响,当PS的聚合度为23,PAA的聚合度为17时,可成功制备出直径30~50nm的纳米胶束,可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对稀土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丙烯酸六氟丁酯(HFBA)为疏水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亲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S,S′-二(α,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为链转移剂,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法(RAFT)合成系列温敏性两亲三嵌段聚合物PNIPAM-PHFBA-PNIPAM,采用透光率法测定其温敏性、表面张力法测定其自组装性能,以苏丹红Ⅵ作为模型药物研究PNIPAM-PHFBA-PNIPAM胶束的载药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含氟嵌段的引入,合成的两亲共聚物保持了良好的温敏性,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最高达33.5℃。聚合物易发生微相分离,能在较低浓度下自组装为稳定均匀的纳米级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在0.006 mg/mL左右。胶束具有良好的药物负载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丙烯酸丁酯(BA)为聚合单体,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三硫代酯(TTC)为链转移试剂制成一系列的温敏性PBA-b-PNIPAM-b-PBA三嵌段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并采用表面张力仪、分光光度计和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了自组装所得胶束的形态和温敏特性,其中所有嵌段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小于1.6×10-3mg/mL,嵌段共聚物具有表面活性;嵌段共聚物具有显著的温敏性,随BA/NIPAM质量比增加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越低;升高温度胶束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在LCST时有最小值。  相似文献   

6.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丙烯酸丁酯(BA)为聚合单体,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三硫代酯(TTC)为链转移试剂制成一系列的温敏性PBA-b-PNIPAM-b-PBA三嵌段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并采用表面张力仪、分光光度计和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了自组装所得胶束的形态和温敏特性,其中所有嵌段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小于1.6×10-3mg/mL,嵌段共聚物具有表面活性;嵌段共聚物具有显著的温敏性,随BA/NIPAM质量比增加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越低;升高温度胶束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在LCST时有最小值。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ε-己内酯)-b-聚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和聚乙二醇-二硫键-聚己内酯,用核磁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合物胶束,用动态光散射以及扫描电镜对胶束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两种聚合物自身可以形成胶束,也可以形成混合胶束;形成的混合胶束粒径在pH小于5.5或pH大于6.5时基本保持稳定,且前者稍大于后者,而在10mmol/L的二硫苏糖醇(DTT)的还原条件下,胶束发生破坏并产生团聚,体现了混合胶束的pH敏感性和还原敏感性,期望能够作为新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8.
以三硫代碳酸(α,α′-二甲基α-″-乙酸)酯为链转移剂,苯乙烯为第一单体,通过RAFT聚合技术合成出大分子链转移剂(PS-CTA);以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为第二共聚单体合成出具有不同链长的三嵌段聚合物。GPC对PS-CTA的表征表明:PS-CTA的分子量分别为2100、3500和5000g/m o l,分子量分布约为1.03;NM R表征确定了三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自组装成胶束,通过TEM观察发现胶束呈球形;并且胶束的尺寸随嵌段共聚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熔融共混方式,利用两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MMA)来增容聚甲基丙烯酸环己酯(PCH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体系,主要研究PS-b-PMMA嵌段比、均聚物的分子量以及体系粘度对增容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对称结构的嵌段共聚物较对称结构的嵌段共聚物更容易在体相形成胶束,胶束的形成减少了嵌段共聚物在界面的利用率。均聚物分子量增大,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均增加。分散相分子量增大,造成了界面的嵌段共聚物稳定性减弱,容易扩散至分散相内部,形成胶束。连续相分子量增大致使链段溶胀力减小,嵌段共聚物胶束外围的乳化效果降低,而且连续相粘度增大,使得嵌段共聚物胶束滞留在连续相,难以迁移至界面。共混体系的混合剪切增加,粘度变小,嵌段共聚物的扩散速率加快。通过调控均聚物分子量和体系粘度,能有效地减少体相胶束的形成,增大嵌段共聚物在界面的利用率。通过Leibler干湿刷理论、焓驱溶胀聚合物刷以及Stokes-Einstein扩散理论可以解释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谱研究聚氨酯和聚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衰减全反射谱(ATR)研究了溶液聚合的四种模型嵌段聚氨酯(聚氨酯-氨酯、聚脲-氨酯、聚氨酯-脲和聚脲-脲)。用ATR谱说明了在硬段微区和硬段微区软段微区的相界面区,不同键对这些聚合物热性质和力学性质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ATR谱的羟基C=O、醚氧键C—O—C、酰胺Ⅱ谱带及氢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热交换器是将不同温度介质之间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形式,由高温介质传递给低温介质,使介质达到生产所需温度的工艺设备,也可作为一种节能设备使用.通过对不同热交换器的结构分析,总结不同热交换器的优缺点、适用环境,为生产工艺设计人员及设备制造单位在选择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设备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e curing of thermosets is a complex process invol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 fluid into a (visco-) elastic solid. This phase transition comes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stiffness and a volume shrinkage of the polymer. The latter may lead to severe residual strains and stresses, which in turn can cause damage in the final, usually quasi-brittle material. In this contribution a constitutive model is develope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uring of a thermosetting material together with the process-induced damage as resulting from curing shrinkage. The curing of the material is governed by a phenomenological hypoelastic constitutive equation which includes temporal evolutions for stiffness and volume shrinkage. Thermal and viscous effects are neglec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isotropic gradient-enhanced damage model is adapted to describe the damage evolution. The curing-damage model is implemented into a finite element code and numerical examples for thermosetting material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is capable to predict cure-induced damage in thermosets.  相似文献   

13.
SARS传染病数学建模及预测预防控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利用疾病传播的一般规律及人口守恒统计法则建立了四类人的SARS传染病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对四类人的SARS传染病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其生理意义和预防、控制机理。其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SARS的预测模型,以北京市的SARS数据为例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简单易行,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14.
PSD和PWELCH函数的分析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MATLAB中两个内建功率谱密度计算函数psd()和pwelch()计算结果迥异的现象,在功率谱密度估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经典的周期图理论和Welch平均周期图方法,通过详细分析源程序,解析计算方法,发现psd()计算的并不是工程单边功率谱密度,而是采样信号双边谱,故与pwelch()结果迥异,另外pwelch()不能对分段信号数据进行预处理。就上述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比较验证表明改进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化学氧化法分别制备盐酸,盐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碳纳米管(MWNTs-COOH)掺杂的聚苯胺,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聚苯胺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掺杂物对聚苯胺的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超声波作用对聚苯胺形貌以及聚苯胺包裹MWNTs-COOH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超细粉体的团聚机理和表征及消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当粉体的尺度达到纳米级时,就会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较小的粒度,因此在制备和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本文中对超细粉末的团聚机理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液相法制备超细粉体过程中团聚形成的原因,以及团聚程度的表征和减少团聚的方法。另外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HRP引发酚类与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解淀粉和酚类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H2O2的催化作用下进行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淀粉和酚类接枝共聚物。研究了淀粉降解程度、酚类单体配比、HRP用量、反应温度和pH对接枝改性淀粉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α-淀粉酶降解后的淀粉15与12g间苯三酚(PG)和20g对羟基苯磺酸钠(HBS)在5mg HRP/H2O2引发体系下,在30℃及pH值为7.0时反应5h制备的酚类与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较好的性能,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26.6mN/m,所鞣制皮革收缩温度(Ts)达到了78℃。用FT-IR、1 H NMR、UV-Vis和GPC等方法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New measurements are reported for the density and viscosity of tetralin and trans-decalin. The density was determined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60°C for tetralin and to 95°C for trans-decalin.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was measured up to temperatures slightly above 100°C. Our results improve upon the values recommended by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for these liquids.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高校教职工体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浙江省7所高校560名教职工健康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问卷以及对他们的体态、机能、素质测试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教职工体质总体尚好,而中年教职工的健康应引起重视.根据这次调查并结合全省情况我们对教职工的体质与健康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艺术设计史观的解构与重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川 《包装工程》2018,39(8):19-22
目的建构符合艺术设计学学科逻辑的历史写作观念与方法。方法一方面对国内艺术设计史写作的体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其写作中以风格化和形式分析为导向的诸多缺陷;另一方面则引述艺术史与建筑史研究的相关成果,试图对艺术设计史研究进行修正,主要以"线性的艺术史的终结"与"建构文化研究"两则话题为参照。结论同建筑史与艺术史观念变化的动因相同,当下的艺术设计史写作应产生出与线性的、发展的和进步式的"大设计史"所能相互补充的,类别的、微观的、技术的设计史。同时,设计史注定不等于艺术史和美学史,其研究不能单纯视作社会史表述的补充,而应体现其制造本质,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交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