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吴伟  邓丽影 《金属学报》2021,26(5):511-515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是一组由于昼夜节律失调而导致的睡眠觉醒紊乱,由于患者主诉入睡困难、早醒、日间思睡等常被误诊为失眠而误治。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于2014年更新了诊断标准,2015年又发布了相关治疗指南。近年,多个国家发布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或共识。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的治疗方法不同于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重点是采用非药物的方法调控昼夜节律,重置24 h睡眠觉醒的正常节律。本文重点介绍其治疗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罕见的睡眠-觉醒障碍性疾病,分为1型(NT1)和2型(NT2)。NT1所占比例超过3/4,其临床特点包括日间过度思睡(EDS)、猝倒发作及夜间睡眠症状(如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睡眠中断、睡眠运动障碍等),并伴随代谢功能障碍、精神和情感障碍等。NT2临床表现主要为EDS,没有猝倒发作,而其他NT1型出现的症状在NT2患者中亦不明显。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治疗EDS、抗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等。本文将从研究进展的角度阐述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前沿。  相似文献   

3.
江建波  孙谦  丁凤菲 《金属学报》2021,26(7):794-801
脑电信号是皮层神经元发放的电信号在电极处叠加的产物,结合肌电信号,可反映生物体所处的睡眠觉醒状态。影响神经元放电的因素均可能影响睡眠觉醒调控。大量证据显示,神经递质经神经环路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调节突触后神经元放电,这是经典睡眠觉醒调控理论的环路基础。除神经突触外,神经元电活动还可受细胞外环境影响,狭窄的细胞外间隙中富含神经活性物质,其中细胞外多种离子浓度变化可直接调节神经元膜电位、动作电位发放及递质释放。单一神经元电活动改变的叠加最终将反映全脑状态的转换。前沿研究提示,细胞外离子组合可调控睡眠觉醒及运动行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细胞外离子微环境调控睡眠觉醒的生理机制与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针对肺癌尤其是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信号通路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支持癌细胞增殖,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这提示阻断FGFR信号通路,有可能抑制肿瘤的增殖。研究观察到FGFR途径失调发生于多个恶性肿瘤,其中包括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USC)。这使得FGFR有希望成为LUSC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本文就该通路在LUSC中的基因改变、作用及其抑制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张蕊  邓俊丽  孙红  王果  朱院山 《金属学报》2016,21(9):1061-1067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临床上癌症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及相关调控网络尚不完全清楚。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指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无蛋白编码功能的RNA。已有报道lncRNA作为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并从不同方面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就lncRNA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寻找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期用于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预后预测乃至基因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硒是一种较稀有的准金属元素。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列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的需要量和中毒量之间比较接近,在天然食品中硒含量很少。硒元素中含有一种成分——硒代蛋氨酸。它能够激活肿瘤抑制基因p53。这个基因通过诱使发生异常的细胞“自杀”能够阻止肿瘤的形成,或阻止肿瘤的增殖。人体对于硒的摄入量如果长期低于正常水平,罹患癌症的几率就会加大。而要想达到防癌的功效,则要达到推荐的正常水平的一倍左右,对硒的每日最大安全摄取量为400微克,高硒地区可提高至550微克。  相似文献   

7.
俄国技术物理、辐射技术测定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一种利用磁力脉冲作用进行人体磁疗的装置──磁脉冲治疗器,它利用强磁场的短脉冲对人体深部组织发生作用。通过刺激神经和筋肉构造、增进代谢作用、促进损伤组织再生;消除疼痛、炎症和浮肿,强化病灶分解物的吸收作用,从而发挥其治疗效果。AMIT-01治疗器可靠性高,使用简单方便,家庭和户外均可使用。这种治疗器已在俄联邦军队中应用,对于治疗运动系的外伤、炎症、变性·发育·异常性障碍(软骨症,骨关节症,损伤,骨折,韧带损伤等)、末稍神经系的外伤和炎症性障碍的治疗特别有效…  相似文献   

8.
黄雅琴  薛蓉 《金属学报》2021,26(5):516-521
脑血管病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急性脑血管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急性脑血管患者睡眠障碍的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智星  胡洋  王果  朱院山 《金属学报》2018,23(3):342-351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 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个核苷酸但无蛋白编码功能的RNA。近期的研究显示lncRNA可通过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并影响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lncRNA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互调节作用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lncRNA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变化均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增殖、侵袭迁移及耐药。深入了解lncRNA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互调节作用,可以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视黄酸(retinoic acid, RA)是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产物,在胚胎发育和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2(cellular retinoic acid-binding proteins 2, CRABP2)是一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胞内蛋白,其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将RA运输到细胞核中,与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结合,从而调控特定的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研究发现,CRABP2的异常表达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能通过调节诸多生长或凋亡相关通路或关键生物学分子,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CRABP2或许可以作为新的肿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并作为恶性肿瘤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CRABP2与肿瘤发生发展、耐药及预后的关系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韩军  宋建国 《金属学报》2008,13(7):782-785
目的:研究鸡鸣散(Ji-Ming-San,JMS)对动物模型的镇静、利尿、抗凝作用;探讨鸡鸣散药理作用的昼夜节律性差异,验证前人关于鸡鸣散择时用药的科学性。方法:以小鼠走动时间、前肢上举次数和自主活动为指标观察鸡鸣散镇静作用及其昼夜差异;用代谢笼法观察鸡鸣散利尿作用及其昼夜差异;用玻片法观察鸡鸣散抗凝作用及其昼夜差异。结果:鸡鸣散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使小鼠走动时间、举上肢次数及活动次数均明显减少,用药后小鼠原有活动昼夜节律消失;鸡鸣散有良好的利尿作用,用药后明显增加排尿量,且作用呈昼夜差异,夜间用药效果明显优于白昼;鸡鸣散有明显的抗凝作用,用药后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CT),且作用呈昼夜差异,白昼用药CT延长显著长于夜间。结论:鸡鸣散具有良好的镇静、利尿及抗凝作用,且利尿、抗凝作用呈昼夜节律性差异,在动物休息期末、活动期初用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人体生物节律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降压治疗效果存在紧密联系。人体的昼夜生物节律通过影响抗高血压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改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遵循人体血压节律,可以降低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时辰药理学调整给药时间和药物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毒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血糖变化的昼夜节律;对格列吡嗪治疗糖尿病大鼠的药效进行时间治疗学研究, 以探索合适的用药时间。方法: 测定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 6 ∶00 、12 ∶00 、18 ∶00 、 0 ∶00 的血糖, 分析其昼夜节律性;分别于 9 ∶00或21 ∶00 用格列吡嗪灌胃糖尿病大鼠, 比较不同时间点治疗后各组的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正常大鼠血糖变化呈明显昼夜节律性, 糖尿病大鼠血糖变化无明显昼夜节律;9 ∶00 用格列吡嗪治疗糖尿病大鼠时, 其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值均小于 21 ∶00 用药组。结论: 正常大鼠血糖变化有昼夜节律性;用格列吡嗪治疗糖尿病大鼠, 早晨用药疗效优于晚上用药。  相似文献   

14.
张琛涵  聂静云  辛鹏飞  柴琛  李波 《金属学报》2020,25(11):1309-1314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吲哚胺,在各种生理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调节昼夜节律、免疫应答、氧化过程及细胞凋亡。近年来,褪黑素的抗肿瘤特性逐渐引起关注。大量研究发现,褪黑素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过程中起保护作用,可通过细胞凋亡途径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产生,且可通过自噬作用调节胰腺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分泌从而影响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发展。由此,褪黑素可能影响胰腺疾病的发展,但其对胰腺疾病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褪黑素与胰腺疾病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褪黑素在胰腺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褪黑素联合化疗药物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难以根除且极易发生转移,给治疗带来难度。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半枝莲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进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有信号传导通路、相关抑癌基因、端粒酶活性、机体免疫力4个方面。本文综述半枝莲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的治疗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毅超  张丽琴 《金属学报》2015,20(1):112-117
肺癌(lung cancer)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诸多驱动基因之间的关系都已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随着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出现了大量针对信号传导通路中不同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本文总结现有相关临床研究,综述多种驱动基因在肺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汇总基于有效分子标记物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评估多种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并对未来的靶向治疗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杨杰  曹君利  刘鹤 《金属学报》2022,27(12):1322-1332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主要通过电刺激、磁刺激等对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调控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便捷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脑功能调控的相关研究和治疗,其在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调控、抑郁、焦虑、谵妄、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上都有相关研究证实。临床科室如神经内科、康复科、疼痛科等多学科都广泛运用无创神经调控这一技术,但其在围术期的应用较少,尤其是针对全麻患者术后睡眠功能紊乱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术后睡眠功能紊乱是术后一个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常表现为术后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长明显缩短等,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睡眠功能更容易受影响。术后睡眠功能紊乱涉及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很多影响因素,影响患者整个围术期甚至出院后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