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宏俊  宋霖  黄晓 《风景园林》2018,25(11):23-28
以寄畅园的借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畅园外部山林地造园环境的基础上,剖析寄畅园借景的景观与空间特征,以及这一借景景观与地形环境的关联性,揭示水系山势纵横之间的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组合关系,并在对拙政园、赖久寺庭园等中日园林布局的例证分析中,展现所隐含的山水因借的布局模式。同时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寄畅园借景的变迁过程,指明园林布局对借景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明寄畅园水池“锦汇漪”及其周边复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寄畅园有着近500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园林历史领域的关注焦点。经历历次改建后,与晚明时期相比,今天的寄畅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水池"锦汇漪"及其周边布局已截然不同。将使用池底遗构、改建档案和考古报告作为基础材料,结合图像、文字文献,通过现状整理、遗构定位与辨析、推测复原3个步骤展开晚明锦汇漪及其周边的布局复原工作。  相似文献   

3.
黄晓  刘珊珊 《风景园林》2018,25(11):17-22
从寄畅园的始建年代、历史沿革和重要议题3个方面,论述寄畅园作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采用史源学、年代学和微观史学等方法,考证寄畅园始建于1527年。2)将寄畅园490年的历史分为9个时期,论述各时期的关键史实和风格特征。3)从家史与国史、造园与改园、南巡与写仿、茶曲与书画、保护与利用5个方面,分析寄畅园的重要议题。最后探讨了“寄畅园学”的开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无锡寄畅园中的"园中之园"秉礼堂庭院,在江南庭院理景中极具特色.古代设计者采用了各种办法,使得不大的庭院空间变得层次丰富、内容多样、可居可游.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通过主次对比、流线曲折、隔景障景等设计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顾凯 《中国园林》2019,35(7):124
清初寄畅园的改筑奠定了今日园林山水的格局,对当时园主人秦松龄"园成,向之所推为名胜者一切遂废"表述的理解,要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江南园林山水营造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尤其是结合"张氏之山"的认识,并通过改筑前后的对比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夫画脉"的山池经营和"如入岩谷"的谷涧体验两方面认识清初寄畅园山水改筑的具体做法,从而深化对寄畅园的山水营造特色及园林史上"张氏之山"杰出成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说起寄畅园,我们要从它的历史谈起。寄畅园位于无锡市西的惠山东麓,锡山脚下。此园始建于明代,据《惠山秦园记》中说,这里“荫数亩者凡数百十章’,它早已是个古木成林的深幽之园了。原来,这里在元代就已有所建构。当时在古刹惠山寺之北,建有两座  相似文献   

7.
曹汛 《风景园林》2018,25(11):14-16
寄畅园是张南垣一派造园叠山的重要作品,是张南垣及其传人作品中时间最早的一例,传承了张南垣造园理念的精华,营造出真实山林的境界。寄畅园由张鉽主持改筑,他与秦氏后人秦松龄合作,将其打造为一座一流的名园。如今政府部门应与秦家共同研究和保护寄畅园,秦氏的家族精神是寄畅园的核心之一,是值得复兴的中华文化。寄畅园在保护管理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恢复明清造园盛期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
杨帅琦  王金叶 《园林》2022,(3):131-137
从时代变迁之视镜洞观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精神"的莫过于明清江南园林.寄畅园作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个案,始终受锡山秦氏家族传承之影响,彰显了不同时期的文人精神和家族风貌.其文源体现隐逸风情和诗画情意;文脉贯穿于寄畅园初建、转折、改建和兴盛各时期,从最初的山林原野到臻入佳境;文体集中体现在山水、植物和建筑方面,园林山水具有环山...  相似文献   

9.
谐趣园     
《建筑与预算》2009,(2):F0002-F0002
谐趣园位于万寿山后山东麓,仿无锡寄畅园修建,有江南园林景观之韵,内有“八景”格调柔媚清秀。  相似文献   

10.
寄畅园坐落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  相似文献   

11.
王骏阳 《建筑师》2014,(1):6-12
建筑理论是建筑学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笔者自2007年以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硕士研究生课程《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及正在主编的《理论、历史、批评:建筑学论文读本》的具体工作为线索,对建筑理论的性质以及当今中国建筑理论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园的建筑及外部空间作为校园整体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经典的现代建筑理论来分析天津大学的校园,同时结合校园现状理解理论。最终将为校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存在着三个普遍现象:一是以法规代替科学标准的倾向日趋严重,可能引起科学标准的迷失;二是研究者关注视野狭窄,抓住一点,拼命发挥,不计其余;三是轻视理论研究,缺乏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而这很可能使我国的城市规划学逐渐背离其科学的本质,而成为单纯落实法规标准、兑现政策的政治服务工具,成为急功近利的经济服务工具.基于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学说",提出要保持我国城市规划学的科学本质,至少必须正确处理好:①科学和法规的关系;②科学和社会的关系;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④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顾孟潮 《华中建筑》2006,24(10):13-14
从解读建筑理论的定义与概念、建筑理论的框架及建筑理论的创新等问题入手,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框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王一新  王伟超 《山西建筑》2007,33(29):233-234
详细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的现状,利用"泡沫理论"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特征及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几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闽西的地域特点、客家人的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对闽西客家建筑诸多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客家建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高度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先人对所处客观生存环境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强度理论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统一性,即将以前相互没有联系的概念、方法、理论、现象等统一起来,这是一个科学理论美的重要特点之一。统一强度理论是一种新的序列化的理论,它不仅建立起各种线性破坏准则的相互联系,并且产生一系列新的准则。单剪强度理论、双剪强度理论和介于单剪强度理论与双剪强度理论之间的一系列线性准则均为它的特例。但是,它没有将Huber-von Mises准则等非线性准则统一起来,而只能线性逼近它们。根据一个新的力学模型,提出一个普遍形式的统一强度理论,它不仅将单剪强度理论和双剪强度理论的线性准则统一起来,并且将八面体剪应力理论的非线性准则统一起来,从而建立起各种强度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最常用的各种强度理论统一于一体,形成一个线性和非线性准则统一的普遍形式的强度理论,可以适用于更多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分析归纳了房地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几个基本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供求理论、区位理论、城市化理论和周期性理论  相似文献   

19.
张向炜  戴路 《新建筑》2010,(6):104-108
建筑创作实践繁荣,建筑理论研究冷寂,在当今的建筑设计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对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影响和积极作用是长远而潜移默化的。选取了15位国内建筑理论工作者,总结和提炼他们的理论成果。他们或是第一线的建筑师,或是高等院校的教师,都在建筑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更多的人物和成果有待研究,这里只是举出个别人物及其理论活动,以管窥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0.
由行为场所理论看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晶  柴寅 《山西建筑》2008,34(3):25-26
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行为场所理论进行了探讨,选取居住小区环境中多个具体的典型场所,从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成败得失,以帮助人们创造出满足更多的人性化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