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经皮穿刺切割抽吸术(puncture cervical discotomy, PCD)治疗C7~T1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方法、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3例C7~T1椎间盘突出症颈部瘦长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MR诊断为C7~T1椎间盘突出并压迫一侧神经根,在X线透视定位下采取PCD术治疗.结果选择3例颈瘦长体型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PCD术后2个月内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分别随访7、11、16个月无复发.结论选择颈瘦长体型的单纯C7~T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CD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和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术(PLDA)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访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共97例。其中经激光治疗患者62例(PLDD组),经等离子消融治疗患者35例(PLDA组)。所有病例均成功穿刺并完成随访。术后根据MacNab标准评定患者手术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对患者术后3、12和24个月时疗效进行分析,两组间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PLDD组疗效优42例,良9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82.3%;PLDA组疗效优22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3.9%。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LDD和PLDA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DSA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口(PCN)在恶性肿瘤所致肾盂积水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8月—2011年11月在DSA联合CT引导下对67例肾盂积水患者行PCN治疗,其中34例患者行双侧PCN,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67例患者共93次置管,均一次性成功,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肾功能1周内得到改善并恢复,有效率100%。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出血、感染及脏器损伤和因治疗所致相关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结论 DSA联合CT引导下PCN术安全、高效、并发症少,对改善恶性肿瘤所导致的输尿管梗阻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DSA引导下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联合椎间盘电热疗法(ID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26例DSA引导下PLD联合IDET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手术成功112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DSA引导下PLD联合IDET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科学护理保证了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输尿管支架置入术(IUS)及经皮肾穿刺造瘘(PCN)治疗对恶性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改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75例恶性输尿管梗阻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经过,分别采用逆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顺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查肌酐、尿素、肾盂分离、生活质量变化,总结PCN及IUS适应证的选择。结果 治疗后肾盂分离、肌酐、尿素分别由(2.76 ± 1.25)cm、(377 ± 236)mmol/L、(19.1 ± 8.4)mmol/L下降至(1.32 ± 0.60)cm(P < 0.01)、(149 ± 106) mmol/L(P < 0.01)、(12.9 ± 6.6)mmol/L(P < 0.01);生活质量评分分别由86.2 ± 9.8下降至84.4 ± 9.2(P < 0.01)。结论 IUS和PCN对于恶性输尿管梗阻引起的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生活质量下降均有改善作用,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意愿等选择不同的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与单纯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疗效。方法 在DSA导向下,正侧位透视后准确定位,采用9号穿刺针经皮穿刺向椎间盘内单纯注射臭氧或先后注射臭氧及胶原酶治疗7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结果 治疗后1、3和6个月进行随访。1个月后随访,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组(A组,38例)有效率为89.5%,单纯臭氧注射治疗组(B组,38例)有效率为86.8%;3个月后随访,A组有效率为92.1%,B组有效率为84.2%;6个月后随访,A组有效率为94.7%,B组有效率为81.6%。结论 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加显著,且中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臭氧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下肢肌电图的术前定位作用及对疗效的预判。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经MR明确诊断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51例,采用DSA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脊神经周围臭氧注射和脊神经周围复方倍他米松及布比卡因注射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 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1病例术前肌电图提示神经根性损伤43例,阳性率84.3%;HIZ征阳性30例,阳性率58.8%;Modic征阳性 24例,阳性率47.1%。术后1、3和6个月的M- JOA评分、ODI指数随访显示,术后1、3和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 90.1%、86.2%、78.5%和87.3%、79.5%、74.6%。结论 下肢肌电图在臭氧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术前定位准确,能精确预判臭氧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臭氧消融术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26例既往接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在CT引导下行臭氧消融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改良的MacNab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8月(6 ~ 2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3,术后为3.4分,总有效率为84.6%,无臭氧相关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是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回顾遂宁市中心医院1例及国内外文献中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髂动静脉瘘(IAVF)患者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IAVF文献并报道遂宁市中心医院1例患者,重点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共纳入31篇中英文文献。4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椎间盘受累以L4~5和/或L5~S1水平最常见(28/44,63.6%),其中28例(63.6%)患者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数月至数年出现临床症状,39例(88.6%)患者经覆膜支架植入腔内隔绝术治疗成功。 结论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IAVF罕见,但应引起足够重视,给予准确诊断和合适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先行脾动脉栓塞,然后常规胃镜下曲张静脉注射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EIS组36例单纯给予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所有患者在12个月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完成曲张静脉系统根除治疗后所需硬化治疗次数、硬化剂用量。结果 患者完成曲张静脉根除治疗所需平均治疗次数联合治疗组为1.5次,EIS组为2.7次;完成治疗所需总的硬化剂量在联合治疗组平均为38 ml,EIS组为94 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和 < 0.05)。结论 PSE联合EIS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