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闽北12 a生的杉木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yr-1N,对照)、N1(60 kg.hm-2.yr-1N)、N2(120 kg.hm-2.yr-1N)、N3(240 kg.hm-2.yr-1N).以第3年模拟试验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氮沉降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从相同处理不同土层间比较发现,盐基离子总量及盐基饱和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氮沉降没有改变盐基离子在土壤上下层之间的分布格局.从相同土层不同处理间比较显示,低氮处理增加了杉木人工林土壤K、Na、Mg 3种盐基离子的含量以及盐基离子总量和盐基饱和度,而中、高氮处理则影响较小;高氮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Ca离子含量,但低氮和中氮处理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遂德高速公路德阳中江至遂宁段王家堰大桥桩基工程为依托,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非均质砂土层钻孔桩孔壁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总结了适用于砂土层的桩孔施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挖孔深度不断增加,孔壁土体侧向卸荷量增大,砂土塑性区半径随深度变化不大,形成塑性区后孔壁易发生破坏,黏性土塑性区半径在不同土层深度有明显变化;在非均质砂土层成孔时孔壁出现应力集中;土体沉降最大位置主要集中在砂土层,沉降分布呈"V"型;桩孔开挖过程中钢护筒所受应力随钻孔深度增加而增大;设计有效钢护筒高度能够抵抗孔壁土体卸载,减小沉降变形,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6根无粘结、有粘结和局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静载试验,测得了3种类型预应力梁的承栽力、延性以及梁表面裂缝分布情况,得出了粘结形式不同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随粘结强度增加而增加,延性则随粘结强度增加而明显减少以及梁表面裂缝分布相差不大等结论.试验结果为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植物落叶有机质在地下土壤中的分布特征,以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县某地为研究区,取毛白杨落叶和地下0.1,1,50 m深土壤提取的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技术,结合各项理化指标测试,对比分析DOM在土层中的演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白杨落叶荧光光谱中富里酸峰峰强最大,土样DOM中没有明显的腐殖酸峰,且芳香族蛋白峰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峰峰强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弱,在深层土壤DOM中只有较弱的富里酸峰;研究区土壤偏碱性,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碳含量逐渐减少,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距地表1 m深处可能为研究区浅层土壤化学反应的活跃层,"自生源"特征最明显,微生物活动显著高于其他土层的;研究用天然有机质在随降雨和地表径流下渗过程中发生降解,生成小分子有机质,且有机质的迁移活性随着深度增加显著降低;植物落叶和土壤的DOM样品腐殖化程度和疏水组分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998)。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6,(6):41-45
在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4种典型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对象,在各样地中用土柱法采取不同土层的土壤根系,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根系分布情况及不同土层根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种林分类型中,杉木林的根生物量、根体积、根密度及根表面积指标均为最小,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均为最大或次大;比根长则是杉木林最大,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小。平均直径是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大,杉木林次之,针阔混交林最小。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沙县24a生,经12a氮添加处理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细根分布进行研究。氮添加量分别为对照N0(0 kg·hm~(-2)·a~(-1))、低氮N1(60 kg·hm~(-2)·a~(-1))、中氮N2(120 kg·hm~(-2)·a~(-1))和高氮N3(240kg·m~(-2)·a~(-1)) 4种处理,重复次数为3。结果表明中氮(N2)和高氮处理(N3)使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碳(C)含量显著增加(P <0. 05),而土壤氮(N)和碳氮比(C/N)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杉木人工林的细根分布也受到长期氮添加影响:在0~10 cm土层,中氮处理(N2)促进细根生长,杉木1级根生物量密度显著增加,而高氮处理(N3)则抑制细根的生长,0~10 cm土层1级根生物量密度显著降低(P <0. 05)。在10~20 cm土层,中氮处理(N2)和高氮处理(N3)均使1级根的生物量密度增加(P <0. 05)。2~5级根和灌草根生物量密度在低、中、高氮处理(N1-N3)均表现为增加。以上结论表明适当的氮添加可以促进植物细根的增长,而过量氮添加则抑制植物细根的生长。总之,人工林的施肥除了考虑到树种特性和土壤状况,还应考虑到当地的氮沉降量,以便进行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8.
《南昌水专学报》2019,(3):65-70
以福建省圣禾企业蔬菜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方法,探讨了滨海盐碱土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Na~+含量、K~+含量、Mg~(2+)含量、有机碳含量以及碱化度指标均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而Ca~(2+)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则刚好相反,并且这种规律在底层土壤(20~40 cm)中的表现比表层土壤(0~20 cm)来得更加明显。从不同土层深度来看,土壤pH值以及各盐分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与土层深度则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化拓建施工扰动效应,基于地下空间拓建工程案例调研,提出5种网络化拓建模式和18种结构类型以及拓建体系构成的“四要素”. 在拓建扰动传导路径及构成要素内在工作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拓建结构、既有结构、地层和周边环境4个子目标构成的拓建扰动度总评价目标及应力、位移6个评价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造判断矩阵,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控制值分级法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构建按5级划分的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化拓建扰动分级评价标准. 通过评价方法应用,得到不同拓建模式的拓建扰动度排序为以小扩大>竖向增层>近接增建>连通接驳,不同地层的拓建扰动度排序为软土地层>黄土地层>冲洪积地层>岩石地层;近距增建时,拓建扰动度随着近接距离的增大而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于车载自组网的IEEE 802.11p媒体接入控制(MAC)层采用增强型分布信道接入机制,为验证该机制能否满足不同类型消息的服务质量(QoS),在考虑不同竞争窗口值、消息内部碰撞和信道忙时的退避挂起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二维Markov链的分析模型,该模型综合了饱和情况和非饱和情况. 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队列消息的归一化吞吐量和丢包率性能指标. 结果表明,归一化吞吐量随车辆数的增加而减小,随不同类型数据包产生量的增加而增加;丢包率随车辆数的增加而增加;高优先级队列始终有较大归一化吞吐量值. 验证了IEEE 802.11p能保证不同类型消息的QoS.  相似文献   

11.
采用Folin—Ciocaheu法、紫外分光光度法、DPPH自由基活性(DRA)分析法测定酸枣仁、栀子、甘草、罗汉果、决明子、莱菔子、菊花、郁李仁8种药食兼用植物原料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总酚含量较高的为甘草、决明子、菊花(〉20mg/g),较低的为栀子、罗汉果、酸枣仁、郁李仁、莱菔子;总黄酮含量较高的为决明子、菊花、栀子(〉24mg/g),较低的为甘草、酸枣仁、郁李仁、罗汉果、莱菔子;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高的为栀子、菊花(〉85%),较低的为莱菔子、罗汉果、甘草、郁李仁、决明子、酸枣仁.  相似文献   

12.
清代"改土归流"后,由于永顺府具有种植油桐的自然条件,加之政府大力扶持等原因的推动,从而使其油桐种植在永顺府境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油桐种植的发展对湘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油桐种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百姓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遏制了当地经济结构的日渐单一化倾向。从社会效益来看,油桐种植不仅有利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同时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更新和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3.
紫色页岩易风化,土壤侵蚀严重.为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瑞金市开展了紫色页岩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实践,采用机械全垦、修筑台地、挖坎下竹节沟和台地边坡种草等措施,经过连续5 a的治理,开发种植优质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和柚子(Citrus maxima)总计200 hm2,区域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建成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紫色页岩综合治理示范点.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以光、热、水、气、土的组合与匹配为基础的产业。文中通过黑龙港类型区的典型节水农业的调查,结合区域水资源的特点和区域土壤条件,对该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和节水效益进行了分析,对该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乌拉尔甘草种子在消毒后培养无菌苗,截取无菌苗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等作为外植体,诱导和继代培养成松散型愈伤组织,然后在振荡培养后过筛获得悬浮单细胞;再对悬浮液进行多级稀释、培养制备小细胞团.结果表明,在合1.0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1.0mg/Lα-萘乙酸(NAA)、1.0mg/L 6-苄基氨基嘌呤(6-BA)、0.3mg/L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上胚轴能在3~5次继代培养后获得松散型愈伤组织,过80目筛可以获得悬浮单细胞和小细胞团;同样的培养基,悬浮单细胞在琼脂表面、珍珠岩表面和看护培养中培养,看护培养的细胞生长最快、小细胞团形态最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喷灌技术推广工作的总结和对喷灌设备多年运用情况的分析,指出半固定式喷灌技术的推广对于土壤条件、村队及农民的经济条件、村队的组织条件以及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认为喷灌技术应在土壤条件适宜、经济条件较好、村级组织班子稳定且工作能力强的村队发展。文中还提出了几点在推广喷灌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浓度处理下,土壤中砷(As)对常见叶菜鲜重、株高等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叶菜中的富集程度,试验选取了10种常见叶菜,包括苏州青油菜、光杆茼蒿、大叶菠菜、结球生菜、实心芹菜、大叶空心菜、花红苋菜、四季小白菜、高产油麦菜和汉中韭菜,采用天津潮土和江西红壤两种土壤,设定了3种外源As的添加浓度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As不同浓度的处理,10种叶菜的生物量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无论在潮土还是红壤中,As浓度的变化对菠菜的影响最为显著,其生物量均随A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高浓度处理下,对叶菜的毒害程度最大;在潮土中,低浓度的As对叶菜还有一定的刺激生长的作用.在As添加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菠菜、苋菜、小白菜中As含量就已超过了限值.As添加浓度较高时,在潮土中除了芹菜、油麦菜、韭菜As含量没有超出限值,其余均超过限值;而在红壤中除了菠菜、生菜、苋菜、小白菜As含量超出限值,其余均未超出.从富集系数来看,菠菜、苋菜、小白菜的富集系数较高,最高达0.007,4;芹菜、油麦菜的富集能力较差,最低为0.000,26.因此,菠菜、苋菜、小白菜对As的富集能力较强,在As污染严重的土壤中应尽量避免种植;而油麦菜、芹菜、韭菜富集能力较差,可以在As污染不严重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18.
种植结构调整所涉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系统,单纯的赋权方法忽略了3个目标之间的不可公度性,难以得出可行解.首次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采用自下而上的涌现生成建模方法再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受限生成过程,合理刻画了作物主体的自主性、适应性,解决了由适应性所产生的系统复杂性与目标多样性等问题,建立了种植结构调整的优化布局模型,运用多目标协同进化遗传算法求解,得出了不同水平年调整后的种植业结构布局,通过分析发现调整后的方案更加合理,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保公路路基边坡的稳定,合理选择草种与各草种间的播种组合,快速构建地表覆盖层,充分发挥植被涵水固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进行单播和混播对比实验,对各个播种组合的出苗速度、盖度、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崩解率的检测结果表明,混播草种间的兼容性比之单播更好,固土、抗蚀效果也更强;组合②(多年生黑麦草10g/m2+高羊茅20g/m2+狗牙跟20g/m2)的综合指标性能最优,其出苗迅速、覆盖度大、地下根系量大和土壤崩解率小,对减少边坡的水土流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以水稻秸秆为前驱物质,在700 ℃高温条件下酸处理制备含灰分和去除灰分的2种水稻秸秆生物质碳吸附剂; 对这2种生物质碳的内部结构与表面形态进行粒度与扫描电镜显微观察与分析,并与椰壳生物质碳进行对比; 然后,以菲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处理试验方法,系统考察上述3种生物质碳对菲的吸附性能及其结构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酸处理制成的去除灰分水稻秸秆生物质碳有效提高了比表面积、孔容与碳含量; 水稻秸秆生物质碳对菲的吸附能力很强,并且吸附率很快,在1 min内吸附率就可达到70%; 上述3种生物质碳对菲的吸附能很好地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而且伪二级吸附速率常数随菲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说明其主要受颗粒内部扩散控制。由此可见,酸处理水稻秸秆生物质碳是一种理想的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