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脐带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肌源性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收集健康足月产胎儿脐带组织,采用酶消化法从华通氏胶中分离hUCMSCs,选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分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干细胞标记物及其体外向肌源性细胞的分化,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转染hUCMSCs后GFP的表达。结果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可贴壁生长的大量hUCMSCs,其能在体外成功进行扩增培养。hUCMSCs可高表达CD29、CD44、CD73、CD90和CD105,而极低表达CD14、CD34、CD45和HLA-Ⅱ;能表达干细胞标记物Oct4和Sox2,且在体外特殊培养条件下表达骨骼肌干细胞标记物Pax7和Myo D;转染的hUCMSCs可稳定表达GFP,转染率高达50%~70%。结论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其具有向肌源性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制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方法无菌条件下取足月婴儿脐带,采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台盼蓝染色法计数单个核细胞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免疫表型。结果原代hUCMSCs的数量为(1~5)×105个。培养至8 d,组织块边缘处有单细胞爬出;培养至2周,贴壁生长的细胞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培养至20 d,细胞呈梭型、三角形或多角形。培养第20天的原代hUCMSCs的G0/G1期细胞占88.12%,S期细胞占1.23%,G2/M期细胞占10.65%,大多数细胞处于细胞增殖的潜伏期,CD105阳性率为97.65%,CD34阳性率为2.54%。结论采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分离了hUCMSCs,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二次贴壁法高效制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方法将传统组织块贴壁法弃掉的脐带组织块转移至新的培养瓶中进行二次贴壁,分离hUC-MSCs,并用无血清培养体系连续传代,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检测不同代次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免疫表型、多向分化能力。结果二次贴壁法分离的hUC-MSCs在第4天即出现细胞克隆,第8天汇合度可达70%,经过二次贴壁法,1根20 cm的脐带组织共获得P3间充质干细胞(MSCs)总数为1×10~9个。二次贴壁分离的细胞增殖能力旺盛,与一次贴壁获得的干细胞同代次平均倍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贴壁法与二次贴壁分离的细胞均表达超过98%的CD73、CD90、CD105和低于2%的CD34、CD45、CD14、CD79a、HLA-DR,且该细胞具有分化为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能力。结论经无动物源培养体系体外扩增的二次贴壁分离方法可以获得大量具有MSCs生物学特性的hUC-MSCs,为其规模化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稳定性。方法从剖宫产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UC-MSCs,并连续传代,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检测P3和P12代UC-MSCs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向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诱导率、衰老情况、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及染色体核型。结果 P3代UC-MSCs为形态相对均一的梭形贴壁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旋涡状生长;P12代UC-MSCs宽大扁平,贴壁性减退,漂浮细胞增多,胞浆内出现黑色颗粒和空泡;P3和P12代UCMSCs均表达CD73、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P3较P12代UC-MSCs的细胞增殖能力及向成脂肪细胞分化诱导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率及细胞衰老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成纤维细胞集落数及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明显增多(P0.05)。结论长期体外培养的UC-MSCs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遗传学特性稳定,但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分离培养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新方法。方法取人脐带组织,除去动静脉后剪碎成2~5 mm3,将组织碎片浸入4 g/LⅠ型胶原酶和1 g/L透明质酸酶的混合液中,于37℃处理1 h,再用0.25%胰蛋白酶在相同条件下消化30 min,得到的消化液经70μm细胞滤网过滤后,制备单个细胞悬液,培养并传代。取P1、P3、P7代脐带Wharton′s jelly MSC,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取P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并分别采用成骨和成脂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结果。结果 P1、P3代脐带Wharton′s jelly MSC的增殖能力强,且P1代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P3代,P7代细胞的增殖能力较P3代细胞有所减弱。P3代脐带Wharton′s jelly MSC高表达CD90(99.8%)、CD105(100%)和CD166(100%),低表达CD45(0.3%)、CD14(0.1%)、CD34(0.2%)和CD79a(0.3%),不表达HLA-DR。P3代Wharton′s jellyMSC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见红色结节;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脂质沉积。结论本方法获得的Wharton′s jelly MSC活性好,增殖能力强,为后续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移植途径的优化。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移植治疗A、B组,每组12只,模型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大鼠均经腹腔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造模后24 h,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和移植治疗A组均经尾静脉注射1 ml hUCMSCs悬液,移植治疗B组经肝叶注射0.3 ml hUCMSCs悬液。移植治疗后多时间点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移植治疗后1和2周,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人CK8、CK18和AFP基因水平;移植治疗后3 d、1和2周,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人CK18蛋白的表达。结果移植治疗后24、48 h,移植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LB、TBil和AL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治疗后1和2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移植治疗A和B组CK8、CK18和AFP基因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随造模时间的延长,基因水平也逐渐升高;移植治疗后3 d,大鼠肝脏组织中可检测到人CK18蛋白的表达,hUCMSCs在大鼠肝组织中诱导分化后,从汇管区向肝小叶中央迁移扩散;移植治疗A和B组的肝功能指标、移植细胞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能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修复,同时自身能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类肝样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移植与经肝叶注射移植疗效相似,前者更易于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内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内向神经样细胞转化的情况。方法体外扩增培养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CD34和CD44的表达;采用击打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Brdu标记的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输注后21d,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体外扩增的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不表达CD34,表达CD4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移植Brdu标记的MSCs组在大鼠损伤的脊髓组织中可同时表达Brdu和NSE。结论移植的MSCs可迁移到损伤的脊髓组织,并可转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epithelial cells,hAECs)旁分泌情况及其在糖尿病皮肤损伤大鼠模型中皮肤愈合及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hAECs表型进行分析;ELISA方法检测hAECs培养上清中旁分泌因子含量;划痕试验检测hAECs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划痕的愈合作用,确定旁分泌作用对其迁移能力的影响;对糖尿病大鼠进行皮肤损伤造模,检测经h AECs治疗后,皮肤中CD34表达及Cyclin D1基因mRNA转录水平。结果 hAECs表面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29、CD73、CD105及胚胎干细胞表面标志SSEA4,低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90及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45、CD34、HLA-DR;可大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72 h时表达量显著高于24和48 h及培养基对照组(P 0. 05);HUVECs划痕后24和48 h,两种浓度条件培养基组对细胞的愈合作用均较基础培养基对照组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且两种浓度条件培养基组细胞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hAECs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皮肤中CD34表达及Cyclin D1基因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同取材时间条件下的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hAECs可大量分泌VEGF,并能够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体外HUVECs迁移、增殖及糖尿病大鼠皮肤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骨髓、骨骼肌、肋软骨膜及软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生长、免疫表型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的差异。方法分别获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骨骼肌、肋软骨膜细胞及软骨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形态、表型特征及其诱导成骨、成脂的分化能力。结果 4种来源的MSCs均从第2代开始转变为梭形,第3代逐渐出现漩涡状排列;骨髓、骨骼肌和软骨膜来源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可传10代以上,但软骨来源的细胞在第5代后,逐渐退变死亡。骨髓来源的原代细胞部分表达CD29、CD90、CD34,传代后不表达CD34,但CD29、CD90的表达逐代增强;骨骼肌、软骨膜及软骨来源的原代细胞均不表达CD29、CD90和CD34,从第2代开始均表达CD29、CD90,且不断增强;仅原代软骨细胞表达Ⅱ型胶原,至第2代基本不表达;无细胞表达Desmin。4种来源的第3代细胞经诱导均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脂细胞。结论 4种来源的干细胞均具有MSCs的特点,但骨髓、骨骼肌、软骨膜来源的干细胞的生长明显强于软骨来源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自兔髂骨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出MSC,并增殖。观察MSC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MSC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兔MSC贴壁生长,呈长梭形,可增殖形成克隆;MSC阳性表达CD29,CD90,但CD34,CD45呈阴性。结论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MSC具有大量增殖的能力,表达CD29,CD90,不表达CD34,CD4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胰腺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应用贴壁法分离、纯化、扩增大鼠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及表面标志后,用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入胰腺损伤模型大鼠体内,15d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大鼠胰腺组织的定位,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胰腺损伤组织的病理改变,PCR检测胰腺损伤区组织的Sry基因。结果体外纯化、扩增、富集的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86.67%的细胞处于G0/G1期,细胞表面CD34呈阴性表达,CD44呈阳性表达。DAPI标记的MSCs移植治疗15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MSCs在损伤的胰腺组织中多见,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偶见;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损伤的胰腺组织结构开始恢复,胰岛再建;PCR结果显示,治疗组胰腺组织可扩增出Sry基因。结论MSCs对大鼠胰腺损伤组织可能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通过旁分泌途径治疗心肌缺血的促进作用。方法从SD大鼠胫骨和股骨中分离培养BMSC,取第3代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CD34和CD29的表达。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每天常规喂食水)和人参皂苷组[每天常规喂食水及人参皂苷液(100 mg/100 ml),每日3次,100 ml/次],给药的同时,均经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BMSC悬液(1×105个/ml),1 ml/只,另设空白对照组(未建模的SD大鼠)。分别采集模型组建模后24、48、72 h及人参皂苷组建模后72 h的大鼠心脏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干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的分泌水平。体外迁移试验检测不同浓度SDF-1(1、10、100 ng/ml)对BMSC迁移的影响;取各组大鼠建模后24、48、72 h的心肌组织提取液,检测其对BMSC及经SDF-1抑制剂AMD3100作用的BMSC迁移的影响。结果大鼠BMSC表面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CD45。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SCF、SDF-1、VEGF、CXCR4的分泌水平随建模时间延长显著上升,人参皂苷组大鼠建模后72 h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SDF-1可显著增加BMSC的迁移数,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模型组和人参皂苷组大鼠心肌组织提取液作用BMSC的迁移数随建模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参皂苷组72 h的大鼠心肌组织提取液作用的AMD3100处理的BMSC的迁移数明显低于模型组72 h(P<0.05)。结论人参皂苷能促进BMSC旁分泌作用,提高BMSC对心肌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造血干细胞获取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明胶海绵移植到小鼠后肢的大腿内侧肌间隙,12 d后分离明胶海绵中的迁移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迁移细胞和骨髓细胞中CD34+、Sca-1+和CD34+Sca-1+细胞的表达,利用体外造血克隆分析迁移细胞和骨髓细胞中造血克隆的密度。结果迁移细胞的数量在移植12 d时达最大;迁移细胞中CD34+、Sca-1+和CD34+Sca-1+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骨髓细胞(P<0.05),造血克隆比例也明显高于骨髓(P<0.01)。结论利用生物材料明胶海绵成功建立了一种高效的造血干细胞获取方法,可实现自体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胎盘来源的造血干细胞(placenta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P-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MSCs)的分离方法,并进行鉴定和组分分析。方法选取10份新生健康婴儿胎盘组织,采用机械破碎法联合磁珠分选法分离h P-HSCs,胎盘绒毛膜组织块贴壁法分离hP-MSCs,利用形态学观察、集落培养、流式细胞术等进行鉴定。结果 hP-HSCs:分离后有核细胞数(total nucleated cell number,TNC)为(11. 82±2. 46)×10~8个,TNC回收率≥80%;细胞活性为(99. 7±0. 3)%;细胞表面抗体CD34~+CD45dim表达率为(8. 69±0. 36)%,CD34~+总数为(108. 0±6. 48)×10~6个;集落形成总数为(1. 88±1. 07)×10~6。hP-MSCs:冻存细胞总数为(40. 78±9. 35)×10~7个;细胞活性为(99. 0±1. 5)%;细胞表面抗体CD34~+CD45~+表达率为(0. 1±0. 1)%,CD44~+CD105~+为(99. 6±0. 2)%,CD14~+CD19~+为(0. 1±0. 1)%,CD90~+CD73+为(98. 9±0. 2)%;且具有良好成脂、成骨分化潜能。结论成功建立了hP-HSCs和hP-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胎盘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细胞种子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去上皮羊膜及其浸提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上皮细胞的分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从胎儿四肢长骨分离BMSCs,扩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第3代(P3)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71和HLA-DR)的表达,并用4,6-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第4代BMSCs(P4-BMSCs)。机械法去除正常胎盘羊膜上皮,制成去上皮羊膜,并制备去上皮羊膜浸提液。将DAPI标记的BMSCs接种于羊膜上,设加或不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类胰岛素1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羊膜浸提液诱导组及细胞爬片对照组,体外诱导培养后,采用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学法检测各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EGF-R和IGF-1-R的表达,并于诱导后第10天计算CK阳性细胞率。结果原代BMSCs呈典型旋涡状生长,P3细胞表达CD29和CD71,不表达CD34和HLA-DR。羊膜组和细胞爬片组BMSCs在加入EGF或IGF-1诱导后,表达EGF-R和IGF-1-R的时间较未加生长因子的对照组提前2~4 d,表达CK的时间提前2~6 d,单用羊膜组或羊膜浸提液组的表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第10天,单用羊膜或羊膜浸提液诱导组的CK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细胞爬片对照组(P<0.05);羊膜与EGF、IGF-1联合诱导组高于单用羊膜组(P<0.05);EGF诱导组高于IGF-1诱导组(P<0.05)。结论羊膜及羊膜浸提液、外源性EGF和IGF-1在体外均可诱导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羊膜可能主要通过其所含的细胞因子诱导BMSCs向上皮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分泌干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志愿者抗凝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传代3代后,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细胞表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人参皂苷(50、100、150、200、300、400 mg/m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96 h)对BMSC增殖活性的影响;ELISA检测200 mg/ml人参皂甙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对BMSC分泌干细胞因子SCF-1和干细胞衍生因子SDF-1α水平的影响;RT-PCR法检测200 mg/ml人参皂甙作用24 h对BMSCSCF-1和SDF-1α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第3代BMSC的CD44、CD29和CD105表达阳性,而CD34、CD45和HLA-DR表达阴性,BMSC的纯度为90%;BMSC与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共培养不同时间,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明显增强(P<0.05),200 mg/ml人参皂苷作用96 h细胞的增殖活性最高(P<0.05),但无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人参皂苷对BMSC SCF-1和SDF-1α的分泌及mRNA的转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人参皂苷能增强BMSC分泌干细胞因子,有望应用于辅助干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SD大鼠股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BM-MSCs,并体外传代,流式细胞术和成骨诱导对其进行鉴定。取第3代BM-MSCs,分为2组:实验组用HGF(20 ng/ml)和bFGF(10 ng/ml)进行诱导,阴性对照组不加诱导剂,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白蛋白(Albumin,ALB)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的AFP和ALB蛋白的表达。结果第3代BM-MSCs表型标志和功能特性均符合MSCs的特点。BM-MSCs经HGF和bFGF诱导后呈肝样细胞形态。实验组细胞可检测出AFP和ALB基因mRNA的表达。实验组细胞诱导后第7天,AFP蛋白开始表达,第14天时表达降低,第21天时不表达;ALB于诱导后第14天出现表达,并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HGF和bFGF具有体外诱导BM-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和亮氨酸联合作用对人脐带血间质干细胞(human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并传代培养hUC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CB-MSCs表面抗原CD29、CD34和CD44的表达;将hUCB-MSCs分为葡萄糖组、亮氨酸组和联合刺激组,葡萄糖液和亮氨酸液终浓度分别为28和1.35 mmol/L,并设PBS对照组。37℃培养3 d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hUCB-MSCs呈CD29+CD44+CD34-。药物处理3 d后,与PBS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组和亮氨酸组hUCB-MSCs的增殖活力、凋亡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联合刺激组hUCB-MSCs的增殖活力受到明显抑制,凋亡率显著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和亮氨酸联合作用可抑制hUCB-MSCs增殖,促进其凋亡。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 ,为MSCs的系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s并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并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代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型,应用成骨细胞诱导液和脂肪样细胞诱导液诱导MSCs定向分化,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全骨髓细胞培养5d,镜下可见贴壁细胞增殖明显,细胞形态较均一,大部分呈梭形,7d左右可传代,经2~3次传代后细胞呈单一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即MSCs;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细胞76.01%处于G0/G1期,7.13%处于G2/M期,16.86%处于S期;MSCs表面不表达CD34;在特定诱导液作用下,MSCs可分别向成骨样细胞及脂肪样细胞分化。结论已成功建立了分离培养及鉴定MSCs的方法 ,可用来评价体外培养的MS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 、CD69 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初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D25 、CD69 表达情况,磁性细胞分离系统在细胞表达高峰去除CD25 、CD69 同种异体反应rr细胞.MTT法在各时间点检测不同抗原组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再次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明显降低了对相同刺激原的反应性(48.82±13.71)%,保留大部分对无关刺激原的反应性(65.47±9.84)%和肿瘤刺激原的反应性(84.83±3.65)%.结论 体外选择性去除表达CD25 、CD69 的同种异体反应T细胞可以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