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减碳对城市实现双碳目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确定影响社区碳排放的5个一级影响因素和8个二级影响因素,建立社区碳排放计算模型,采用多因素正交分析法,生成720个基准社区和10.8万个比对社区,对社区主要碳排放影响因素占比分布、不同技术减碳潜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低碳社区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研究发现,社区内建筑碳排放占比72.9%,废弃物碳排放占比21.6%,交通、给排水和社区照明共占比5.5%;建筑本体能效提升、光伏应用比例增加和电力碳排放因子降低对社区减碳贡献率分别为30%、30%、22%;如采用人均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居住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为1.0 tCO2/(人·a),公共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为0.5 tCO2/(人·a),如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居住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为35 kgCO2/(m2·a),公共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为60 kgCO2/(m...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碳足迹计算方法探讨和分析内容拓展的基础上,以厦门市为例,估算了2005-2012年厦门市碳足迹、碳承载力和净碳足迹,对其动态变化过程及人均碳足迹、地均碳足迹、区域排放强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认为厦门市当前碳排放相关指标水平有待提升,并从产业、能源、碳汇、空间、政策等方面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层办公建筑体量大、能耗高、碳排放基量大,已成为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重点。根据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体系,将高层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建材生产、建筑施工、运行维护和拆解回收;梳理了各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将"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_2/(m~2·a)"作为碳排放计量参数,以消除使用年限、建筑规模不同的影响,便于开展计算结果的平行比较;进一步创建了高层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基于模型计算了天津市29栋高层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结果在48.3~66.1 kgCO_2/(m~2·a)之间,其中"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占比最大,达到89.3%,其次是"建材生产"阶段,占比10.4%,"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与"拆解回收"阶段减碳量可相互抵消而忽略不计。运用SVR(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对碳排放计算结果与影响变量进行拟合分析,构建出高层办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得出的训练样本(22栋)、测试样本(7栋)碳排放值与实际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95,模型预测性能良好。该预测模型通过输入4个影响变量数据,即可得碳排放量预测值,能够极大地降低运算时间和工作量,实现了设计师在高层办公建筑设计初期阶段方便快捷的预测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陈煜  孙慧 《城市规划》2015,(12):28-32
采用基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不同土地利用的碳承载能力计算石油型资源城市的生态赤字,并结合不同产业空间划分对8个石油型资源城市不同产业空间碳足迹进行测算。研完结果显示:(1)我国石油型资源城市现阶段的生产性土地面积远远不足以补偿碳足迹,生态赤字为1 957.39hm~2,相当于研究区域总面积的近3倍。(2)生态赤字总量最大的为东营,其次为大庆,总量最小的是玉门和任丘。而人均生态赤字较大的城市为东营和克拉玛依,最小的是茂名和濮阳。(3)不同产业空间碳足迹总量上,工业空间碳足迹最大,占碳足迹总量的48%:其次为生活、商业空间,占42%;其他空间碳足迹一共占到10%。因此,石油型资源城市短时期内应走"支柱产业广化深化"低碳发展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渐去资源化"和"多元化"的长期低碳转型目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多项节能措施,对该楼的运行效果、实际能耗、室内环境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进行了分析。该案例建筑年均能耗(扣除信息中心耗电)约为61kW·h/(m2·a),其中冬季区域供暖能耗为16.7kW·h/(m2·a),年均耗电量为44.34kW·h/(m2·a),空调和照明插座耗电量分别为18.59kW·h/(m2·a)和18.25kW·h/(m2·a),能耗显著低于其他同类建筑。同时,该建筑的室内热环境、CO2体积分数和声环境完全能够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性要求,并得到了较高的满意度。综合分析表明,该大楼通过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技术优化的可持续设计实现了良好的环境品质,同时降低了建筑运行能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天津市38栋办公建筑和27栋商业建筑运行能耗数据进行了调研,办公建筑单位面积年能耗为37.39~227.14k Wh/(m~2·a),平均值为107.28 k Wh/(m2·a);商业建筑的单位面积年能耗为37.76~564.67k Wh/(m~2·a),平均值为174.87 k Wh/(m~2·a)。天津地区办公建筑采暖空调能耗所占比例较大,占到总能耗的30%~60%,商业建筑商业用电所占比例较大,占到总能耗的50%以上;天津地区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运行能耗较大,具有很高的节能减排空间。  相似文献   

7.
建筑领域实施低碳、零碳发展路径有助于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北京金隅怀柔兴发科技园区及园区内一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工作为例,确定了园区整体的低碳实施路径与零碳建筑改造技术方案。园区通过产业低碳、建造低碳、运行低碳3个方面实现低碳目标。既有建筑通过超低能耗技术(建筑本体节能)、光储直柔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替代)与绿植碳汇(碳补偿)技术,实现建筑运行阶段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乃至负碳。既有建筑零碳改造后运行阶段一次能源总需求为-71.3 kW·h/(m2·a),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14.2 kgCO2e/(m2·a),建筑全生命周期(50年)可减少碳排放量508.48 tCO2e。研究内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建筑绿色低碳建造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8.
张兵  王正  朱超 《山西建筑》2011,37(32):185-186
阐述了碳足迹的定义,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碳足迹的内涵,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上海、天津、重庆和沈阳的碳足迹及碳足迹强度,对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装配式建筑发展、碳足迹测算及评价、碳排放量研究现状、碳足迹评价体系4个方面,对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碳足迹评价进行梳理。研究表明,传统建筑碳足迹测算以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及质量平衡法为主,而排放因子法作为国际碳足迹测算最有效方法,因碳足迹因子库的建设滞后而难以推广使用,因此建立地域动态碳足迹因子库是进一步完善碳足迹测算的重要内容;装配式建筑的碳足迹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并未深入到物化阶段,导致碳足迹规律研究不到位,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测算模型,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碳足迹规律,为实现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持;现有研究都是以大环境视角为主,对于户型与碳足迹的关系的研究力度较小,亟须对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碳足迹测算标准、碳足迹测算系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且从各种类型建筑物和不同户型角度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建筑全面降低能耗与碳排放量,为装配式建筑碳足迹评价及节能减排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的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现行的主流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路线:生物干化/土地利用工艺和热干化/焚烧工艺的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和收支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干化工艺的CO2直接排放量和碳足迹量均较低,而热干化/焚烧工艺的CO2排放量和碳足迹量分别为生物干化的5.33和4.94倍。将干化污泥用作草坪基质具有一定的碳减排和碳汇增加功能,CO2减排量和吸收量分别达到68.7和648kg/t。从碳净排放量看,热干化/焚烧工艺表现为高碳排放特征(372.9 kg/t),而生物干化/土地利用工艺具有碳减排效应(-643.6 kg/t),符合当前的政策背景与产业导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22家医院建筑能耗情况(建筑基本信息、医院信息、能耗账单、设备清单等)进行调研,得到了天津市医院建筑能耗平均水平为348.5 kWh/(m2.a)。参考清洁发展机制制定基准线的方法,结合调研数据的实际情况,设置了4种静态基准线情景及动态基准线。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基准线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推荐采用各医院建筑2010年的能耗平均值、碳排放平均值(静态基准线情景1)作为基准线。综合类医院建筑和专科类医院建筑的基准线分别如下:综合类医院建筑能耗基准线为381.2 kWh/(m2.a),碳排放基准线为157.29 kgCO2/(m2.a);专科类医院建筑能耗基准线为309.3 kWh/(m2.a),碳排放基准线为130.46 kgCO2/(m2.a)。  相似文献   

12.
根据碳排放系数法构建模型,结合工程量清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测算, 探讨预制率对施工阶段碳排放的影响, 深入探究工程造价、总建筑面积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以漳州某住宅楼为例, 探讨施工阶段碳排放的排放规律并提出减排路径。 结果表明: 施工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一般土建工程;单位面积的碳排放在 671 kgCO2/m2左右波动,单位造价的碳排放在 2749.33 kgCO2/万元左右波动; 混凝土工程和钢筋工程的碳排放随着预制率的升高而增加; 碳排放总量与工程造价、建筑面积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arbon footprint methodology used in assessing th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the Dutch water sector. The assessment includes CO2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There is, however, debate on the amounts and mechanism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and a standardised approach is discussed. As a result of this approach, the contribution of GHG emissions to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Dutch water sector appeared to be relatively high. Next to the lack of common emission factors for GHG and chemicals used, there is also no agreed‐upon approach related to the system boundaries and scope of carbon footprinting of the water cycle. For reasons of benchmarking and monitoring of climate change reduction targets, a common carbon footprin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the water sector will be required.  相似文献   

14.
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用建筑利用中的人均碳排放指标和建筑用能过程碳减排效率对低碳建筑进行评价。指出建筑碳排放实质上是人的碳排放,建筑只是使用者的能耗平台。因此,对建筑碳排放的评价要用强度指标,即建筑使用者人均碳排放指标。而对建筑设备的碳排放评价,是一个投入产出分析过程,即投入隐含碳、间接碳和直接碳,产出避免碳排放量的效率。同时计算得出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隐含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这仅仅是建筑运行使用过程,若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比例将会更高。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下,绿色建筑是否比普通建筑全生命周期更低碳,目前相关研究甚少。本项研究基于LCA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并以天津生态城75栋绿色居住建筑为样本,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星级绿色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单位建筑面积年碳排放量为43-64kg CO2/m2·a,且碳排放水平与绿色建筑星级无明显关系。本项研究为建立天津地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库和评价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大型公共建筑碳足迹框架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采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思路构建此类建筑破足迹框架体系.此体系的科学计童结果将有利于人们发现当前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问题的严重程度及主要集中领域,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建筑特定区域内的能耗量和碳排量,并对其实施长期的监管与调整.该框架模型理论上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适用于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论是一个国家、区域,还是一个城市,如果仅仅立足于本行政范围内从表面上来制定应对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全局碳排放的不减反增。为了评估一个区域或城市生产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全局影响,就需要引入碳足迹的概念。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尝试构建了一种计算城市活动碳足迹的宏观方法,并以北京市为例,计算了北京市2007年主要城市活动对本地和外地的碳足迹,进而对其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为了针对城镇化发展对建筑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对我国 30 个省份进行建筑业碳排放量的测算,据此划分了高排放、中排放和低排放 3 个区域。以三大碳排放区域为研究对象,探究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以便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制定不同的措施来减少建筑业碳排放。通过 EKC 曲线模型确定了城镇化与对建筑业碳排放的相关性,将城镇化分解为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 4 个变量,并通过拓展的 STIRPAT 模型去分析各个变量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三大碳排放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与建筑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 4 个变量均对建筑业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值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以相关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动态计算了重庆直辖十年来的生态足迹,并作出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由1.376749 hm2上升为2.11360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38078 hm2下降为0.40615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938671 hm2上升为1.707456 hm2,预测2010年重庆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为2.956 hm2、0.3851 hm2和2.5709 hm2。说明重庆地区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逐年上升态势,现有的发展模式属于不可持续性类型。并由此分析了该地区生态赤字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以供当地政府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住宅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建材和产品生产阶段、运输阶段、建筑施工阶段、装饰装修阶段、运行阶段、拆除与处理阶段。通过对各个阶段涉及的具体碳排放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方法,方法为活动因子乘以排放系数。活动因子按照各阶段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建材消耗量,运输方式、距离和运输重量,工程的机械台班数,建筑年能耗模拟值,材料再利用率与材料拆除总量之积,以及材料再循环率与材料拆除总量之积。选取马鞍山某住宅小区项目,对建筑生命周期及其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构成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6个阶段中运行阶段的排放所占比例最大为77.12%;随着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降低,每年单位建筑面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由50年的65.14 kg/m2·a增加到10年的132.05 kg/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