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声远建筑团队二十多年来扎根宜兰,坚持只设计宜兰当地的建筑,采取一种"与时间做朋友"的在地实践方式,认真经营本土化建筑。该文试以宜兰县社会福利大楼、礁溪竹林养护院、大洲宜兰教养院等黄声远建筑团队已完成的社会福利机构类建筑项目为观察研究对象,针对这类专门用作收容弱势群体的居所,从"去机构化"的建筑形态意涵及"去机构化"的生活场景重现两个层面,探讨黄声远建筑团队的建筑实践价值,总结其在建筑思考上主动反省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通过对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及其团队"田中央"在台东宜兰县的19年建筑实践的分析,试图探讨建筑地域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植根于本土社群的,基于社会行动的建筑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不是简单的复制传统建筑的形式因素,而是对社群和本土气候的积极回应。黄声远及"田中央"团队的作品,不仅仅汲取了宜兰原有的地域特色,而且更是创造了宜兰新的地域特色,他们的作品逐渐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提升了生活品质,赋予了强烈的气质。  相似文献   

3.
周榕 《世界建筑》2014,(3):74-81
本文通过评述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宜兰的"在地"建筑实践,分析"在地"概念的多义复合性,指出黄声远基于"在地"理念的"陪伴式设计"具有容地结构、因缘和合、在地呈现等三大反乌托邦特征。经由关爱生命、体悟生活、涵养生态这3条工作主线,揭示出黄声远陪伴式建筑观的独特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4.
罗时玮 《建筑师》2013,(4):30-33
从1980年代初期以来。宜兰县政府以清廉、效率与对乡土价值的认同。扮演地方改革的领导角色,大力整顿行政机器的运作。提出整体发展的愿景;在此过程中。宜兰吸引了三支旗帜鲜明的设计团队,长期留在当地。参与地方事务,并似乎发展出与台湾西部城市不同的建筑特色。他们是日本象集团、台大城乡所与黄声远事务所等为代表的三支建筑设计团队;他们的作品贴近在地的真实。打造出具有在地风格的新公共空间。并借此与更宽广的世界建立富有意义的联结。  相似文献   

5.
山地建筑的本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红雨 《新建筑》1998,(4):45-48
山地建筑的本土性是山地建筑与其特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分析了山地建筑特定的时空范畴阐述了本土化设计观的四个层面,并通过对工程实例的评析,论述了山地建筑本土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声远音嘹亮现代建筑的平民与社区辩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声远以15年时间,落户偏远的台湾宜兰县,认真经营本土化建筑,成功将作为主旗帜的现代建筑,渗入平民与小区生活,并建构都市的人行空间网络,将城市还诸居民的生活.同时,将公共建筑的内容平民与生活化,让公私领域的空间开放重迭、互融共享,是公共建筑以民为主观念的真正落实,更显露出为下层市民再造公共空间的专业热情--贴近平民生活末稍、而又在这末稍处开启邻里公共性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7.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本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黄声远以15年时间,落户偏远的台湾宜兰县,认真经营本土化建筑,成功将作为主旗帜的现代建筑,渗入平民与小区生活,并建构都市的人行空闻网络,将城市还诸居民的生活。同时,将公共建筑的内容平民与生活化,让公私领域的空间开放重选、互融共享,是公共建筑以民为主观念的真正落实,更显露出为下层市民再造公共空间的专业热情——贴近平民生活末稍、而又在这末稍处开启邻里公共性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9.
2007年6月召开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从不同本位、尺度与层面对方兴未艾的我国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事业作了适逢其时的回顾与前瞻,有关我国建筑与城市、聚落遗产“原真性”的讨论,有关遗产保护实践的策略、目标等问题的研究为其中亮点。  相似文献   

10.
顾大庆 《建筑师》2007,(2):5-15
本文试图对“鲍扎”建筑教育在中国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归纳,以移植、本土化和抵抗这三个阶段来描述“鲍扎”这个外来的建筑教育制度在中国从最初个别散乱的实践发展为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方法,同时经历了一个以民族形式为主线的、以渲染练习为具体表现的本土化的过程,最后它又是如何在近二十多年面临变革的挑战以及继续对中国的建筑教育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声远团队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田中央事务所设在宜兰,从此采取一种与时间做朋友的建筑在地实践方式经营宜兰区域的环境改造。从早期诗意的建构单体或复合建筑及其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式,逐渐发展到都市尺度的地景链接,甚至扩展到区域平原水系或山脉的整体意象重构。他们的介入似乎在探索宜兰地区生活文化的母体。于是,都市与田园并非二元对立,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模糊正有待建筑师来重新试探其新的可能性。宜兰虽然在工业化与都市化方面显得落后,但并不失母体本色,在其中更蕴含质朴的批判力量。由此而来的"批判的田园主义",宣告了当代建筑师的新挑战,也是新愿景所在。  相似文献   

12.
就胡塞尔现象学而言,现象学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建筑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方法的层面上。这一通过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而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在反思的目光中的描述分析;对直接性的强调;排除价值判断和理论成见的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胡塞尔现象学也在内容的层面上与建筑学发生关联,这是由现象学方法的实施所必然导致的。建筑现象学要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对人类建筑活动的现象学描述分析。它本身不是建筑术,不是艺术或技术,但却是确切意义上的建筑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选择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文化与石材文化为2个切入点,对厦门近代"嘉庚建筑"1919—1962年间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追溯其本土化历程的缘起,进而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红砖文化融入南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红砖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最后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石文化融入南洋与西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石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钱毅 《建筑史学刊》2021,(2):104-116
1938 年至 1941 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林徽因以昆明为基地,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率领中国营造学社复社,继续中国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同时,完成了云南大学映秋院、昆明市郊龙泉镇自宅等几处建筑设计实践。 在这些建筑活动中,梁思成、林徽因前所未有地对地方民居建筑投入特别的关注,关注其价值及其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茂园建筑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星 《建筑师》2009,(6):105-108
文章是对万科茂园建筑实践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总结.包括三部分:茂园项目在经营角度得以成立的前提、这个项目设计过程中群策群力的实际情况、操作者和设计师在空间营造过程中的追求和逻辑。  相似文献   

16.
本期主题为“时代建筑20年”和“国际化与本土化: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建筑领域内,不论从环境背景还是国家政策层面,智能建筑都在向智慧建筑转变的必然之路上。建筑智慧化本质就是建筑物通过主动感知内外环境信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形成对使用者的主动关怀以及自身空间条件的主动调节,并不断强化自身学习判断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波  朱姣  王军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103-107
基于绿色建筑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讨为主线的"学术小团队"式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通过"学术小团队"教学模式实践,达到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素质能力的综合发展目标,同时丰富了绿色建筑课程的内涵,促进了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由于能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在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地使用空间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绿色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风水理论中,宅居建筑之营造,包括"宅外形"即宅居选址及宅居轮廓都与人吉凶祸福的关系极为切要。通过对"宅外形"理论的挖掘梳理,阐释其中的实质内涵,并对其中的宅居轮廓命题进行太阳幅射值、冬季风及夏季风环境的模拟分析,试图寻求不同宅居轮廓内物理环境优劣与吉凶说之间的联系,从而验证该命题之真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