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霍中元  楚恩国  王豹 《江苏水利》2021,(8):60-62,66
入江水道是洪泽湖的主要泄洪河道,约排泄70%以上的淮河洪水入江.利用水位流量法、水面曲线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行洪能力,结果表明:入江水道整治后,三河闸控制段行洪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根据2018、2020年实测水文资料,建立蒋坝水位—三河闸最大行洪流量关系曲线,为防汛抗旱精准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航运的发展促使内河航运枢纽中的船闸扩建工程日益增多,在已建枢纽基础上进行船闸扩建势必会改变现有工程河段的边界条件和水动力特征,从而对已有建筑物运行产生影响。结合富春江船闸扩建工程,采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分汊河段扩建船闸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及相关改善技术。结果表明:富春江船闸位于峡谷分汊河段,扩建船闸及导航墙的兴建,导致汊道分流比发生明显改变,左汊主河道分流量增加、水位壅高,对发电、行洪产生不利影响;为减小扩建船闸的影响,需在右汊船闸隔流墙与江心洲之间开挖一条行洪渠道,以尽量维持河道原有分流比,但行洪渠道紧邻下游口门区,受渠道内集中水流影响,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不满足要求,船闸通航条件与发电、行洪相互制约;提出了在汊道进口设置节制闸控制分流的创新技术,通过节制闸调节两汊分流比,能够解决船闸通航与枢纽建筑物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分流比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流域典型分汊河道为例,构建河道二维水动力模型,研究平原河网分流比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运用岭回归建立了平原河网分流比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平原河网分流比与糙率、支汊过水宽度比、水位差呈正相关关系,与干流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分汊角度关系复杂;干流流量和支汊过水宽度比是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素;构建的多因素平原河网分流比综合预测方程可用于预测平原河网分汊河道分流比。  相似文献   

4.
卫工明渠-细河水系是沈阳市重要的平原分汊河流,汛期肩负着河道沿线雨污排水和农田排涝的重要任务。为保证上述排水系统充分发挥预期功能,结合既有条件,提出利用钢坝分流雨水泵站汛期排河的大流量水体、调整下游汊道泄洪流量的工程设计方案,从而优化河道行洪体系、保障行洪安全。文章为城市分汊河流防洪整治和钢坝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淮河干流洪水经过洪泽湖调蓄后,再通过淮河入江水道、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分淮入沂等通道入江入海,其中淮河入江水道作为最大的泄洪通道,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分泄了70%以上的洪泽湖洪水,同时还承担三河闸至邵伯湖区间6633km2面积的汇水,自三河闸下至三江营汇入长江.河道全长157.2km,沿程河、湖...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河道以分汊河段为主,航道条件复杂且航道整治难度大,探究其汊道分流属性及分流比调整的驱动机制,对枯水期通航主汊道的选取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游东流水道为对象,剖析了东流水道近10 a来汊道分流比调整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9~2004年期间东港为洪水倾向型汊道,西港为枯水倾向型汊道;2005~2009年间,受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的影响,东港分流比与流量的关系不显著,西港仍为枯水倾向型汊道;2010~2018年间,东、西港汊道属性发生转变。东流水道老虎滩左汊及西港的底沙输移强度高于老虎滩左汊及莲花洲汊道,进一步加速了东流水道汊道分流关系的调整趋势。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与治理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夏细禾  余文畴 《人民长江》1999,30(9):21-22,36
长江中下游自城陵矶致徐六泾段长约1237km,属 稳定江心洲的分汊河段。在大量实测河道泥沙资料的基础上,从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演变特点出发,通过分汊河道与蜿蜒型河道的稳定性比较,认为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比蜿蜒型河道稳定,在治理时应针对汊道存在的问题来稳定或改善双分汊河道的分流形式,对多汊河道要堵塞分流比较小的有害支汊,使之逐渐转化为双分汊河道。  相似文献   

8.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行洪的干流,全长157.2km,设计行洪流量为12000 m~3/s,承泄淮河上中游约80%的洪水。沿线河、湖、滩串联,湖滩长度约占50%;地形、地貌、植被复杂实际河道糙率增大,致使水位抬高,行洪能力降低。该文分析了入江水道行洪能力降低的原因及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格八水库为中型水库,拦河大坝为高32 m的单曲砌石拱坝,坝顶设6个溢流表孔,每个表孔均设平板闸门控制。根据水工模型试验,每孔闸门每个开度的流量系数都不相同,下泄流量的计算异常繁琐。而水库下游河道沿岸村寨集镇较多,河道行洪能力弱,水库下泄流量的控制对下游防洪安全甚为重要。为快速计算不同闸门运行工况组合的下泄流量,通过分析计算流程并利用已有资料将计算过程程序化,利用Java语言编制了泄流计算程序,为水库的调度提供快速、简便的下泄流量计算成果。为增强参考作用,文中分享了程序源代码。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中游王家坝至临淮岗河段行洪不畅,无法满足设计泄洪能力要求,2020年淮河干流王临段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为评价现阶段淮河干流王临段治理工程对王家坝站行洪能力的影响,结合治理工程前后洪水实测资料,运用水文学方法,从河道过水断面、水位-流量关系以及洪量和洪峰比值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濛河分洪道分洪过水能力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淮河干流王家坝断面的洪量和洪峰流量,提高了淮干王家坝断面的行洪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受周边地形条件及环境限制,巢湖兆河分洪闸与河道呈垂直布置,进流条件不利。针对分洪闸与河道垂直布置这一特征,分别对开敞式和涵洞式分洪闸进行了水工模型进口流态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涵洞式分洪闸进流流态优于开敞式分洪闸,能更好地保证各闸孔的均匀进流。针对涵洞式分洪闸方案,研究了分洪闸敞泄和控泄的泄流能力,指出敞泄状态下进口行近流速对流量计算影响明显,在水闸规划设计中,应计入行近流速影响。为改善消能效果及出口水流与下游的衔接,进行了多方案消能防冲改进试验,结果表明尾坎作为一种冲击式消能工布置在挖深式消力池末端,可使出口水流流速分布更加均匀并与下游水流衔接更为平顺,明显增强消能防冲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赣江东西河分流比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江在南昌河段首次分汉为东西两河,东西河分流比特性直接关系到下游河道的稳定和防洪安全.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实测的东西河分流比资料,东西河分流特性与流量、水位、两汊道过水条件、汊道比降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西河分流比随流量增大而减小,自2000年以来,相同流量下的西河分流比逐年增大.分流比与水位的相关关系表明:在相同水位条件下,2006-2008年的西河分流比较2003年普遍增大8%以上.2003年以来,西河口门人流条件和汉道内泄流能力均比东河明显改善和增强,导致了西河分流比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4.
自1950 年以来,随着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截流和三峡水库等水利工程的相继建设,荆江河段藕池口分流比逐年减少,而且近期出现长时段的断流问题。为认识汛期流量变化对水动力沿程调整的影响,基于实测地形数据和水文资料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可为藕池河段河道整治、疏浚和水系连通工程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低来流量条件下河道最大流速出现在梅田湖河段;中、高来流量下由于藕池河中支分流能力增加,黄金闸下游水流流速明显减少,最小流速集中在黄金闸—殷家洲河段。受逆坡作用影响下殷家洲河段水流动力轴线自上游开始逐渐偏向右岸,最大流速出现在梅田湖进口靠近河道左岸的口门处,右汊分流比受流量级和过流断面面积控制。  相似文献   

15.
A combination of the rainfall-runoff module of the Xin’anjiang model, the Muskingum routing method, the water stage simulating hydrologic method, the diffusion wave nonlinear water stage method, and the real-time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real-time flood forecasting and regulation of the Huai River with flood diversion and retarding areas. The Xin’anjiang model is used to forecast the flood discharge hydrograph of the upstream and tributary. The flood routing of the main channel and flood diversion areas is based on the Muskingum method. The water stage of the downstream boundary condition is calculated with the water stage simulating hydrologic method and the water stages of each cross section are calculated from downstream to upstream with the diffusion wave nonlinear water stage method. The input flood discharge hydrograph from the main channel to the flood diversion area is estimated with the fixed split ratio of the main channel discharge. The flood flow inside the flood retarding area is calculated as a reservoir with the water balance method. The faded-memory forgetting factor least square of error series is used as the real-time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for forecasting discharge and water stage. As an example, the combined models were applied to flood forecasting and regul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 River above Lutaizi during the 2007 flood season. The forecast achieves a high accuracy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ed models provide a scientific way of flood forecasting and regulation for a complex watershed with flood diversion and retarding areas.  相似文献   

16.
宁磊  张黎明  肖华 《人民长江》2012,43(9):81-84
荆江三口洪道目前存在逐年淤积、同流量水位抬高、分流能力逐年减弱的问题,对该地区防洪产生威胁,急待整治。探讨了在三口洪道部分河段采取控制支汊、强化主干并结合建设平原型水库的治理措施。 建立了宜昌至汉口河段,包括三口洪道和洞庭湖在内的一、二维嵌套数学模型,对治理措施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之后的防洪作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措施可理顺水系、缩短防汛堤线、减轻防洪压力,还可以在枯水季节提供一定水资源,缓解该地区季节性缺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赣江尾闾在南昌段的裘家洲、扬子洲首次分为东、西河,其分流比变化特性直接影响到下游河道的稳定、防洪、航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影响分流比的因素众多,主要选取了过流条件和入湖水位两个因素,采用资料分析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分析了赣江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特征。对1998年以来裘家洲分流口东、西汊的断面演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汊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过水面积增大是西河分流比增大的主要因素;西河入湖水力比降降低幅度较东河要小,东河甚至出现了倒比降,这些均是影响分流比的重要因素。为此,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东河入湖水位对分流比的影响相较于西河而言更为显著,水位的变化幅度与分流比的变化呈线性相关关系,而且随着流量的减少,对分流比的影响更为敏感;西河分流比的变化与流量呈线性关系,东河分流比与流量则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胖头泡蓄滞洪区位于哈尔滨市上游嫩江干流、松花江干流及第二松花江交汇处,可减轻三江洪水对哈尔滨市的防洪压力。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老龙口分洪闸的泄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嫩江干流河道的冲淤演变及水位变化,同时为实体模型提供上下游边界条件;实体模型用于研究不同方案下分洪闸的过流能力。结果表明,老龙口分洪闸的泄流能力主要取决于嫩江干流水位和分洪通道的水位,而且对二者水位差的变化非常敏感。分洪闸过流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嫩江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分洪流量、洪水类型及行洪流路走向等。嫩江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小,对干流水位基本不产生影响;分洪流量对嫩江干流水位影响比较明显,最大分洪流量时水位降幅达0.70 m。嫩江干流与第二松花江共发型洪水分洪对蓄滞洪区水位的减小幅度大于嫩江干流型洪水;蓄滞洪区内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分洪通道对分洪闸闸下水位影响显著,是泄洪闸过流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在蓄滞洪区内设置能快速分散蓄滞洪水的分洪通道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