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涡轮叶片工作温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制备叶片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合金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涡轮叶片在高温下的氧化行为影响着叶片的工作寿命.为此,本文以一种新型镍基高温合金为研究对象,利用氧化动力学曲线、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其在900和1 100 ℃下200 h的高温氧化行,并探究新型合金的氧化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合金在900 ℃氧化时,表面氧化膜未发生剥落,动力学曲线遵循抛物线规律;在1 100 ℃氧化时,合金增重迅速且表面氧化膜剥落严重,新型合金内部出现了多层不连续的Al2O3内氧化层.研究结果表明:900 ℃时,新型合金中Cr含量降低的同时没有增加Re和Ta等活性元素,导致新型合金不能在氧化初期通过选择性氧化迅速形成保护性Cr2O3氧化膜,因此,增重迅速;1 100 ℃时,由于外氧化层的碎裂剥落,合金内部氧通量再次升高,已生成的Al2O3保护性氧化膜被消耗突破,合金进一步氧化,直到氧通量随着氧化的进行再次降低至适合Al2O3保护性氧化膜生成为止.  相似文献   

2.
卢旭东  陈涛 《功能材料》2015,(4):4025-4030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AX)等方法,研究了Cr5.0 Co8.0 Mo0.9W5.5 Ta7.4 Al6.0 Re4.2合金在900和1 000℃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氧化初期氧化增重速率较快,氧化期间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波浪式变化,且呈现氧化温度越高波浪式越明显的特征。在900℃氧化300 h后合金表面氧化物膜分为3层,外层为Ni O、Ni2Cr2O4、Ni2Co O4和Cr Ta O4;中间层为平直的Al2O3层,内氧化层为Al2O3,氧化期间,分布在外层的Cr Ta O4抑制基体中Al向外扩散,并抑制氧化膜的生长,使氧化速度降低。1 000℃时合金表面的氧化物膜分为2层,外层为Ni O、Ni2Cr2O4、Ni2Co O4和Cr Ta O4;内氧化层为Al2O3。在900和1 000℃氧化期间,合金均发生元素Al的内氧化和内氮化,与外氧化膜相邻的区域为元素Al的内氧化区,远离外氧化膜的基体内部形成元素Al的内氮化区,随氧化温度升高,内氧化区和内氮化区的深度增加,内氧化物和内氮化物的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3.
Ti60合金在650~750℃高温下的氧化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Ti60合金(Ti-5.6A1-4.8Sn-2.0Zr-1.0Mo-0.85Nd-0.34Si)在650~750℃下的高温氧化行为;采用恒温或循环氧化增重方法、氧化速度常数、活度等理论计算研究了合金氧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构;采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分析元素沿深度方向的分布,研究元素在氧化过程中的扩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Ti60合金在650℃和700℃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其循环氧化动力学曲线基本上符合抛物线规律;在750℃,氧化严重,其循环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符合抛物线一直线规律。氧化层由金红石结构的TiO2氧化物和少量的Al2O3组成。氧化表面形貌为网篮状组织,这是由于α相和β相的成分和结构不同,界面扩散和体扩散差异导致的氧化程度不同所造成的。稀土第二相处氧化严重,表面裂纹大多产生于稀土第二相颗粒。  相似文献   

4.
镍基单晶合金高温氧化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镍基单晶合金高温氧化后的组织结构观察和内氧化层深与循环氧化质量变化动力学曲线的测定,研究了合金的高温氧化特性,结果表明:在大气环境条件下,无保护涂层合金发生明显的氧化和内氧化;在近异形大颗粒内氧化物处于现贫Al区,使区内γ′强化相消失,内氧化层的深度随时间的变化服从抛物线规律。外加拉伸应力使内氧化加剧,在循环氧化初期,由于形成以Al为主的氧化膜易剥落,质量变化动力学曲线表现出较快的减重趋势,合金在20-80h的循环变化期间,在1040℃和1070℃分别呈较缓的增,减重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AX)等方法,研究了Ni-4.66Cr-5.87Co-7.54Mo-2.90W-4.97Ta-6.32Al合金在900℃和1000℃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氧化初期氧化增重速率较快,氧化期间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波浪式变化,且呈现氧化温度越高波浪式越明显的特征;氧化300h后合金表面氧化物膜分为2层,外层氧化物为NiO、Ni_2Cr_2O_4、Ni_2CoO_4和CoTa_2O_6,分布在外层的CoTa_2O_6抑制基体中元素Al向外扩散,形成内层氧化物Al_2O_3。在氧化期间,合金内部生成了内氮化物AlN,且在合金内部AlN与Al_2O_3成规律性分布,与外氧化膜相邻的为元素Al的内氧化物Al_2O_3区域,远离外氧化膜的基体内部为元素Al的内氮化物AlN区域,随氧化温度升高,内氧化区和内氮化区的深度增加,内氧化物和内氮化物的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6.
用热重法研究了GH3535合金在700,900℃空气中的恒温和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GH3535合金的抗氧化性能取决于氧化温度和氧化方式。在恒温氧化条件下,GH3535合金具有较高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循环氧化条件下其氧化性能恶化,在900℃氧化时出现加速氧化现象,氧化皮脱落严重。X射线衍射与能谱分析表明,GH3535合金在700℃和900℃恒温氧化500 h的氧化膜由Cr2O3,Mn O2,以及尖晶石Ni Mn2O4,Ni2Si O4和Fe Cr2O4组成,在700℃循环氧化产物中出现了Mo O2,Ni Fe2O4,Ni Cr2O4,而在900℃氧化产物中出现了Ni Mo O4。保护性氧化层的开裂和剥落及大量Mo元素持续参与氧化,是造成GH3535合金循环氧化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有/无Ni11Co26Cr6Al0.5Y涂层镍基合金在1000℃进行氧化动力学曲线测定,及组织结构观察,研究了Ni11Co26Cr6Al0.5Y涂层对镍基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氧化期间,合金发生外氧化和内氧化,外氧化层由NiO、NiCrO_4、CoWO_4构成,中间氧化物由TiO_2、Al_2O_3、NiWO_4构成,中间层氧化物层抑制了基体中Al元素向外扩散,形成平直连续的Al_2O_3内氧化物层;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呈现起伏波动的特征。镍基合金经溅射Ni11Co26Cr6Al0.5Y涂层,可有效改善合金的抗氧化性能;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仅在氧化初期有轻微增重而后趋于平稳,遵循抛物线规律,其形成的Al_2O_3氧化膜未发生明显剥落,仅在涂层内及近涂层/基体界面区域存在少量Al_2O_3内氧化物。  相似文献   

8.
利用增重法研究了新型Cr19Ni28Ti合金在700、800和900℃空气中的高温氧化行为,绘制了高温氧化动力学增重曲线,并利用XRD、SEM和EDS对氧化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700、800和900℃氧化增重分别为0.07、0.1和0.45mg/cm2,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高温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700℃氧化100h的氧化膜主要由Mn1.5Cr1.5O4、Fe(Ni)Cr2O4和Cr2O3组成;800℃氧化后增加了产物Fe2.95-Si0.05O4;900℃氧化Ti已经开始向金属表面扩散,并与氧发生反应,生成了TiO2。  相似文献   

9.
TiAl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高温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TiAl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对TiAl合金表面生成的微弧氧化陶瓷层在高温循环氧化条件下的氧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微弧氧化处理试样的高温氧化动力学曲线呈抛物线规律,其表面的陶瓷氧化膜具有保护性;微弧氧化后TiAl合金的使用温度可提高到1000 ℃;微弧氧化陶瓷层中的SiO2能有效抑制Al2TiO5在高温下的分解,从而改善了TiAl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  相似文献   

10.
用静态氧化法研究了3种铸造镍基高温合金K35,K44,K46在800℃及900℃的高温氧化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3种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均符合抛物线规律,其中氧化速度常数为合金成分中每种元素作用的综合结果,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计算了25种镍基高温合金在900℃氧化过程的作用系数,并给出了3种试验合金的氧化动力学回归方程,与3种合金的实验结果相比,相对误差小于13%。  相似文献   

11.
Ti60合金高温连续氧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Ti60合金(Ti-5.6Al-4.8Sn-2.0Zr-1.0Mo-0.85Nd-0.34Si)在620℃,720℃和800℃时的连续氧化行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能谱仪研究分析了Ti60钛合金氧化层形貌,微观结构和成分分布,以研究Ti60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机理,结果表明:Ti60和在620℃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其连续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在720℃和800℃,氧化严重,其连续氧化曲线近似直线规律。  相似文献   

12.
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研究GH2984合金在750℃和850℃纯水蒸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GH2984合金的氧化动力学遵循抛物线规律;温度升高,Cr挥发加速,外氧化和内氧化的速率急剧增加,氧化膜的组成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750℃时,合金表面形成单层致密的(Cr,Mn)_2O_3膜;温度升至850℃,氧化膜中空洞的数量大幅增加,氧化膜转变为由薄的外层Fe_2TiO_5和厚的次外层(Cr,Mn)_2O_3及薄的内层(Nb,Mo)_2O_5组成的三层结构。Ti,Al优先于晶界处发生内氧化,分别形成TiO_2和Al_2O_3;两种内氧化产物的尺寸和数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钛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了钛元素对FeAl金属间合理化物在1000℃和1100℃大气环境下的循环氧化行为的影响。合金的氧化动力学过程通过增重法测定,氧化产物通过X射线衍射、能谱和扫描电镜等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加钛和未加钛Fe-36.5Al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均可拟合为抛物线;(△W/S)^2=Kpt+C。加钛FeAl合金在1000℃和1100℃时的Kp值分别为2.4,3.3mg^2cm^-4h^-1。而未加钛Feal  相似文献   

14.
采用恒温氧化的实验方法,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等分析了一种新型含Ru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 100 ℃和1 140 ℃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氧化初期质量迅速增加,但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膜质量增加速率变得缓慢,由于氧化过程中会发生氧化膜脱落,使得氧化增重曲线略微偏离抛物线规律。氧化膜大致分三层:外层由Cr2O3和NiO组成,中间层为Cr2O3,内层为Al2O3。  相似文献   

15.
不同Cr含量的Fe-Cr合金高温高压水蒸气氧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Cr合金钢广泛用于锅炉的受热面管,但目前研究多针对Cr在高温常压环境中的氧化行为,对高温高压下的研究较少。对C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12%、18%、25%的Fe-Cr合金试样在650℃、25 MPa的高压水蒸气环境中的氧化行为进行研究,并与Cr-9的常压水蒸气氧化进行对比,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形貌、能谱分析成分变化、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物相组成并称重绘制氧化动力学曲线,以此来探究不同Cr含量的Fe-Cr合金的氧化膜生长规律和压强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的提高,Fe-Cr合金的孕育期增长,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Cr含量的增加对氧化行为有一定影响,氧化66.0 h,Cr-9与Cr-12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在氧化初期就出现内外氧化层分层,内层为尖晶石FeCr2O_4,外层为Fe_3O_4,而Cr-18、Cr-25则仍处于孕育期,动力学几乎处于稳定状态,这个阶段主要是元素的扩散准备,氧化物的出现只是附加产物;表面的氧化物并不能构成一层完整的氧化膜,外加压强能够增加Fe-Cr合金位错和空位浓度,从而提高氧化速率,并且压强影响了氧化膜的形貌,在压应力的作用下,氧化膜主要由粒状氧化物构成。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有关FeCrAl-ODS钢在高温水蒸汽下的氧化过程中氧化膜结构的演变少有分析研究.以FeCrAl-ODS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XRD、SEM、EPMA、EDS等分析手段,在700~1100℃条件下开展了高温水蒸气氧化试验,从氧化动力学和氧化层结构形貌、物相、成分等方面研究了其高温水蒸气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700~1100℃,FeCrAl-ODS合金高温水蒸气氧化动力学满足抛物线增重规律,抛物线速率常数Kp随温度增加而增大.高温水蒸气氧化96 h后,700℃时FeCrAl-ODS合金表面氧化层以Fe2O3为主;900℃时FeCrAl-ODS合金表面氧化层的外层以Fe2O3为主,内层以A12O3为主,氧化层比较疏松,不能很好地对基体起到保护作用;1100℃氧化过程中,在不同氧化时间段氧化层均为单层致密的Al2O3氧化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体原位合成法制备了TiCp/1Cr18Ni9钢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基体合金及复合材料在850℃和950℃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基体合金相比,由于TiCp颗粒的引入,复合材料在氧化初期具有短路扩散效应,稳定阶段其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对数增长规律,复合材料具有理想的氧化膜结构和优良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不同SiC体积分数(30%~50%)的SiC/MoSi2复合材料的高温(1300℃)氧化性能,建立了SiC/MoSi2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动力学模型,对SiC/MoSi2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其高温氧化机理。结果表明,SiC/MoSi2复合材料在高温时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SiC/MoSi2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能力好于纯MoSi2的;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随SiC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藉H2—CO2混合气体获得低氧压,在600℃为1.01×10(-4)fPa,而700℃与800℃为1.01fPa,并研究含Nb为150与300mg/g的两种Ni-Nb合金在上述条件下的氧化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在600℃与700℃,两种合金仅发生内氧化,其组成为α-Ni与氧化铌(Nb_2O_5或/和NbO_2)通常,在紧挨内氧化带前沿的合金中并没有观察到发生贫Nb现象.与之不同,在800℃氧化的两种合金均产生连续的由氧化铌组成的外氧化膜而没有内氧化现象.从Nb在Ni中低溶解度的特点出发讨论了合金的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涂覆Na_2SO_4-25%NaCl盐膜的Super304H的热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增重分析法研究涂有Na_2SO_4-25%NaCl盐膜的Super304H在650,750℃空气中的腐蚀动力学曲线,采用XRD,SEM(EDS)和EPMA对腐蚀产物、腐蚀截面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涂覆Na_2SO_4-25%NaCl盐膜的合金在650,750℃的腐蚀动力学曲线均呈"抛物线"趋势;合金表面形成了含CuFe_2O_4的富Fe氧化物(外层)与富Cr_2O_3(内层)组成的双层氧化膜以及含有孔隙的贫Cr、富Ni的腐蚀影响区;提高腐蚀温度或延长腐蚀时间均可以导致氧化膜与基体分离甚至剥落,腐蚀影响区孔隙密度增大,裂纹向基体延伸。分析认为:腐蚀初期合金发生选择性氧化,形成多层氧化膜;复合盐的熔融破坏氧化膜的完整性,加速氧化、氯化以及硫化的交互作用,导致内硫化和内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