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探究高温润滑耐磨涂层抗高温氧化行为,采用激光辅助等离子喷涂技术(LPHS)在GH4065A镍基高温合金上制备NiCoCrAlYTa-Cr2O3-Cu-Mo涂层,研究了该涂层在(850~1000)℃×220 h的抗高温氧化行为。计算得出氧化激活能约为128.5 kJ·mol-1,850、900、1000℃氧化速率常数分别为1.44×10-2、3.61×10-2、7.71×10-2 mg2·cm-4·h-1。结果表明,850℃×220 h氧化后表面生成Al2O3为主的连续致密氧化膜,阻碍涂层内部的进一步氧化;1000℃×220 h氧化后表面生成疏松NiO为主,致密Cr2O3·NiO为辅的氧化膜。致密氧化膜的生成阻止了涂层及基体的进一步氧化。  相似文献   

2.
(NiCoCrAlYSiB+AlSiY)复合涂层热腐蚀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弧离子镀(AIP)技术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基体上制备了NiCoCrAlYSiB涂层(普通涂层)和(Ni-COCrAlYSiB+AlSiY)复合涂层,研究了高温合金基体与2种涂层分别在900和700℃下的涂盐(Na2SO4+K2SO4和Na2SO4+NaCl)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高温(900℃)热腐蚀条件下,基体合金表面主要生成NiO;普通涂层表面上要生成Cr2O3,而且涂层内部出现内氧化和内硫化现象;复合涂层表面主要生成Al2O3,外层出现程度较轻的内氧化,涂层表层Al含量仍然较高,维持表面Al2O3膜的形成和修复.低温(700℃)热腐蚀条件下,基体合金表面主要生成NiO;普通涂层表面主要生成Cr2O3,涂层内部出现严重的内氧化;复合涂层表面也出现了内氧化,高Cr的内层未受腐蚀,有助于提高涂层的抗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弧离子镀(AIP)技术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基体上制备了NiCoCrAlYSiB涂层(普通涂层)和(Ni-CoCrAlYSiB+AlSiY)复合涂层,研究了高温合金基体与2种涂层分别在900和700℃下的涂盐(Na2SO4+K2SO4和Na2SO4+NaCl)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高温(900℃)热腐蚀条件下,基体合金表面主要生成NiO;普通涂层表面主要生成Cr2O3,而且涂层内部出现内氧化和内硫化现象;复合涂层表面主要生成Al2O3,外层出现程度较轻的内氧化,涂层表层Al含量仍然较高,维持表面Al2O3膜的形成和修复.低温(700℃)热腐蚀条件下,基体合金表面主要生成NiO;普通涂层表面主要生成Cr2O3,涂层内部出现严重的内氧化;复合涂层表面也出现了内氧化,高Cr的内层未受腐蚀,有助于提高涂层的抗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高能球磨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制备了新型NbMoWTa难熔高熵合金基固体润滑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纳米Al2O3作为固体润滑剂对NbMoWTa难熔高熵合金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Al2O3颗粒在具有BCC结构的NbMoWTa难熔高熵合金基体相晶界和晶内均匀分散,强烈的弥散强化显著提升了NbMoWTa的显微硬度。纳米Al2O3颗粒在室温至800℃范围内降低摩擦因数和磨损方面有显著作用。室温下,由于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显著提升,添加足量的纳米Al2O3实现了复合材料耐磨性的提升。在中高温下,复合材料表面形成的连续致密氧化摩擦层对提升摩擦学性能起着关键作用。纳米Al2O3颗粒协助氧化摩擦层承载更大的载荷,提高其致密性及稳定性,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基体。此外,在800℃下纳米Al2O3颗粒的存在能够抑制MoO3的过度挥发。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DZ125合金高温服役性能,通过扩散渗方法在其表面制备了稀土元素Y改性的Cr-Al共渗层,研究了Y2O3含量对渗层组织结构及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r-Al-Y渗层均具有三层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Cr+Ni3Cr2外层,Ni3Cr2+Al13Co4中间层,以及Ni3Al内层。当渗剂中Y2O3含量为0%~2%(质量分数,下同)时,渗层的厚度与密度显著增加;当稀土Y2O3的添加量过高时(5%),渗层的密度及厚度反而下降。1100℃高温氧化实验表明,Cr-Al-Y渗层显著提高了DZ125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K438镍基高温合金在高温条件下抗氧化性能不足的问题,采用热浸镀铝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经1000 ℃、1 h真空扩散退火处理后,对高温合金的热浸镀铝涂层开展了1000 ℃、250次的高温循环氧化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高温氧化后涂层截面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合金在1000 ℃、4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增量曲线便开始下降,高温抗氧化性能较差,经1000 ℃、250次循环氧化后,形成了Al2O3、TiO2、Cr2O3、NiO和尖晶石NiCr2O4、NiAl2O4等氧化产物。而热浸镀铝涂层经1000 ℃、4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增量变化较小,且经25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产物中未发现Cr2O3的存在,其高温抗氧化性能均较基体明显提高,其中热浸镀90 s的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以镍基单晶高温合金N5为基体,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基体表面沉积与其成分相同的纳米晶涂层,并对比研究合金及其纳米晶涂层在900℃下O2和O2+20%(体积分数) H2O气氛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水蒸气加快了合金和涂层的氧化速率,促进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剥落,并且影响了氧化膜的组成和结构。在O2和O2+H2O环境中,合金表面氧化膜都由外层NiO、中间层NiAl2O4和内层Al2O3组成;但在O2+H2O环境中,合金氧化速率较大,外层氧化膜发生剥落。纳米晶涂层显著提高了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在O2气氛中表面形成Al2O3,而在O2+H2O气氛中表面氧化膜主要为NiAl2O4。同时,纳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并优化合金成分、工艺以获得致密稳定的预氧化膜,提高合金抗氧化能力。方法 利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合金,在真空容器中加热金属及其氧化物粉末获得平衡氧压。通过莱茵装置进行预氧化实验。通过FactSage计算Co-Ni-Cr-Mo-Al-Si体系的合金组织相图及其氧化相图,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预氧化的试样进行物相分析。结果 在1000℃、10–17atm氧压下预氧化,未含Si的MP35N合金表面出现Cr2O3氧化物;随着Si添加量的增加,表面氧化物变为(Al,Cr)2O3,以Cr2O3为主,内氧化物为Al2O3;当Si含量(质量分数)为3%时,内部形成了近乎连续的带状Al2O3氧化膜。在1 000℃、10–25 atm氧压下,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Al2O3膜;...  相似文献   

9.
使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哈氏合金X基体上制备NiAl涂层,再采用最优工艺在NiAl涂层上电镀Pt并进行真空扩散制备出高性能的Ni-Al-Pt涂层. 对NiAl涂层和Pt改性涂层进行高温氧化试验,观察并分析两种涂层的氧化行为、相成分以及微观组织. 氧化动力学曲线结果显示,与原始涂层相比,Pt改性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更接近抛物线,且氧化后期涂层增重较为缓慢. XRD结果表明,Pt改性涂层氧化初期即可在表面快速形成连续致密的Al2O3膜,氧化至90 h时,涂层表面仍主要为α-Al2O3. SEM结果显示,Pt改性涂层氧化30 min后,涂层表面出现θ-Al2O3和α-Al2O3的混生结构. 氧化35 h后,θ-Al2O3基本转化为连续致密的α-Al2O3. 氧化至90 h时,涂层表面主要由呈片状结构的α-Al2O3和团聚成球的NiO组成,涂层仍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HR3C合金成分为基础,通过调控Cr、Ni含量和添加1.5%,2.5%和3.5% (质量分数) 的Al制备了Fe-22Cr-25Ni型含铝奥氏体耐热钢,并研究了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利用SEM、EDS和XRD对含铝奥氏体钢700、800和900 ℃氧化后的氧化膜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2Cr-25Ni-2.5Al和22Cr-25Ni-3.5Al含铝奥氏体耐热钢在700和800 ℃下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氧化后表层形成了连续致密的Al2O3保护膜,提高了其高温抗氧化性能。3种耐热钢经900 ℃氧化时形成外层为Cr2O3和MnCr2O4的复合氧化层,且氧化层下存在Al2O3内氧化物和AlN析出相,不能对基体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铸态和T6态Mg-11Y-5Gd-2Zn合金进行干摩擦磨损试验,研究载荷(3~15N)、磨擦速度(0.03~0.24m/s)、摩擦温度(25~200 °C)对合金磨损率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合金磨损表面形貌和磨屑。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合金的磨损率几乎呈线性增加;随着摩擦速率的增加,合金的磨损率降低;铸态合金的磨损率高于T6态合金的。Mg-11Y-5Gd-2Zn合金中的Mg12Y1Zn1相、表面氧化相和残留的磨屑影响合金的磨损率。在本试验条件下,磨损机制主要是粘着磨损和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2.
耐磨材料与使用工况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比较了高锰钢,马氏体球铁和中碳马氏体钢在二体静载和三体动载条件下的磨损特性,从而找出耐磨材料与使用工况关系。结果表明,在静载条件下,马氏体球铁耐磨性最好;在非强烈冲击条件下,中碳马氏体钢耐磨性最好;在强烈冲击条件下,高锰钢耐磨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微磨粒磨损试验是最近发展起来的评价涂层耐磨性的方法。比较了通过微磨粒磨损试验和球(销)盘磨损试验评价硬质涂层耐磨性的差别,论述了涂层耐磨性评定结果与涂层零件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被测试的涂层为CrN和CrSiN,工件为高速钢钻头。研究结果表明,用微磨粒磨损试验测得的微粒磨损系数(ka)与镀层钻头的钻孔寿命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也即当后。小于某一数值时,镀层钻头的钻孔寿命较高。而用球(销)盘磨损试验法测定的比磨损率则与钻头的钻孔寿命无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9Cr2Mo钢原始组织硬度与其耐磨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杨立新 《物理测试》1993,(6):250-253
  相似文献   

15.
硼酸镁晶须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的干摩擦磨损行为(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搅拌铸造工艺制备的硼酸镁晶须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复合材料的体积分数为2%,根据增强体种类,材料分别记为:Al基体、Mg2B2O5w/6061Al、ZnO/Mg2B2O5w/6061Al和CuO/Mg2B2O5w/6061Al;讨论磨损速率和摩擦因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种材料中,ZnO/Mg2B2O5w/6061Al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最低。随着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大,基体和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降低,摩擦磨损机制由轻微磨损机制转向严重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用20Cr、40CrSi和T10三种材料,热处理成近乎单相马氏体组织,分别作为动载三体磨粒磨损试验的上、下耐磨试样,研究了冲击载荷的变化对系统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冲击功为1.0J时,具有高碳马氏体的T10钢相互配副时,系统取得最佳耐磨性;当冲击功增加为3.6J时,具有中碳马氏体的40CrSi钢的相互配副时,其系统耐磨性最佳。原因在于冲击载荷的变化,改变了磨粒对材料的作用方式,使磨损机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模具磨损机理、模具磨损预测模型和模具磨损预防及使用寿命提高等方面介绍了金属温热成形模具磨损问题的研究进展。在模具磨损机理方面,简述了几个经典的磨损理论并讨论了模具材料因素和工艺条件因素对磨损机理的影响。在模具磨损预测模型方面,介绍了两大类预测模具磨损的模型和方法。在模具磨损预防及使用寿命提高方面,主要从模具材料改性和成形工艺参数优化两个角度,阐述了提高模具耐磨性、减少模具磨损、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的一些措施。对于模具磨损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氏体磨料磨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Cr,40CrSi,T8,T10 4种材料所获得的单相马氏体组织二体磨粒磨损、静载与动载三体磨粒磨损的耐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磨损条件下,马氏体的耐磨性与其固溶碳量的平方根呈抛物线关系,抛物线峰值点所对应的马氏体最佳固溶碳量,其与磨损条件有关,当磨损过程中塑变磨损比例增大时,马氏体最佳固溶碳量降低,而切削磨损比例增大时,则马氏体最佳固溶碳量升高.  相似文献   

19.
王华 《铸造技术》2012,33(8):962-963
针对反击式破碎机专用锤头因磨损而失效的特点,研发了一种蜂窝型双金属复合型锤头。该锤头以高锰钢作锤体,高铬铸铁作耐磨棒,并采用特殊镶铸工艺,将耐磨棒弥散分布于锤头端部。锤头内耐磨棒与基体结合牢固、抗冲击能力强,大幅度提高了锤头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了锤头综合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