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采用多孔混凝土为生态护岸载体,联合微生物、绿色植物等生态因子构建特定岸坡生态系统来研究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RT)为6d时,系统对CODMn、UV254、NH4^+-N、NO2^-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20.9%、13.4%、81.4%、96.8%和67.7%,相比硬质化岸坡的空白渠,CODMn、UV254、NH4^+-N、NO2^-N、TN的平均去除率仅为9.6%、5.0%、70.8%、42.4%和34.6%。通过该系统中多孔混凝土载体、水生植物和基质上富集的微生物等生态因子协同作用,使得有机物、氮类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臭氧-过滤-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济南市水质净化二厂再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水水质浊度范围为0.5~1.5NTU,CODMn浓度范围为1.0—2.5mg/L,NH4+N、NO2--N和NO3--N浓度分别为0.6~2.3mg/L,0.05—0.15mg/L和7.2~15mg/L情况下,浊度平均去除率为71.52%,CODM。的平均去除率为36.12%,NH4+-N和NO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33%和67.2%,NO3--N的去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态填料人工湿地作为构筑物对某生态村中心湖的微污染水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此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在70%~94%之间,对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率为20%~50.2%左右,总磷(TP)的浓度去除率为50%~90%,总氮(TN)的浓度去除率为41.2%左右,达到或优于国家三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
黄河微污染原水生物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受污染的黄河水源水,进行生物陶粒滤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能全面净化受污染黄河水的水质。在气水比为0.25:1、滤速为5.1m/h的条件下,对CODMa,NH4^ —N、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4.8%—22.7%,20%—77.6%,75%—98.3%。对UV254和藻类的去除率分别为7.3%-30.4%和24.4%-41.8%。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锰酸钠对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高锰酸钠投加量的增加,水中CODMn、UV254值下降明显,当其投量为4mg.L^-1,混凝剂投加量为40~60mg.L^-1时,以CODMn代表的有机物去除率达75%~85%,以UV254代表的有机物去除率达25%~36%.混凝剂投量的增加对高锰酸钠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有正影响,温度和pH值对高锰酸钠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纯度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l,2,3-三氯苯出发合成了高纯度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并采用FT-IR、元素分析、^1H NMR等方法对各步中间体及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地制得了4,6-二硝基l,2,3-三氯苯及2-氯-4,6-二硝基-l,3-间苯二酚中间体,结合Na元素分析证实,以H3PO4水溶液代替普遍采用的HAc—NaAc水溶液为介质的加氢工艺有效地解决了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无机盐污染问题,制得了合成聚对苯撑苯并二嗯唑(PBO)的高纯度单体——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  相似文献   

7.
环境中残留的氟喹诺酮类物质(FQs)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自来水厂对阻断FQs进入饮用水中具有关键作用.选取长江、太湖、大溪水库和松花江水源水及江苏省A、B和C水厂的工艺出水探索同时检测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方法,并分析FQs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水中FQs的质量浓度在51~129 ng/L,太湖水中65~204 ng/L,大溪水库中62~248 ng/L,松花江水中61~165 ng/L.水处理工艺出水FQs残留结果表明,常规水处理工艺对FQs的去除率在20%~40%,起主导作用的是混凝沉淀过程,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去除率可达20%~60%.  相似文献   

8.
PAC-SMBR处理低温低浊微污染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解决低温低浊微污染原水难于处理的问题.方法以松花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粉末活性炭-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PAC-SMBR)组合工艺对低温低浊微污染原水的浊度、有机物处理效果及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水处理工艺滤后出水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在90%以上,出水浊度在0.2~0.5NTU,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0%~65%和33%~65%,组合工艺中膜过滤周期较长,可达60~70h.结论PAC-SMBR出水水质优于常规工艺滤后水质,在低温低浊时,PAC-SMBR组合工艺可取代滤池运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FeSO4、Al2(SO4)3、PAC、PFS以及自制的高聚铁无机复合混凝剂(CFPS)强化处理钢铁工业废水,研究了不同混凝剂对废水的浊度、CODcr、UV254、铁的去除以及对出水pH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FPS对浊度、CODcr、UV254以及对铁的去除效果好于FeSO4、Al2(SO4)3、PAC和PFS.在最佳投药范围内(2~20mg/L),经CFPS处理后的废水,平均浊度、CODcr分别为1.39(NTU)、21.0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00%、81.58%.CFPS对铁的去除率最高为99.65%,沉后水中的铁为0.105mg/L.经CFPS处理后的废水水质优于钢铁工业废水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10.
低温下DAT-IAT 工艺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驯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解决大型DAT—IAT工艺的污水处理厂低温条件下的污泥培养驯化和启动调试.方法在反应器水温11~13℃的低温不利条件下,采用连续流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活性污泥培养驯化和启动调试.结果培养驯化周期30d左右,活性污泥絮体基本形成.水中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BOD5 77.6%~95.2%;CODCr 29.5%~86.3%;SS64.7%~91.5%;NH3-N90%;TP64.7%~67.6%.各项出水水质和能耗等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目标.结论采用连续流方法可在低温条件下完成DAT—IAT污水处理工艺活性的污泥培养驯化.  相似文献   

11.
污泥堆肥温度对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泥自然通风静态堆肥试验研究表明,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引起微生物数量和种群的交替变化,从而影响对有机质的分解。而污泥堆肥过程有机质的降解主要是在中温阶段完成的,其中中,高温菌群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生物活性滤池(BAF)用于饮用水处理的除污染效能,滤料的优化选择至关重要.通过连续流动态模型实验,考察采用斜发沸石替代石英砂对于BAF生物过滤性能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沸石滤料生物活性滤池(BAF-1)去除水中污染物的能力明显优于石英砂滤料生物活性滤池(BAF-2).与BAF-2比较,BAF-1的CODMn去除率提高13%~18%,UV254去除率提高6.8%~8.4%,氨氮去除率提高8.8%~16.5%,而滤后水浊度降低17%~21%;此外,BAF-1细菌总数去除率比BAF-2提高8.6%,但两种滤料的BAF均不会导致滤后水细菌总数的增加.BAF-1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生物氧化等多种机制协同作用促进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表现出更为优良的饮用水除污染效能.  相似文献   

13.
湖泊碳通量研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太湖藻型湖区(西北湖区、梅梁湾、贡湖湾、西南湖区和湖心)为研究对象,基于为期一年的连续野外观测,旨在揭示富营养化湖泊DOC变化特征及其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藻型湖区DOC质量浓度均值为4.15 mg/L,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受外源输送和内部蓝藻增殖影响,西北湖区和梅梁湾DOC质量浓度较高,且其DOC时间变化与流域降雨量紧密相关,尤以西北湖区最为明显(R2=0.67,P<0.01).但在受外源输送影响较小的湖心区域,其DOC的时间变化主要受蓝藻生物量驱动(R2=0.60,P<0.01).太湖藻型湖区CH4排放均值为0.083 mmol·m-2·d-1,不同湖区CH4排放量差异明显.藻型湖区较高的蓝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CH4的排放量,且DOC含量是蓝藻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子.总体上,太湖藻型湖区DOC的累积致使其是CH4排放的热点区域,但DOC对CH4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受湖泊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的综合调控,其潜在的控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污染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污染土壤添加改良剂是一种成本较低、环境友好的土壤原位修复方法,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土壤改良剂对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起促进或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对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土壤改良剂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土壤改良剂可通过吸附作用固定污染物,降低生物可利用性;另一方面,土壤改良剂中的溶解性有机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和解吸,增加生物可利用性;另外,某些土壤改良剂可提高微生物活性,促进污染物降解.本文从污染物吸附解吸、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传质以及微生物丰度和活性3个方面出发,探讨常用土壤改良剂,包括生物炭、堆肥产物和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以期为寻找具有较高修复效率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立拓扑结构为5-9-1的3层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太湖的富营养化水平,为水环境监测平台提供决策支持。该模型采用动量梯度下降法对太湖的湖体的富营养化水平进行预测并评价。验证结果表明,训练后的网络得出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很接近。因此,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对太湖湖体富营养化水平进行预测并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污泥处置过程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成及迁移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等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污泥中.污泥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和热解等处置方法,各种处置方法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方面各有侧重,而有机污染物的消除是污泥无害化处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污泥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从污泥不同处置技术入手,系统总结了现有的处置技术中各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成、迁移及转化规律.生物降解作用是填埋和堆肥技术中有机污染物减少的主要因素.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产生量与温度、氧含量、氯含量、颗粒物表面的金属离子等因素密切相关,污泥热解过程中PAHs的生成机理为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机理,加热温度、加热方式和添加剂均会影响热解油中PAHs含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污泥处置技术的研究热点在于优化处置过程的控制参数,达到有效减少和抑制有机污染物的生成的目的,进而实现污泥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选择成都市犀池、府南河及龙泉水库三类典型地表水体的六个采样点,调查了各水体微表层、次表层中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分析了微表层水体对污染物的富集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典型水体微表层对总氮、总磷、COD及叶绿素均具有富集作用,平均富集系数分另,l为1.69、1.21、1.24及1.11;其中,微表层对总氮的富集作用最明显,而对叶绿素的富集差异较大,府南河微表层富集作用较犀池与龙泉湖水库强。此研究结果为地表水营养状态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太湖水质呈下降趋势,富营养化加剧,治理太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文章通过对吴县市太湖沿岸水污染源状况的分析,指出了影响该地区水质的主要问题,针对太湖水污染的特征,从吴县市实际出发,提出了太湖水质污染控制防治策略及其实施计划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六氯环三膦腈为原料溶液聚合制备聚膦腈, 用气泡观察法确定反应终点, 代替目前采用的粘度观察法, 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较高且分布较窄的聚膦腈并进行了表征, 考察催化剂质量、溶剂质量、温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两种聚膦腈衍生物的纯化方法。结果表明, 聚膦腈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达2 ×105 以上, 分布指数为1.6~ 1 .7 , 收率为30%~ 40%(以聚二氯膦腈计)。聚合反应条件:六氯环三膦腈24 g ;氨基磺酸50~ 55 mg ;二水合硫酸钙45 mg ;1, 2, 4-三氯苯20 mL;温度为210~ 215 ℃。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修复地下水中溶解态石油烃污染物,在研究填充介质配比基础上,分别利用低温石油烃降解菌-泥炭-粗砂和泥炭-粗砂构建了泥炭生物反应墙和泥炭反应墙,考察了反应墙对地下水中BTEX、PAHs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泥炭与粗砂最适体积比为20:80,此时墙体渗透系数为1.17×10-4m/s,有效空隙率为7.5%;泥炭反应墙对BTEX去除率为32.63%~79.15%,吸附寿命为50~55 d,吸附能力大小为二甲苯〉乙苯≈甲苯〉苯,出水萘、α-甲基萘、β-甲基萘和菲浓度均低于2.85μg/L;泥炭生物反应墙对BTEX、PAHs修复效果良好,去除率分别为83.6%~97.83%、97.48%~99.85%,微生物降解作用明显,BTEX降解率为75.66%~90.16%。研究表明,泥炭生物反应墙内污染物去除过程为泥炭吸附和微生物降解,泥炭对石油烃特别是多环芳烃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生物降解能有效延长泥炭对污染物的吸附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